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PREFACE
在洛陽澗西區,給人們帶來視覺沖擊的,就是龐大的蘇式建筑群。每座蘇式建筑的背后,都鮮活地跳躍著“向往共產主義的浪漫熱情”的建筑語言。前來工業游的人,難免不心生感嘆:洛陽能將工業遺產完整保護下來,蘇式建筑群甚幸,后人甚幸。
這些被當時的人們稱為“共和國長子”的大型工業項目,當初選址洛陽的過程充滿了曲折。當時,鄭州、蘭州、哈爾濱、西安等省會城市都是備選城市。
洛礦原廠長江風《關于建廠情況的回憶》中記載,當時國家并沒有考慮在洛陽建礦山機器廠。1953年1月,國家分配他到武漢礦山機器廠籌備處報到。然而,經選址發現,由于當地水位高等原因決定不在武漢建廠。同年5月,洛礦籌備處同武漢重型機械廠籌備處合并,時間不長又一分為三,即現在的洛礦、一拖和富拉爾基重機廠。
1953年7月,江風參加了由一機部部長助理江澤民帶隊的洛礦、一拖、洛軸三個廠的建廠組,廠址選擇在鄭州和洛陽兩地進行,前后共選了七個地方,對兩地的條件進行了比較,但看法不夠一致。
同是三個廠一起選址,一拖的選址比較波折。據一拖組織編寫廠志的老人回憶,1953年2月,根據農業部的意見,中國第一拖拉機制造廠初步選定哈爾濱、石家莊和西安為建廠的可能地點。同年8月,中央從工業布局和國防安全考慮,指示在中原地區的河南省內選擇廠址。
從1953年9月16日至11月16日,籌備處集中在鄭州市的三官廟、冉屯、京漢與隴海鐵路線的三角地帶和賈魯河以西四個地區勘察;在洛陽市的洛河以南、澗河以西、白馬寺三個地區勘察,搜集選廠資料。與此同時,還在偃師、新安、陜州等地進行視察。由于上述三地的地面狹窄,加之城市條件差,決定放棄。后中央從工業布局考慮,指示在洛陽建廠。
□首席記者 孫斌 文圖
毛主席拍板,一拖定居洛陽
洛陽西靠秦嶺,北依邙山、黃河,南向伏牛山脈,隴海鐵路橫貫其間,交通便利,氣候溫和,物產豐富。應該說,正是這些優越的地理因素,使得7個被稱為“共和國長子”的新中國大型工業項目落戶洛陽。
“一五”期間,擴建的城市大都形成了以舊城區為空間中心“攤大餅”似的空間擴張形態。洛陽工業建設最初的規劃也是圍繞舊城進行的。當時,在勘察的基礎上提出了西工、白馬寺、洛河南岸和澗河西岸四個建廠地址。但洛陽是著名的古都,周圍布滿了帝王將相、王公貴族的墓地,工廠巨型的廠房、重型的機器對地基有著特殊要求,古城遺址、文物古跡和古墓成為左右洛陽工業建設的重要因素,甚至是決定因素。
而上世紀50年代,澗西區均為農田,6個村莊的居民多沿澗河和洛河居住,搬遷任務較小。同時,澗西區區域開闊,地勢基本平坦,自然環境良好,有足夠的空間建設工廠與住宅,而且地形中央稍高,南部略低,適宜排水,洛陽古代都城基本上未建在該區,古墓少,施工土方量小,土壤承載力和地下水位符合建廠要求,又緊靠隴海鐵路,便于接入專線。就自然、交通與經濟意義來講,澗西區是發展工業的風水寶地。選擇澗西作為工業區,不僅老城區得以全面而完整的保存,老城區空間壓力得以減緩,而且對以后的建設、生產及運輸都有諸多便利。
據一拖廠志記載,一拖在洛陽的選址分三個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從1953年7月15日至9月15日,選址組在洛陽西郊的西工地區選址。這片地區自洛陽城西關起,西至澗河,北至隴海鐵路,南到西工區共7.7平方公里,鐵路以北面積約2平方公里。當時,中央幾個部委都同意在此建廠,但在文化部那里“卡了殼”,因為這里是周代王城故址,不同意在該地區建廠,因而放棄在此處建廠。
第二階段,從1953年9月16日至11月16日,選址組集中在鄭州市的三官廟、冉屯、京漢與隴海鐵路線的三角地帶和賈魯河以西四個地區勘察;在洛陽市的洛河以南、澗河以西、白馬寺三個地區勘察,搜集選廠資料。與此同時,還在偃師、新安、陜州等地進行勘察。由于上述三地的地面狹窄,加之城市條件差,決定放棄。后因中央從工業布局考慮,指示在洛陽建廠。當時選址組看中了洛陽白馬寺地區,但該地區地下古墓太多,又將選址重點轉向洛陽澗河以西地區。
第三階段,從1953年11月17日到1954年2月20日,根據中央在洛陽建廠的指示,集中力量在澗河以西選廠址。
1999年出版的《拖城故事》等,對一拖選址洛陽有過形象的描述:在對全國80多個城鎮考察之后,當時的國務院領導遇到一個難題:哈爾濱、石家莊、西安、鄭州、洛陽等都希望把第一個拖拉機廠建在自己的地盤上。有的專家說洛陽城市太小,中間還把籌建處搬到鄭州過一次,說是打算在鄭州京廣鐵路和隴海鐵路交叉處的平原三角地帶建廠。1954年1月8日,李富春向毛澤東做了匯報。最后還是毛主席的一句幽默的話定了“乾坤”:“洛陽九個朝代的皇帝都住了,還放不下一個拖拉機廠?”
