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拖蘇式建筑群
一拖廠徽與前蘇聯即現烏克蘭最大的拖拉機廠哈爾科夫拖拉機廠的廠徽是一套圖紙,這在世界文化交流史上十分罕見。
保存最完整的10號街坊
當時蘇聯專家居住的2號街坊
今年5月,國務院公布了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下稱“新國保”),1954年蘇聯援建的洛陽澗西蘇式建筑群,作為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入選。而此前的2011年5月,這些蘇式建筑群所在的街區,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街”,是全國十大名街中唯一入選的工業遺產街。
上世紀50年代初,百廢待興的新中國開始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洛陽有幸成為全國重點建設的八個工業城市之一,奠定中國工業基礎的156個項目中,有7項放在了洛陽,成為國人矚目的焦點。當時,100多名蘇聯專家陸續來到洛陽市澗西區,滿腔熱情地投入到中國的大規模社會主義工業建設中;來自全國各地的10多萬名技術人員、產業工人,也激情澎湃地扎根于洛陽的工業建設。洛陽的土地上,留下了當時蘇聯援建中國最大的拖拉機制造廠——第一拖拉機制造廠(下稱“一拖”)、最大的軸承廠——洛陽軸承廠(下稱“洛軸”)、最大的礦山機器制造廠——洛陽礦山機器制造廠(下稱“洛礦”)、最大的銅加工廠——洛陽有色金屬加工廠(下稱“洛銅”)、最大的高速船用柴油機廠——河南柴油機廠(下稱“河柴”)等。同時,蘇聯援建的還有2號街坊、10號街坊、11號街坊等住宅。因此,洛陽城里,留下了一片風格獨特、雄偉磅礴、見證兩國文化交流的“蘇式建筑群”。
其實,共和國將首批工業基礎重大項目放在全國8個城市,開始并不看好洛陽。那么,洛陽為何躋身其中?在那個激情年代人們是如何建設的?一個個不可思議的困難又是如何克服的?9月28日至11月9日,記者順著蘇式建筑群保存的記憶,追尋建設者的昨天和今天,為當今改革開放中我們,打撈前進的精神動力。
“斗篷式”大尖頂 構成獨特風景帶
1953年,我國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制定。當時朝鮮戰爭尚未結束,我國陸軍,尤其是空軍主力被吸在朝鮮戰場,東南沿海地區還沒有掌握制空權并處于被封鎖狀態。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國政府決定背靠蘇聯,在內陸中西部地區進行大規模工業建設。因此,“一五”時期蘇聯援建的奠定中國工業基礎的156個重點工業項目,幾乎全部放在中西部地區,洛陽被列為接納這些工業項目的八個城市之一。蘇聯援建的6個行業項目之最——一拖、洛軸、洛礦、洛銅、熱電廠、河柴,以及中國自己設計的洛陽耐火材料廠,均安排在洛陽澗西工業區。同時,為大批專家和工人安排的住宅——澗西區2號街坊、10號街坊、11號街坊等蘇式建筑,也于1954年開建。
在洛陽市澗西區建設路,自西向東,依次排列著洛礦、一拖、洛軸、洛銅4個同時規劃的工廠及廠前廣場。它們一線排列,連綿5.6公里,成為一個完整的社會主義工業建筑風景帶。
一拖廠區大門和左右兩邊辦公樓,是呈“凹”字形一線鋪開的紅磚紅瓦組成的龐大建筑。“凹”字的底部是一拖的正門,為兩層高的中街樓,兩邊的辦公樓為四面坡的“斗篷式”頂,近中街樓部分六層且向外突出,然后降為五層,形狀如“凸”字從中間劈開放在中街樓的兩邊。中街樓的檐上部,正中是鐮刀、錘子、五星、旗幟、葡萄、太陽花、麥穗、齒輪等元素構成的廠徽,這是蘇維埃文化及社會主義工業文化的標志,與前蘇聯即現烏克蘭最大的拖拉機廠——哈爾科夫拖拉機廠的廠徽是一套圖紙,這在世界文化交流史上十分罕見。
站在一拖廠區外7層高的建筑物向北看去,廠區內車間分布以中街樓北的南北向綠化帶左右對稱。一拖廣場與洛軸廣場前,立有上世紀60年代建造巨大的毛主席塑像,站著的毛主席右手抬起做指揮狀,像在號召人們在他的指引下,進行大規模的工業建設。
