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洛陽 >> 新聞資訊 >> 瀏覽洛陽

洛陽男子精心鉆研文物拓印20年

2014/7/10 14:17:43 點擊數: 【字體:

洛陽男子精心鉆研文物拓印20年

    古人在彩陶上畫符,在甲骨上刻字,“書其事于竹帛,鏤之金石,琢之盤盂”。為搶救一些瀕危的磚石、碑刻文物,傳拓這一古老技藝仍煥發著勃勃生命力。在伊濱區李村鎮,有個名叫陳志偉的匠人,多年來執著地使用傳拓手段,用紙與墨辛勤地再現歷史原貌。

    完美拓下畫像石他被高校聘為高級傳拓師

    “好。『冒!字口清晰,墨色均勻,拓制精良。尤其是這張畫像石,找了三撥拓工都不滿意,今天終于看到理想的拓片了!”江蘇師范大學文博收藏室里,江蘇師范大學漢文化研究院院長、知名畫像石研究專家朱存明教授,品鑒著眼前的一張張拓片,對站在身旁的陳志偉贊不絕口。陳志偉被江蘇師范大學“相中”,當場被聘為該校高級傳拓師,并頒發了聘書。

    陳志偉是伊濱區李村鎮西李社區人,今年42歲,先前在龐村鎮一家牡丹石工藝品廠從事工藝品設計和創作工作。一個偶然機會,陳志偉對傳拓發生了興趣,從此一發而不可收。

    從事拓片工作至今已經20年,陳志偉深入鉆研傳拓技術,無論是濃而發亮的“烏金拓”,還是像蒙了層輕紗般的“蟬翼拓”,他都能駕輕就熟地完成,甚至還花了4年時間苦心鉆研用金粉捶制拓片,并試驗成功。

    “每件文物都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復制性,特別是損毀嚴重的文物,可能是這世上最后一張最接近原始文物的拓片資料了,再過些天甚至是經過這次傳拓后,那一抹印痕可能都會消失。”陳志偉說,作為專業拓工,沒有什么比眼看著文物走向消亡更他深感痛惜了,所以制作每張拓片,他都非常用心。

    從業多年他為多處文物拓印

    在江蘇師范大學文博收藏室,陳志偉受邀為漢畫像石拓印。該畫像石屬粗砂巖材質,由于常年暴露在外,歷經風雨滄桑,畫面斑駁模糊,傳拓難度很大。陳志偉思索再三,果斷將細沙加入拓包,并將大小拓包結合,撲、擦、點、抹技法并用,最終得到了近乎完美的拓片。

    今年春天,陳志偉受邀到北京大學制作拓片。在那里,陳志偉可謂是“棋逢對手”,其中一塊銀元大小的銅片,上面雕有精美銘文和紋飾,但刻線卻僅有頭發絲深淺,且器物呈圓弧狀凸起。北京大學歷史系相關專家認為,要完成這項操作,難度非常之大。

    陳志偉使出渾身解數,花了兩個小時才傳拓成功,并得到該校歷史系主任高毅教授的高度贊揚。

    據了解,傳拓屬于技藝加體力的勞動,經常野外勞作,跋山涉水。同時,室外傳拓受自然環境的影響很大,例如夏季高溫,水分蒸發快,紙張就干得快,必須一氣呵成,是對技藝和體力的雙重挑戰。

    有一年,陳志偉受邀到山東鄒城傳拓,這次他的拓印對象為摩崖石刻及造像,在搭建的臨時腳手架上一站就是幾個小時。“一天下來,渾身酸痛,動都懶得動。”

    拓印是“與古人對話”希望能留住家鄉歷史

    陳志偉認為,想做出好的拓片,深厚的文化積淀以及對文物保護的責任感缺一不可,還要有“與古人對話”的神圣感。

    走進陳志偉的書房“友石堂”,不由使人想起“功夫在詩外”:一張大案子上放著很多書畫、拓片,以及筆墨紙硯,書柜里滿滿存放著歷史、書法、碑刻學類書籍……

    在江蘇師范大學期間,朱存明教授把傳拓定義為藝術再創造,還吩咐人把打好的拓片用墨線畫了邊框,以增強陳列美感。陳志偉知道后,引經據典,闡述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文化遺產,傳拓行為最大限度地傳遞了原刻的信息,是對歷史的復原,同時指出了在拓片上添加邊框的弊端。最終朱教授接受了陳志偉的觀點和建議。

    陳志偉告訴記者,20年的傳拓生涯中,他曾為不少彌足珍貴的石刻、碑文拓下印痕,其中有山東北齊摩崖石刻、甘肅涇州珍藏三碑室以及河南省境內的北宋會圣宮碑、辟雍碑等。

    “伊濱區現在發展很快,很多村莊正在逐漸消失,我希望能用自己的技藝為留住家鄉歷史做一些有益的事。”陳志偉說。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大河網(2014-07-10)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途W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