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羽的詞獨辟蹊徑,從牡丹歷盡貧寒,把美麗帶給人間著筆,為“國花”寫出了不同凡響的贊譽之詞。唐訶和呂遠為使這首歌適應改革開放時代人們在音樂欣賞方面的新品味,曾四易其稿,才譜出新穎別致,雅俗共賞的曲調,其旋律既有濃郁的民族風格,又充滿新鮮的時代氣息。《牡丹之歌》也是一首**的音樂作品。——摘自百年中國歌曲精選《歌聲中的20世紀》一書。
經典影視歌曲回眸:
“眾香國里”不曾凋謝的《牡丹之歌》
“啊牡丹,百花叢中最鮮艷;啊牡丹,眾香國里最壯觀;有人說你嬌媚,嬌媚的生命哪有這樣豐滿,有人說你富貴,哪知道你曾歷盡貧寒。”在30多年前,一部《紅牡丹》電影的主題曲《牡丹之歌》,賦予了牡丹更多的人文精神,讓人們深刻地體會到每一句歌詞都刻畫著人生的坎坷與祖國的繁榮昌盛。
一首優秀的電影歌曲就是因其獨特的音樂魅力,最終超越了電影所設計的情節而流傳至今的。在本期“經典歌曲背后有故事”系列報道中,讓我們一起細細品味這首“眾香國里”不曾凋謝的《牡丹之歌》。
電影《紅牡丹》主題插曲捧紅了誰?
《牡丹之歌》創作于1980年,是故事片《紅牡丹》中的一首主題插曲,詞作者喬羽,曲作者唐訶、呂遠,原唱蔣大為。電影《紅牡丹》的導演是張國和薛彥東,主演姜黎黎。影片講述的是舊社會馬戲明星紅牡丹及其師兄妹的坎坷經歷和悲慘命運;展現了江湖賣藝女子敢于向封建舊勢力挑戰,不畏強暴,潔身自好的傳奇故事。
當時間過去30多年以后,紅牡丹一身紅裝策馬奔馳的經典鏡頭以及那首久唱不衰的《牡丹之歌》,依然會喚起無數人心靈的顫動和美好的記憶,讓人難以忘懷。
說起蔣大為,有三首歌不得不提:《牡丹之歌》、《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敢問路在何方》。而說起這三首歌的演唱經歷,蔣大為也常用三個詞來概括“補來的歌”、“送來的歌”、“撿來的歌”。
談起蔣大為演唱《牡丹之歌》的緣由,還有一段小插曲。蔣大為1975年來到北京發展后,成為聲樂界一名“后起之秀”。1978年冬季,作曲家呂遠、唐訶為1979年的“三八”獻禮片《甜蜜的事業》創作主題歌,特意邀請蔣大為演唱,并根據他的演唱特點進行了改編。可惜1978年年底,蔣大為隨東方歌舞團到東南亞演出了3個月不能完成歌曲錄制任務,與這首歌失之交臂。作為“補償”,1980年,唐訶、呂遠把另一部電影的主題曲給了蔣大為演唱,這也就是后來紅遍大江南北的《牡丹之歌》。
“蔣大為第一個唱熱的歌是《牡丹之歌》,他自己也這么說,他說他的第一個藝術高峰是這首歌。”2009年3月20日作曲家呂遠做客新華網,在與網友暢談他充滿陽光的音樂生活的訪談中透露,當年電影《紅牡丹》要選歌唱主題曲人選的時候頭一個想到的就是蔣大為。“我和唐訶對他是很肯定的,而且他也沒有辜負我們,那個歌在長春電影制片廠錄完以后長春廣播電視臺一下子就播開了,按照現在的慣例電影沒有播出之前是不可以發表音樂作品的,而且一般都是電影演完以后電影插曲才流行,而這個是電影還沒演歌曲就先流行了。”
據了解,電影《紅牡丹》不僅捧出了一朵嬌艷的“紅牡丹”姜黎黎,還捧紅了演唱主題曲《牡丹之歌》的蔣大為。當年中國唱片公司,為《牡丹之歌》出了塑料薄膜唱片,灌制了膠木唱片。當時負責錄制唱片的于波(相聲表演藝術家馬季的夫人)對蔣大為說:“大為啊,《牡丹之歌》唱片一上市,就賣了50萬張。”當時那張唱片是0.5元一張,而蔣大為當時的月工資才42.5元,這首歌在全國一下子就轟動了。
蔣大為,1947年1月2日出生于天津,我國著名的男高音歌唱家,曾任中央民族歌舞團團長,后來移居加拿大。他由一曲《牡丹之歌》成名,而后一首首膾炙人口的好歌如《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駿馬奔馳保邊疆》、《敢問路在何方》、《沿著社會主義大道奔前方》等,使他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內地歌壇獨領風騷、家喻戶曉。
