據王福信介紹,純手工制作的洛陽宮燈,要經過72道工序,選材也很有講究:做骨架的竹子是洛寧出產的,用這種竹子批成的篾條柔韌性好,耐用、不生蟲。
剪紙的載體可以是紙張、金銀箔、樹皮、樹葉、布、皮、革等片狀材料。
曲胡是一種拉弦弦鳴樂器,墜胡的一種,河南曲劇、越調等戲曲的主奏、領奏樂器。王鎖群制作的曲胡木材取自檀木。
王鎖群修整琴桿
新華網河南頻道8月9日訊 大河網報道:換鍋底兒、磨剪子、修拉鎖……在老城你會在不經意間“偶遇”這些漸行漸遠的行當。如果說,這些老行當充滿了生活氣息,那么宮燈、剪紙等一系列“陽春白雪”式的傳統手藝不禁會讓你感慨,堅守傳統文化的不易。
王福信老人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洛陽宮燈的傳承人,已85歲高齡。相傳宮燈最早出現在周王朝,當時是王宮和達官貴人們的專用品,于是有了“宮燈”之稱。隋唐后,洛陽民間扎制宮燈極為普遍。王家世代做宮燈,已有兩百多年歷史,目前傳承至第5代。
王福信老人脾氣很“倔”,他制作的宮燈掛滿了自己的房間,女兒想擦拭一下、挪動一下,王福信都會發脾氣。因為他做了一輩子燈,對每盞燈都充滿了感情……
老城東大街與正義街交叉口,一間不起眼的小店里,57歲的王鎖群正拿著鋸子修整曲胡的琴桿,手上沾滿了摩擦檀木琴材留下的木塵。王鎖群說,他的手藝是跟做了一輩子二胡、曲胡的“老掌柜”(父親)學的。做一個曲胡需要一星期,王鎖群不會拉曲胡,卻能聽出來剛做出的曲胡音準不準,訣竅是多年經驗積累的。
47歲的劉心2002年開始學習剪紙,這些年來,哪天不碰剪紙,他就渾身難受。為了讓剪紙更生動,他開始自己發明創造刻刀:從醫藥公司買來的針管,綁在筷子上的手術刀……手術臺上的用品,成了他手中的利器。(原標題:老洛陽老手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