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洛陽 >> 新聞資訊 >> 瀏覽洛陽

漢函谷關:客行新安道 絲路第一關

2013/8/13 17:35:04 點擊數: 【字體:

漢函谷關:客行新安道 絲路第一關

漢函谷關,這里曾經“四面青山三面水,一層紫氣萬層煙”

  漢函谷關又稱漢關,位于新安縣城東約500米處,是絲綢之路東起點的第一道門戶。公元前114年,樓船將軍楊仆徙關于此,迄今已歷2000多年。它地處兩京故道,既是一座險關要隘,也是絲路上的東西驛站和貿易之城。

  1 恥為關外民,樓船將軍楊仆徙關

  從洛陽市區出發,西行20多公里,即達漢函谷關。對于這座關的由來,《漢書·武帝紀》載:西漢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冬,“徙函谷關于新安”。東漢人應劭對此注解:“時樓船將軍楊仆數有大功,恥為關外民,上書乞徙東關,以家產給用度。武帝意亦好廣闊,于是徙于新安,去弘農三百里。”

  也就是說,漢函谷關其實是樓船將軍楊仆移來的。楊仆是西漢名將,老家在宜陽南灣,也就是今新安縣鐵門鎮玉梅村。當時國都在陜西,函谷關或潼關以西被稱為關中或關內,以東則被稱為關東或關外。楊仆只因是“關外民”,戰功再顯赫也不能獲得關中封地,只能當一名惹人恥笑的“關外侯”,這怎么行?

  楊仆想來想去,有了一個好主意:如果把函谷關東移300里,自己不就成名正言順的“關內侯”了?

  于是,他向漢武帝上書,提出了徙關的請求。這事兒本來不太靠譜,但武帝竟二話不說就批準了!楊仆很高興,“請以家僮七百人”,硬是將函谷關東移300里,“復制”到了今天的新安縣城附近。與原來的秦關對應,移來的這座關就叫漢關。

  我們今天看到的漢函谷關雖然雄風猶在,但畢竟經歷了2000多年風雨,早已不復當日模樣。那么,楊仆初建的漢函谷關是什么樣子的?酈道元在《水經注》中這樣描述:關樓高聳,兩側雞鳴、望氣二臺相對而立,左右關塞橫亙,南貫洛水,連接宜陽,北越丘陵,直抵黃河,宛若綿延百里的長城,十分壯觀。

  建成后,漢函谷關就成了古代洛陽西去長安的必經之路,也是絲綢之路東起點的第一道門戶,堪稱絲路第一關。

漢函谷關:客行新安道 絲路第一關

關墻排水系統,見證這里曾經的繁榮

  2 是關也是城,見證絲路貿易繁榮

  東漢建都洛陽,明帝時班超受命出使西域,“重開絲路,經營西域”。從此,西域使者、各國商人來往不絕,漢函谷關成了絲路上繁華的商驛樞紐,也見證了東西方貿易的極度繁榮。

  東漢蘭臺令史李尤在著名的《函谷關賦》中,對此就有生動描述:“上羅三關,下列九門,會萬國之玉帛,徠百蠻之貢琛。蓋紛其云合,車馬動而雷奔……”各國使節、富商在此云集,拿出奇珍異寶、各色特產進行貿易,車馬喧喧,人頭攢動。這樣的漢函谷關不僅是一座關,也是一座城。

  20世紀80年代,漢函谷關附近出土了不少具有西域特色的牽駝俑、胡俑、駱駝俑等。其中有兩件黃釉男胡俑,深目高鼻,絡腮胡須,身穿翻領長袍,足登長筒靴,手作牽駝狀,這是絲綢之路上那些西域客商的典型形象。

  曾經如此繁華的漢函谷關,后來也屢遭破壞,并經歷了多次重修。我們如今所見的漢函谷關,就是1923年最后一次重修后的模樣。

  據《新安縣志》記載,1923年,新安人張鈁任國民革命軍20路總指揮,他出資重修漢函谷關,并力仿舊制,關洞下半部分盡用古關基石。修復后的關樓高83米,分上中下三層,頂層為飛檐畫棟的亭閣,中層為方形閣樓,底層城樓正中有一拱形門洞,供東西交通之用。西邊城門上,“漢函谷關”四個大字為康有為所題。

  如今,作為絲綢之路東起點的第一道門戶,漢函谷關正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識。“四面青山三面水,一層紫氣萬層煙”,這座古關展示給我們的,不僅僅是看得見的壯麗。(記者 張廣英/文 張曉理 張斌/圖)
 

漢函谷關:客行新安道 絲路第一關

站在關樓上,依稀還能嗅到歷史的味道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洛陽網(2013-08-13)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網 河洛大鼓網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河南農家樂網 中國旅游網 吳氏網 秦氏網 中華舒氏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福客民俗網 文化遺產網 秦腔戲曲網 中國晉劇藝術網 揚州揚劇網 梨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