“喬老爺”醉酒中孕育出的“紅牡丹”
《牡丹之歌》詞作者喬羽,人稱“喬老爺”,有“詞壇泰斗”的美譽。除去這首《牡丹之歌》不說,聞名于世的還有《**》、《人說山西好風光》、《讓我們蕩起雙漿》、《愛我中華》、《難忘今宵》、《夕陽紅》等歌曲。
喬羽曾說,寫《牡丹之歌》的時候,他是以花喻人。“‘有人說你富貴,哪里知道你曾歷經貧寒……’牡丹,它就是這樣。冬天的時候,它把根保存起來,待到春天才開花。所以我那里頭就有這樣的句子:‘冰封大地的時候,你正孕育著生機一片;春風吹來的時候,你把美麗帶給人間……’,這是說牡丹花,也是說人,說紅牡丹這個雜技藝術家。”喬羽說他沒有想到《牡丹之歌》會這么流行,30多年來,凡是和牡丹有關的文化活動都用這個歌,“這個歌就成了專門說牡丹的一個歌了”。
據周長行《不醉不說,喬羽的大河之戀》一文介紹,喬羽的能喝善飲是出了名的。酒,仿佛是喬羽的靈感、激情、言辭的“燃燒劑”!赌档ぶ琛芬彩撬诤染坪蟮囊粋夜晚寫出來的。
談起有關《牡丹之歌》的創作始末,喬老爺子似乎很想輕描淡寫。只是說,因為影片需要、導演要求,所以就創作了這首歌曲。其實,當年這首電影《紅牡丹》的主題歌的采用,是喬羽勸說導演在電影拍完后加進去的。
1980年3月喬羽已經完成《牡丹之歌》歌詞創作。接下來電影拍攝期間,導演卻沒有要求插入這首歌。喬羽看了樣片后,主動向導演提出要作插曲的。喬羽為什么要求插曲呢?原來,他看完樣片后認為劇中小牡丹成長為大牡丹的一組鏡頭是插曲的最好“節骨眼”,能更好地詮釋劇情內涵和吸引觀眾,當即他就跟導演薛彥東說要加上這首歌。
事實證明,“喬老爺”在“節骨眼”里加的《牡丹之歌》確實給電影增色不少,歷經數十載和悠悠歲月的考驗,已成為大眾喜聞悅聽的經典之作。
詞作者喬羽,1927年11月16日出生,山東濟寧人。他這一生有三個名字。第一個名字叫喬慶寶,爹媽起的,用了十八年。參加革命后,他才自作主張,改名喬羽,這是他的第二個名字。第三個名字叫“喬老爺”,這在中國歌詞界、文藝界,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用喬羽自己的話說:周(恩來)總理都叫我喬老爺。
唐訶與呂遠不為人知的莫逆之交內情
說起唐訶的名字,多數人可能會感到很陌生,他是誰?唐訶,原名張化愚,中國著名作曲家,1922出生,河北易縣人。1938年參加八路軍。曾任中國音樂家協會常務理事,北京軍區戰友文工團總團副團長等職。1983年離職休養定居青島至今。2003年被中國文聯授予中國音樂界最高獎項“終身榮譽勛章”(金鐘獎)。
現居青島海軍土山干休所的唐訶老人已是90歲高齡。2012年7月中旬,記者在電話采訪中,唐訶老人深情地回憶了自己的音樂創作生涯,他從1940年開始音樂創作,在這70年中,共創作過1000多首歌曲。
在電話里,唐訶給記者講述了他名字來源的趣事。“訶”字發he音,可大家都念成ke。他原名叫張化愚,參加八路軍后他公開發表了許多抗戰主題的作品,他擔心自己真實身份暴露會連累鄉親受到**迫害,于是取魯迅先生曾用過的兩個筆名“唐俟”和“姜珂”中各一個字,化名唐珂。“后來又改成唐訶,但大家已經習慣了叫我唐珂,所以就一直將錯就錯地流傳下來。”
聊起唐訶與呂遠的合作和友誼,還有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呢。
時間回溯至1962年,長春電影制片廠拍攝喜劇電影《錦上添花》,導演特邀唐訶寫一部電影音樂和主題曲,這時呂遠也參加了這部影片的音樂和插曲創作。當時唐訶采用了河北地方戲曲《哈哈腔》的曲調,把影片音樂創作好后,得到必須隨部隊去福建前線執行任務命令,電影中先期錄音的兩首歌曲只好委托呂遠來處理完成。也就是這次呂遠的“臨陣救火”,奠定了唐呵與呂遠莫逆之交的基礎,從此后他倆合作了六部電影歌曲的創作。
