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洛陽 >> 新聞資訊 >> 瀏覽洛陽

伊洛茂林列芳梨——洛陽梨文化雜談(河洛廣記)

2013/10/16 11:36:39 點擊數: 【字體:

伊洛茂林列芳梨——洛陽梨文化雜談(河洛廣記)

清代《詩經》插圖《梨》(資料圖片)

  梨素有“百果之宗”的美譽,在世界果品市場上,蘋果、梨和橙子被稱為“三大果霸”。洛陽是梨屬植物的中心發源地之一,據《詩經》等古籍記載,洛陽梨樹栽培的歷史是從西周開始的。在梨樹的長期栽培中,洛陽選育了很多優良品種,也形成了源遠流長的梨文化。

  1、召公聽訟梨樹下  

  召公,又稱“邵公”“召康公”,姓姬名奭(shì),助武王滅商,在周成王的時候,召公位居三公。

  召公很受廣大民眾的擁戴。《史記·燕召公世家》說:“召公巡行鄉邑,有棠樹,決獄政事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無失職者。召公卒,而民人思召公之政,懷棠樹不敢伐,歌詠之,作《甘棠》之詩。”這是說,召公到鄉村城鎮巡察,看到有一棵棠樹,他就在樹下判斷官司,處理政事。召公去世后,當地民眾思念他,感懷那棵棠樹,不舍得砍伐,并且歌詠它,作了名為《甘棠》的詩篇。詩云:“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蔽芾甘棠,勿剪勿敗,召伯所憩;蔽芾甘棠,勿剪勿拜,召伯所說。”

  甘棠是什么?朱熹《詩集傳》注:甘棠,杜梨也。白者為棠,赤者為杜。甘棠就是現在俗稱為梨樹的一種,是沒嫁接過的野生梨樹。這野生的梨樹根據果子的甜與澀,分為棠梨和杜梨。棠梨的果子甜,是用來嫁接果梨的最好的砧木;杜梨的果子澀,嫁接出的果子也就次一等。召伯就是在甜梨樹下辦公的。

  《括地志》說:“召伯廟在洛州壽安縣西北五里。召公聽訟甘棠之下,周人思之,不伐其樹,后人懷其德,因立廟,有棠,在九曲城東阜上。”壽安縣,即今宜陽縣。召伯聽政處位于宜陽縣西北4公里處鄭盧路北側的甘棠村。甘棠為古代交通要道上的一個驛站,站旁生長著茂盛的棠梨樹,三月花如白雪,八月果實累累,風景秀麗迷人。召公在此聽政后,人們看到這棵棠梨樹就好像看到召伯,把這棵樹看成是召伯的象征,紛紛歌詠以示懷念,因而這個村莊就叫作甘棠村。

  宜陽八景之一的“棠林秋清”就是指甘棠村的甘棠樹林。周代時甘棠設有驛站,唐時又建有甘棠館,這里池塘苑囿,茂林修竹,青山綠水,花木崢嶸,風景秀美。“公館似仙家,池清竹徑斜,山禽忽驚起,沖落半巖花”,就是當時甘棠秀美風光的寫照。歷史上名人雅士多會于此,往來游者,絡繹不絕。

  2、邙山大谷出名梨

  漢代以后,河洛地區遍種梨樹。《漢書》說:“淮北滎南河濟之間千樹梨,其人皆與千戶侯等。”說明這時已出現較大的梨樹種植園。“張公梨”作為一個名優梨樹品種,便在這里培育成功。

  《廣志》說:“洛陽北邙山有張公梨,甚甘。”這里的張公指張道陵。張道陵,東漢沛國豐邑(今江蘇豐縣)人,年輕時入洛陽太學,通曉天文、地理、諸子、五經,東漢永平二年(公元59年)拜巴郡江州(今重慶)令,時年26歲。因素志于黃老之道,他見世風日下,不久棄官隱于北邙山上清宮,創立天師道,漢章帝、和帝征詔皆不就,后與弟子王長赴四川鶴鳴山傳道。張公梨就是由張道陵在北邙山培育成功而被洛陽人引種各處的。