“洛銅”主樓,平面呈現“凸”字形,中間高,兩邊低,左右呈中軸對稱,屬典型的蘇式建筑風格。
一拖原職工、現年76歲的高建職先生說,蘇式建筑的“斗篷式”大尖頂是一拖人的集體記憶,尤其是一拖大門廠徽上的五星,黨旗上的鐮刀、錘子,被當時的人們視為“照亮前路的燈塔”。在那個年代,在這里照張相就特有范兒。可以說,這里是那代人“夢開始的地方”。
這些蘇式建筑的工廠規模和影響有多大?我們從幾個數據可窺一斑:洛礦自建廠內專用鐵路32條,各類火車皮42輛。1953年8月1日,由第一機械工業部汽車工業管理局批準的《國營拖拉機制造廠計劃任務書》記載:產品方案為年產54履帶式柴油拖拉機1.5萬臺,外加備品25%,折合年產1.875萬臺。1955年10月1日,昔日隋煬帝的皇家御園變成了建設工地。這天,一拖舉行開工典禮,洛陽市居民幾乎傾城而出,有7萬人參加了奠基儀式。新華社把開工的消息發出后,一拖收到了2600多封慰問信。
洛陽市作家協會主席葉鵬、中國文化遺產界泰斗謝辰生、國家文物科學“十二五”發展戰略規劃研究工業遺產專題主持人楊晉毅等認為,擁有一線排列4個雄偉廠前廣場的工業區,全世界只有洛陽工業區一例,它們和2號街坊等蘇式建筑群,已經可以歸之于社會主義的一個特定歷史時代的工業遺產,乃至人類文化遺產的范疇。
“奢侈”建筑群 展示新中國力量
洛陽市澗西區建設路向南依次為中州路、景華路等,當年洛陽市工業區規劃、設計安排的70多個居民街坊小區,自西向東分布于這一區域。“一五”時期陸續建設完成的有36個街坊,其中1954年蘇聯援建的2號、10號、11號三個街坊的高檔住宅最為典型。10號街坊目前保留得最完整,它曾是新中國工業區的典范。
我國的民宅,多坐北朝南,便于冬天接納陽光和夏季通風。位于洛陽澗西區中州路南的10號街坊等卻是坐東朝西,街坊為庭院式布局,沿街道四邊的街坊,均由曲尺形樓房圍成大院。
這些樓房一般為三層,首先是左右呈中軸對稱、中間高兩邊低的斗篷式大屋頂,中間宛如塔形鐘樓,四面坡頂紅機瓦覆蓋,上有磚砌的長方形煙囪,屋檐下可見方木椽頭。從上往下看,以銅黃和銀白為色調的浮雕裝飾墻壁、拱形門窗、一層門洞上伸出的幾案式雨棚、門前兩側的水泥墩、高大的臺階,宛如童話般精巧別致的積木,彰顯出“共產主義革命激情與榮耀”的建筑理念。經過近60年的歲月沖刷,依然華美莊嚴。
這些街坊,是蘇聯專家制定的標準,當時施工的是華東建筑工程公司第七工程處和中國人民解放軍建筑第八師共同組建的洛陽工程局,整個工區最多時有兩萬多人的施工隊伍。
2號街坊81歲的周先生告訴記者,當時蘇聯專家和解放軍非常認真,蓋房用的沙子是從洛河里拉的,盡管很干凈,還要用凈水洗兩遍;石子也一樣,只要含一點土就判定不合格;蓋房子用的磚,也必須經過特殊的檢驗;砌墻時,兩磚塊之間的縫隙必須為1厘米……否則將被推倒重建。
10號街坊的呂金洛老先生和83歲的蔣先生等,談起蘇式建筑贊不絕口:室內高4米左右,一點沒有壓抑感,墻設計得像金字塔一樣,一層有一尺多寬,二樓稍微薄一點,越往上越薄,樓層之間用水泥加鋼筋一體灌成,這種結構讓大樓的抗震能力很強,七級地震都很難撼動。
呂金洛說,房內的各種設施也相當完善,墻體里嵌有大櫥、柜櫥,為了保暖、隔音、防腐蝕、防害蟲和老鼠咬,隔音板中間填充的是六六粉拌的鋸末,然后用加了麻頭和水泥的白灰外抹,門窗用的是白松木,窗子有兩層,里層刻有暗槽,外層刻有明槽,關起來風雨進不去。雖經過近60年的風吹雨打,至今仍沒變形。房內砌有灶臺、洗菜池,衛生間有浴盆、馬桶,并且有專門的排蒸汽管道和油煙管道。出于安全考慮,每個門洞中間還加蓋了道防火墻。在那個困難的時代,這些蘇式建筑“太過奢侈”。
有了“奢侈”的蘇式建筑群,中國有了向外界“展示肌肉”的資本。1958年,10號街坊和一拖作為新中國工業區的典范,被拍成紀錄片在全國播放。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許多外國友人和駐華使節來洛陽參觀訪問,這些充滿異國情調、龐大而雄偉的蘇式建筑讓他們贊嘆不已。(原標題:河南洛陽蘇式建筑群 見證新中國建設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