1975年,唐訶與呂遠第二次合作,為電影《沸騰的群山》寫音樂。更值得一提的是,1979年他倆合作了《甜蜜的事業》的電影音樂,其插曲《我們的生活充滿陽光》經于淑珍演唱后,成了一首優秀的抒情歌曲。并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選定為亞洲音樂教材。這也是中國的創作歌曲第一次進入聯合國。
據記者了解,唐訶和呂遠多年配合默契,他們有不成文的約定:只要是兩人接受的任務,不論誰寫了多少都署上兩個人的名字。1980年夏天,呂遠和唐訶專程來到長春,為電影《紅牡丹》譜寫音樂和插曲,這時呂遠有出國任務,唐訶、喬羽到外地體驗生活然后,唐訶就投入創作之中去了。
唐訶對當年電影《紅牡丹》的事情依然記憶猶新:“接受寫電影音樂之后,為使這首歌適應改革開放時代人們在音樂欣賞方面的新品味,我經常去上海觀看馬戲團的演出,了解民間藝人的各種生活細節,同時還去深圳等接近香港地區,錄下了一些香港的音樂。之后又邀請蔣大為從北京到長春電影制片廠錄音。”呂遠回國后與唐訶攜手完成了電影《紅牡丹》的音樂創作。
談及呂遠,唐訶老人說:“我認識他幾十年了從來沒見他安靜地休息過總是忙忙碌碌地跑來跑去。他的歌曲數量多,質量上也是公認的。”
“眾香國里”永不凋謝的《牡丹之歌》
眾所周知,贊美牡丹的歌曲比比皆是,其中傳播最廣的當首推《牡丹之歌》.當年電影《紅牡丹》投資60萬元的影片,獲得了3000多萬元的票房收入,堪稱新中國成立后第一部商業大片。
電影為什么命名《紅牡丹》?“花是美麗的,人人喜歡看花,百花中牡丹花最美,牡丹是花中之王,是中國的國花,國色天香,象征著富貴榮華。劇中主人公紅牡丹是我意向中的中國牡丹仙女。她可以與維納斯媲美,可以與美國自由女神叫勁。”《紅牡丹》編劇閻豐樂老師在電話里滔滔不絕地向記者介紹起來。
牡丹,富貴高雅,素有“國色天香”、“花中之王”的美稱。1959年,周恩來總理在洛陽說過:“牡丹是我國的國花,它雍容華貴,富麗堂皇,是我們中華民族興旺發達、美好幸福的象征”。今天,牡丹的這一文化象征意義又被賦予了新的含義,因為她非常貼切地代表了改革開放的中國國泰民安,前程似錦的美好形象,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表達了全國各族人民共同的理想和愿望。于是,每年牡丹花季,很多地方紛紛舉辦牡丹文化旅游節慶活動,《牡丹之歌》也成了各地牡丹節中的主旋律,延伸了“牡丹之歌”文化內涵。
很多網友發來信息問我,洛陽市的市歌是《牡丹之歌》嗎?“不是市歌勝似市歌”,說它是洛陽的“市歌”似乎也不過分。1982年9月21日,牡丹花被命名為洛陽市“市花”,從1983年起,洛陽已連續成功地舉辦了30屆牡丹花會(2012年)。在洛陽牡丹盛開的日子里,花開如海,人似潮涌.“九衢游人”慕名而來.還有數以千計外國朋友和僑胞,跋山涉水,遠渡重洋,來觀賞洛陽牡丹的獨特風采,都為這花中之王所傾倒,所陶醉.真乃是“牡丹,百花叢中最鮮艷!牡丹,眾香國里最壯觀!”
在山東菏澤,在甘肅蘭州,在安徽銅陵,在四川彭州,在湖北隆中,在河北柏鄉,在許多盛產牡丹的區域,每年都舉行大規模的與牡丹花有關的節會活動,同用一個旋律——《牡丹之歌》迎接五洲四海的賓客;《牡丹之歌》已成為當地政府對外交往的紐帶,和平、友誼的使者。
中國傳統文化中,花卉的文化象征意義更有著相當豐富的內容。就牡丹而言,由其花朵雍容華貴,端莊富麗而引發人們諸多聯想,派生出與之相關聯的一系列文化象征意義,并形成牡丹文化的基本內涵。(2012年7月23日趙樂北京)
《牡丹之歌》歌詞
啊牡丹
百花叢中最鮮艷
啊牡丹
眾香國里最壯觀
有人說你嬌媚
嬌媚的生命哪有這樣豐滿
有人說你富貴
哪知道你曾歷盡貧寒
啊牡丹啊牡丹
哪知道你曾歷盡貧寒
啊牡丹
百花叢中最鮮艷
啊牡丹
眾香國里最壯觀
冰封大地的時候
你正蘊育著生機一片
春風吹來的時候
你把美麗帶給人間
啊牡丹 啊牡丹
你把美麗帶給人間
你把美麗帶給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