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璟生于公元663年,卒于公元737年。顏真卿生于公元709年,公元734年中進士,在宋璟面前可謂晚輩。
但是,顏真卿有幸與宋璟的四兒子宋渾同事,那是在唐玄宗天寶八年(公元749年),宋渾任御史中丞,顏真卿任殿中侍御史,恰是宋渾部下。通過宋渾,顏真卿對宋璟的事跡有了更多了解,對宋璟的崇拜之情有如“滔滔江水”。
一想到老前輩宋璟已經去世12年了,墓前連一塊碑都沒有,顏真卿心里就很沉重。因此,顏真卿和宋渾商議,打算請?zhí)菩谟P題寫碑文,正式為宋璟立碑。
事不湊巧,宋渾忽然犯事遭貶,為宋璟立碑之事便擱置了下來。直到21年后,歷經安史之亂的顏真卿在時任蘇州刺史的宋璟之孫宋儼的請求下,答應為宋璟碑撰寫碑文。
當時,顏真卿經歷過官場的磨礪后,逐漸站穩(wěn)了腳根,這從《宋璟碑》拓片“魯郡開國公顏真卿撰并書”可以看出。據史書記載,顏真卿當時身兼“金紫光祿大夫、撫州刺史、上柱國、魯郡開國公”四種職務,可謂春風得意。
可是顏真卿對宋璟的崇敬之情依然存在,自接受宋儼的請求開始,顏真卿就多方搜集資料,認真撰寫碑文,之后用正書書丹。據史書記載,宋璟碑碑石來歷不凡,為邢州(今河北邢臺)刺史封演“購他山之石,曳以百牛”,可以想象,這塊碑石的體積和重量不可小視。
公元772年農歷九月二十五,此碑正式立于宋璟墓前。當時碑的前后兩面皆刻文,左側無字。
顏真卿是一個追求完美的人,宋璟碑立起第二年,他寫了一篇增補碑文,以補“碑文疏漏”,并請宋儼將其補刻于碑左。事不湊巧,此時宋璟的八兒子宋衡犯事被貶,受此牽連,補刻之事擱淺。
直到公元778年,顏真卿年近古稀,才重新寫了增補碑文,補刻于宋璟碑之左側。至此,宋璟碑始得“圓滿”。
從立碑開始,由于墓主宋璟與撰文書丹者顏真卿的特殊身份,宋璟碑歷來受重視。可是在洛陽碑志拓片博物館收藏的《宋璟碑》拓片上,洛陽晚報記者看到碑文中斷,且部分文字漫漶,這是為什么呢?
在明代文學家歸有光所寫《跋廣平宋文貞公碑(即宋璟碑,記者注)》一文中,我們可以找到答案:“方思道(即方豪,字思道)為沙河令,碑已斷沒,出之土中,镕二百斤鐵,貫而續(xù)之。”
從此,被時任沙河縣令方豪“貫而續(xù)之”的宋璟碑穿越歷史的風雨,呈現在我們面前。那么《宋璟碑》拓片有何書法價值?請繼續(xù)關注。(感謝洛陽碑志拓片博物館提供支持)(原標題:【碑志拓片故事】《宋璟碑》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