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洛陽城市軌道交通第一期建設規劃(2016—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獲國務院批準,河南洛陽成為中西部地區第一個獲批建設地鐵的非省會城市。按照規劃,4年后洛陽將有1號線、2號線兩條地鐵。
從夏代開始,先后有商、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晉13個王朝在洛陽建都,建都史長達1500年,建城史長達4000年。規劃中的兩條地鐵線路穿城而過,面對地下文物和眾多遺址,如何克服地鐵建設難度,地下地上文物和遺址怎么保護等,成為社會各界關心的話題。
線路橫穿多處遺址保護區
根據“規劃”,到2020年建成1號線工程和2號線一期工程,總長約41.3公里。地鐵1號線共涉及4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邙山陵墓群、澗西蘇式建筑群、洛陽東周王城與隋唐洛陽城)、1處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河南府城隍廟)和1處歷史文化街區(東、西南隅歷史文化街區);地鐵2號線共涉及3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邙山陵墓群、洛陽東周王城與隋唐洛陽城)。
具體來講,1號線線路起點設在谷水西,沿繁華的中州西路向東依次穿越二號街坊的建設控制地帶,進入東周王城的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內,自西向東依次下穿王城西墻、中小型墓葬埋藏區和王陵區,進入隋唐洛陽城的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下穿郭城城墻、宮皇城、東城及洛北里坑區,并于隋唐城范圍內設地下車站5座。同時,這一區段還下穿河南府城隍廟的保護范圍,以及東、西南隅歷史文化街區的建設控制地帶。線路出隋唐城范圍下穿瀍河,向東進入邙山陵墓群中段即東漢陵區的建設控制地帶,并于建設控制地帶內設地下車站3座。
2號線起點設在寨坪村,線路沿310國道向東以先高架后地下的形式,橫穿邙山陵墓群西段即北魏陵區的保護范圍及建設控制地帶,并在此范圍內設4座高架車站和2座地下車站。線路進入東周王城的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自北向南依次下穿王城北墻和王陵區,向南下穿洛河,至洛河南岸右轉沿王城大道向西南敷設,進入隋唐洛陽城的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在洛陽龍門高鐵站北設洛陽龍門站與高鐵站接駁。
可以說,越是人口密集區,恰恰是這些文保遺址的所在區。洛陽市文物局文物科趙科長說,洛陽市居民集中生活區大都被文物保護單位覆蓋,如果地鐵采取繞的辦法,乘客更不方便出行,那修建地鐵也沒有什么實際意義,地鐵從文物遺址下面穿越而過是不得已面對的現實問題。不僅僅是開挖修建過程,而且在地鐵日常運行當中產生的震動等對文物也會帶來十分嚴峻的考驗,所以對技術要求的難度相當大。
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和中國航空規劃建設發展有限公司聯合設計的《洛陽市軌道交通文物影響評估總報告》顯示,地鐵1號線涉及的4處國保單位、1處省保單位和1處歷史文化街區中,以東周王城和隋唐洛陽城遺址和邙山陵墓群所受影響較大,其中1號線、2號線共計有7400余米地下線和6座地下車站(包括1座換乘站)位于東周王城的平面范圍內,共計有7520米地下線和6座地下車站位于隋唐洛陽城遺址的平面范圍內。
文物安全是焦點
要不要修地鐵引來不少爭議。一些人認為,洛陽地下有許多帝王貴族陵墓,是一個典型的文物遺址城市,不能隨便大規模動土。為了緩解交通擁堵,可以考慮修立交高架快速通道。
洛陽市發改委有關人士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洛陽屬于帶狀城市,人口密集區集中在中州路沿線,目前高峰時人流量達到單方向每小時萬人之多,旅游旺季會更多,預計遠期人流量也將越來越大。因此,修地鐵的第一出發點是緩解目前的城市交通問題,并通過將地鐵作為交通骨干,未來形成綜合交通網絡。