  與張公梨齊名的是大谷梨。西晉潘岳《閑居賦》曰:“張公大谷之梨,溧侯烏椑之柿。”王廙(yì)《洛都賦》說:“梨則大谷冬紫,張公秋黃。”大谷,在洛陽東南,是嵩山與龍門山間的山谷。《洛陽記》說:“大谷,洛城南五十里,舊名通谷。”谷縱深15公里,谷兩側溪水潺潺,群峰屹立,灌木叢生。此谷為漢魏洛陽京城正前方的一道門戶,東西有牛心山、牛嘴山、老羊坡、歪嘴山、大風山等,峰巒起伏,風光秀麗,是東漢中平元年(公元184年)為鎮壓黃巾起義所置八關之一。大谷關遺址在今伊濱區寇店鎮水泉村。

  大谷梨是初冬成熟的紫梨,張公梨是初秋成熟的黃梨。

  3、玄宗梨園賦新聲

  皇家禁苑多種梨,西晉王贊《梨頌》說:“太康十年,梨樹西枝,其條與中枝合,生于玄圃園。皇太子令侍臣作頌。”玄圃園就是西晉洛陽的皇家園林。《晉令》說:“諸宮有梨,守護者置吏一人。”為了看護皇宮的梨,專門置官吏,可見皇室對梨的重視。

  唐代時,洛陽皇家園林中有專門的梨園,玄宗常在梨園賞花、品果、聽樂,于是就在這里成立了專門的音樂機構,名字就叫梨園。

  唐玄宗時的三個梨園,一個主要負責表演法曲,藝人要隨侍皇帝左右并擔任唐玄宗新作的試奏任務;一個設在洛陽的太常寺里,稱為“梨園新院”,主要負責演奏各種民間音樂;一個設在長安的太常寺里,稱為“太常梨園別教院”,主要負責試奏藝人創作的法曲。

  在這些音樂機構中,隨侍皇帝左右的有從坐部伎里選出的優秀男樂工300人,還有女樂工幾百人,他們全由唐玄宗親自指導,稱為“皇帝梨園弟子”,藝術水平最高。洛陽的梨園新院有樂工1500人。

  洛陽梨園新院中的優秀音樂家為數甚多,例如開元年間的歌唱家許和子。她長得漂亮,人也聰明,很會唱歌,“能變新聲”。有一次,唐玄宗在洛陽勤政樓舉行“大酺(pú)”(與民同樂的宴會),聚觀群眾甚多,喧嘩之聲使伴奏百戲的音樂都聽不見了。唐玄宗大為憤怒,高力士馬上獻策說:只要讓許和子出來唱一曲,一定可以制止喧嘩。唐玄宗同意了,于是許和子就撩鬢舉袂,唱了一曲,頓時廣場上鴉雀無聲。

  4、千年帝都梨飄香

  邙山是洛陽梨的傳統種植區。西晉潘岳《金谷園賦》說:“靈圃繁若榴,茂林列芳梨。”規模宏大的金谷園位于邙山之上,片片梨林是其風景最美處。

  唐代時,洛陽城內外遍種梨樹。據《唐余錄》記載:“洛陽梨花開時,人多攜酒樹下,謂梨花洗妝宴。”人們最愛用梨花作頭飾,當時,汝陽侯穆清叔賞梨花曾賦詩云:“共飲梨樹下,梨花插滿頭。清香來玉樹,白蟻泛金甌。”

  北宋時,洛陽梨樹品種眾多。《洛陽花木記》說:“梨之別二十七:水梨、紅梨、雨梨、濁梨、鵝梨、穰梨、消梨、乳梨、袁家梨、東寶梨、紅鵝梨、敷鵝梨、秦王掐消梨、大洛梨、甘棠梨、紅消梨、早接梨、鳳西梨、蜜脂梨……”

  清代時,除洛陽、孟津兩縣盛產梨外,伊陽(今汝陽)、永寧(今洛寧)兩縣的沙梨、夏梨、金梨都是名優品種。

  邙山、萬安山至大谷口一帶是洛陽梨的傳統種植區,應在這里進一步擴大優質梨的種植面積,并通過深加工形成產業集群,使邙山張公梨、大谷梨這兩個最知名的梨果珍品香飄天下。同時,有必要復原大唐梨園舊貌,使古老的宮廷表演藝術代代傳承。(鄭貞富)(原標題:伊洛茂林列芳梨——洛陽梨文化雜談(河洛廣記))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洛陽網(2013-10-15)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