于是,籌建處遷回洛陽。
1954年1月,李富春副總理在蘇聯專家的建議下,最終將拖拉機廠址定在了洛陽城澗河以西邙山以南。
洛銅落戶洛陽也頗為曲折。據洛銅廠志記載:1953年,國家決定建設一個大型“有色金屬銅鉛鋅加工廠”,廠址選定在蘭州市西郊,并撥出83萬平方米土地作為廠址。但因蘭州地處西北,風沙大,空氣中含沙量多,影響加工產品的質量,1954年4月,根據蘇聯專家建議,國家決定在洛陽選擇廠址,廠名定為洛陽有色金屬加工廠。該廠遷移到洛陽的另外一個理由是,洛陽將建成機械工業城市,正在籌建一拖、洛軸、洛礦等,在洛陽建廠便于企業間相互協作,并可節省水電、交通及民用工程建設投資。同年6月,國家計委正式宣布在洛陽建廠決定,并指示:“在洛陽的廠址不得離澗西工業區太遠。”
跳出老城建新城
創出“洛陽模式”
就這樣,經毛主席批準,7個“共和國長子”落戶洛陽。在具體建設過程中,規劃者確立了“跳出老城建新城”的思路,遠離老城建新城,而沒有采取當時流行的以老城為中心的攤大餅式的規劃模式,在當時獨具一格。在文化遺產保護上,洛陽工業區安排在澗河以西,避開了東周王城、漢魏都城和隋唐都城三處大遺址,避開了洛陽老城,體現了文化遺產保護的思想和觀念,被國內城市規劃界譽為“洛陽模式”。
大政方針已定,國家從上海、東北等老工業基地調來大批建設者,相關專業的大中專生被分配到洛陽,新中國一場規模宏大工業建設在洛陽澗西區鋪開。
據數家廠志記載,所需設備都是由蘇聯提供,各廠派出大批人員到蘇聯相關工廠培訓。蘇聯為我們培養的技術人員成了新工業基地的種子和骨干,使新中國工業的星星之火逐漸形成燎原之勢,為中國工業化作出了巨大貢獻。
廠址定下,下步就是設計方案了。令人不解的是,一拖的“金字招牌”——廠徽,竟與前蘇聯即現烏克蘭最大的拖拉機廠——哈爾科夫拖拉機廠的廠徽是一套圖紙,這在世界文化交流史上十分罕見。
據洛軸老工人講,洛軸老辦公樓,當時建設的時候跟蘇聯的軸承廠辦公樓用的是同一張圖紙。老照片上的老洛軸辦公大樓是典型的蘇式建筑,左右對稱。中間是突出的大樓正門,窗戶全部是雙扇外開式鋼窗。如今的辦公大樓早已看不出昔日的模樣,往日的3層樓經過增建,現在已經到了8層。
洛陽澗西區最早所建的住宅小區,圖紙也是在蘇聯畫好的,樓房外觀不但和蘇式建筑一樣,而且起的名字也是蘇聯名——“街坊”。
當時為何將工廠和街坊確定為蘇式建筑特色,中蘇廠家為何共用一張圖紙?記者詢問幾家工廠的相關部門,他們都回答不上來。記者查看幾家的廠志發現,中方與蘇聯簽訂有委托書,圖紙等由蘇聯提供設計。蘇聯當時為什么讓這些工廠和街坊使用同一圖紙,記者多方了解卻不得而知,甚為遺憾。(原標題:“洛陽澗西蘇聯建筑群”系列之二 7個“共和國長子”扎堆落戶洛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