2010年地鐵修建項目提出之初,洛陽市聘請國內多名知名文物專家學者前來,召開兩天的文物問題研討會。與會專家一致認為,洛陽地下文物一般七八米深,只要方法得當,是具備修建地鐵條件的。所謂方法得當,是指地鐵深埋,并與文物層保持一定間隔。在文物專家全程指導下,洛陽編制了線網規劃和近期建設規劃,并分別通過了專家評估審查。
“可以考慮修建立交高架快速通道”的說法,恰恰是文物專家反對的。因為30米左右間隔連續打多個橋墩基礎樁,將不可避免地對大遺址文物層造成破壞。
洛陽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地鐵建設規劃獲批將使洛陽迎來繼“一五”時期7個國家重大項目落地及開發建設洛南板塊后,又一個重要機遇期。根據“規劃”,未來4個方向到洛陽市中心的時間將縮短至20分鐘,從澗西到瀍河、從邙山到高鐵站等的時間將大幅縮短。同時,建設地鐵還將提升洛陽城市品位,對新型城鎮化建設、吸引更多人才起到重要的帶動引領作用。
此外,洛陽近期建設項目總投資310.88億元,根據測算,可以拉動相關產業近千億元投資,助推洛陽經濟發展。而在拉大城市框架,吸引更多人前來旅游、投資甚至定居方面,地鐵的作用也不言而喻。
據了解,為確保文物安全,洛陽市文物部門早在地鐵線路選址時就已介入。對于地鐵線路涉及的文物保護單位和保護范圍,洛陽市文物局副局長王獻本表示,能避讓的就避讓,目前的地鐵線路規劃對文物影響是最小的。同時,配合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對1號線、2號線進行現場調研,基本掌握了線路涉及的各類文化遺存情況,勘測了重要遺址的本體及周邊環境現狀。
地鐵怎么建
據了解,在洛陽市軌道1號線、2號線論證研究階段和規劃選址階段,洛陽市文物局全程參與并提供業務指導。目前,《河南省洛陽市城市軌道交通規劃建設文物影響評估總報告》已獲國家文物局批復同意。下一步,洛陽市文物局將繼續幫助規劃編制部門完善基礎資料,派專人與規劃編制部門對接,為其搜集、整理沿線最新的考古成果以及相關研究資料,通過基礎資料的整合,為規劃編制奠定技術基礎。
據介紹,根據考古先行、保護第一的原則,在軌道選線方面,結合文獻和第三次不可移動文物普查成果,盡可能做到避讓沿線各級文物;線路埋深方面,依據歷年考古工作成果,加大線路埋深,確保軌道在文物層下方運行;振動沉降方面,積極配合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和中國航空規劃建設發展有限公司,提供涉及文物遺跡的基礎資料,結合規劃區域地質情況,科學進行振動和沉降方面的試驗,最大限度減輕對沿線文物的影響。
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和中國航空規劃建設發展有限公司結合以往考古科研成果,同時建議對于二號街坊、東周王城內的部分大型墓葬及車馬坑等開展本體保護工程,進一步確保文物本體的安全性;對于軌道交通1號線、2號線處于重要遺存埋深范圍內(東周王城王陵區和隋唐洛陽城宮皇城核心區)的區段,建議適當調整線路和車站的埋深;如有必要,考慮調整、優化線路走向和車站(尤其是換乘站)位置;施工方法方面,建議在涉及文物保護單位的地下車站開挖前采用地下連續墻進行防護,隧道施工采用盾構法,在掘進過程中及時調整壓力,防止隧道偏移。地鐵建成后,嚴禁在地下隧道上方及兩側500米范圍內采用強排水方法開挖基坑及大量開采地下水,以免引起隧道失穩,最大限度地控制軌道交通對文物的影響。
振源控制是遺址和文物振動響應控制的關鍵環節。專家表示,地鐵列車機組選型與運營、軌道建設與養護是振源控制的首要因素,軌道交通設計和運營須符合如下要求:第一,地鐵列車建議采用有利于降低隧道振動的車型,運行最大速度不超過每小時80公里;第二,采用減振扣件等技術措施降低列車行駛造成的結構振動;第三,重點文物和遺址區段地鐵列車設計為直線行駛,提高軌道平順度要求,并加強養護,在運營時避免在該區段采用緊急制動措施。具體實施中,對于一些文物保護單位所在區域,將加大地鐵埋深,確保在文物層之下運行。據介紹,加大地鐵埋深的區域主要在中州路沿線,比較深的地方在15米至18米或更深,可以避開文物層。這個深度是根據歷年來文物部門的考古調查、發掘等情況并結合洛陽地區墓葬深度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