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河書齋收藏的《琴操》和《蔡中郎集》 (圖由晁會元先生提供)
我國古代典籍浩如煙海,其中不少與洛陽相關:或由洛陽人所著,或所述為洛陽事,或成書于洛陽……在那些發黃的紙張背后,閃耀的都是智慧的光芒。在本系列中,我們選取部分古籍,看看它們當年的模樣。
首昔伏羲氏作琴,所以御邪僻、防心淫,以修身理性,反其天真也。
大弦者,君也,寬和而溫。小弦者,臣也,清廉而不亂。文王武王加二弦,合君臣恩也。
《伐檀操》者,魏國女之所作也。傷賢者隱避,素餐在位,閔傷怨曠,失其嘉會。
——《琴操》
才華橫溢蔡中郎
東漢蔡邕一生博學,才華出眾,在文學、音樂、書法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詣。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琴學專著——《琴操》,相傳就出自他手。
據史書記載,蔡邕是陳留圉(今開封杞縣南)人,出生于公元133年,少時即以“博學能文,精音律,善鼓琴”而聞名郡縣。長大后,他流連書齋,“安貧樂賤,與世無營”。然而,“樹欲靜而風不止”,漢桓帝聽說蔡邕善鼓琴,就敕命陳留太守把他送到京城洛陽。
當時是公元159年,宦官擅權、朝政腐敗,皇帝想聽琴,蔡邕卻已無鼓琴的雅興。他行至偃師,看到秋雨連綿成災,百姓苦不堪言,遂稱疾不前,寫下了著名的《述行賦》,抒發滿腔憂憤之情:“玄云黯以凝結兮,集零雨之溱溱(zhēn)。路阻敗而無軌兮,途濘溺而難遵……”
雖然對時事不滿,但后來蔡邕還是到了京城,歷經宦海沉浮,成為洛陽文壇領袖。漢靈帝熹平四年(公元175年),他組織人員校書東觀,訂正了經籍中的多處謬誤,并親自書丹,命人刻石立于太學門前,即為“熹平石經”。人們對他的書法評價極高,按當代史學家范文瀾的說法,“兩漢寫字藝術,到蔡邕寫石經達到最高境界”。
公元189年,漢靈帝駕崩,董卓專權,自任相國。他對譽滿京華的蔡邕極力拉攏,先拜侍中,次年又拜中郎將,封高陽鄉侯,食邑500戶。蔡邕成了蔡中郎,他的命運也與董卓連在了一起。漢獻帝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在司徒王允的謀劃下,董卓被呂布誅殺,蔡邕也受株連被“下獄論死”。
這樣的人生結局,也許蔡邕早就預料到了,可還是心有不甘。臨難前,他提出請求,能否暫免自己一死,以“黥首刖足,續成漢史”。一些士大夫也為他求情,但王允不準。就這樣,這位曠世逸才很快死于獄中,終年60歲。
妙解音律作《琴操》
蔡邕善鼓琴,人所共知。中國古代有四大名琴,分別是齊桓公的“號鐘”、楚莊公的“繞梁”、司馬相如的“綠綺”和蔡邕的“焦尾”。而關于焦尾琴的來歷,還有一個故事。
據《后漢書》記載,蔡邕曾長期流亡吳地(今江浙一帶),某日有人燒梧桐木做飯,他“聞火烈之聲,知其良木,因請而裁為琴,果有美音”。因琴尾已被燒焦,時人便稱其為焦尾琴。蔡邕遇害后,焦尾琴存于皇家內庫。據說南齊明帝在位時,曾請古琴高手王仲雄彈奏此琴,并創《懊惱曲》。后來,此琴傳至南唐中主李璟及后主李煜手中,后歸宋室所有。相傳明代時,此琴由昆山人王逢年收藏,之后便不知所終。
我國現存最早的琴學專著《琴操》,也為蔡邕所作。在《序》中,他講了琴的形制和作用:“首昔伏羲氏作琴,所以御邪僻、防心淫,以修身理性,反其天真也。琴長三尺六寸六分,象三百六十日也;廣六寸,象六合也……”全書兩卷,共收錄古琴曲四類,包括歌詩五曲、十二操、九引及河間雜歌二十一章。
對這些古琴曲,蔡邕一一作了題解,介紹其作者、主題及背景故事,有的還附有歌詞。如《別鶴操》,他是這樣寫的:“《別鶴操》者,商陵牧子所作也。牧子娶妻五年,無子,父兄欲為改娶。妻聞之,中夜驚起,倚戶悲嘯。牧子聞之,援琴鼓之云:‘痛恩愛之永離,嘆別鶴以舒情。’故曰《別鶴操》。后仍為夫婦。”——這些故事大多帶有濃厚的民間傳奇色彩,并不拘泥于史實,而這正是民間創作的特點之一。
這部琴學專著對后世影響很大。北宋時,錢塘有歌妓即名琴操,是大文豪蘇東坡的紅顏知己。她因與蘇東坡的一番對答而遁入空門,死后葬在浙江臨安境內的玲瓏山,留下了“玲瓏雖小,蘇軾曾登”的千古佳話。
那些流傳的版本
據文獻考證,宋代之后,《琴操》便亡佚了,如今流傳的版本為后人輯佚而成。
“如今人們所能看到的《琴操》最早版本,當為清嘉慶四年(公元1799年)的桐川顧氏抄本,現存于上海圖書館。這是清代藏書家顧修刊刻的兩卷本,后附《琴操補》,又稱顧修讀畫齋本。”洛陽古籍收藏家、白河書齋主人晁會元說,關于讀畫齋本的版本來源,顧修未作任何交代,從內容上看,當是據金溪王氏刻本而來的。
據晁先生介紹,嘉慶三年(公元1798年)的金溪王氏刻本《琴操》,出自王謨的《漢魏遺書鈔》本。這個版本流傳下來的還有阮元宛委別藏本、邵武《徐氏叢書》本、蘭陵孫氏平津館本、《黃氏逸書考》本等。而其中最著名的,是嘉慶四年的阮元宛委別藏本和嘉慶十一年(公元1806年)的蘭陵孫氏平津館本。
“白河書齋收藏有蘭陵孫氏平津館本《琴操》,是清代藏書家孫星衍刻的。孫星衍天賦過人,精通文史,校勘又認真嚴謹,因此相比之下,這是《琴操》最好的刻本了。”晁先生說,蔡邕學識淵博,一生著作除《琴操》外,還有雜著類札記《獨斷》,記載了先秦兩漢的禮制;人們所熟知的十二屬相,出自他的《蔡氏月令章句》,這是一部解讀《禮記》的重要著作……《隋書·經籍志》著錄蔡邕作品20卷,包括詩、賦、碑、誄、銘等上百篇,后人輯有《蔡中郎集》,但很多作品都已不存。
“《蔡中郎集》的明清版本很多,可考的不下20種。如明代版本中,就有弘治本、正德本(均為文集十卷、外集一卷)及嘉靖本(文集六卷)、萬歷本(文集八卷)傳世。”晁先生說,白河書齋收藏有明天啟年間張溥輯《漢魏六朝百三家集》之一、二卷本,清初壽考堂刻,為《蔡中郎集》存世的最早版本。
“蔡邕是洛陽古代有名的藏書家,曾藏書萬卷,還培養出了才女蔡文姬。他對洛陽文化作出了很多貢獻,我們應該記住他。”晁先生說。(原標題:《琴操》:中國最早的琴學專著(洛陽古代典籍·名人名著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