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皇武則天可以說與洛陽結下了千年的不解之緣,如果不是她當年一怒之下把牡丹從長安貶到洛陽,恐怕牡丹也不會成為洛陽花。相傳當年女皇與機智多才的上官婉兒以及愛女太平一起在御花園內賞花,當時正值十冬臘月,大雪紛飛。女皇飲酒賦詩,一時興起就寫下了這樣一道詔書:“明朝游上苑,火速報春知。花須連夜發,莫待曉風催。”百花懾于女皇的九五之尊,不敢違抗旨意,第二天紛紛傲雪綻放,惟有牡丹是錚錚的鐵骨,不違時令,不事逢迎。盛怒之下的武則天便將牡丹從長安貶到了洛陽,并下令施以火刑。牡丹遭此劫難,體如焦碳,枝干雖燒焦卻花開倍鮮艷,人稱“焦骨牡丹”。所以人們也把牡丹稱為洛陽花,還說道“中原處處春風暖,何必返秦川!”特別是經過科研人員辛勤培育出的“冰凌牡丹”,它的花期偏偏就是在十冬臘月,而且遇雪才開,人們還給這種“冰凌牡丹”起了個俗名叫 “氣死武則天”。
到了北宋時,洛陽牡丹的栽培已經是名甲天下了,并由此漫漫繁衍出四川天彭牡丹、安徽亳州牡丹、山東曹州(也就是今天的菏澤)牡丹,可以說是名冠九州、譽滿中華了。從北宋至今,吟誦洛陽牡丹的詩詞曲賦就多達五百余首。
這時的牡丹不僅僅具有美學價值,它已經成為一個鮮明的文化符號。每當國家興亡之際,只要一提到牡丹,就會引起仁人志士們強烈的去國之思與懷鄉之痛。它已經成了中華民族的象征,成了國家興亡的象征,也因此更令人魂牽夢縈。
新中國成立后,由于歷盡滄桑,洛陽牡丹只剩下30多個品種。在周總理的親切關懷下,洛陽牡丹又獲得了新生。經過30多年的努力,洛陽牡丹的品種已發展至九大色系、五百余種:其一為姚黃,此花軒昂雍容而又鮮艷高潔,素有花王之稱;二為魏紫,此花端麗精彩、神韻宜人,世有花后之美名;其三洛陽紅,花為紫紅色,枝繁葉茂,燦爛奪目,相傳就是當年錚錚鐵骨、矢志不移而遭武后貶至洛陽的牡丹,得洛陽水土而復生,固有“焦骨牡丹”之稱;其四夜光白,因夜間賞花,依然清晰可見,因此得名,此花晶瑩光澤,芳香宜人,為白色牡丹之冠;五曰豆綠,花瓣肥潤透明,美如碧玉。此花為洛陽所獨有,堪稱稀世珍品;其六煙絨紫,是黑色牡丹的一種。花瓣平滑細膩,如墨中含金,為洛陽牡丹之珍品;七為藍田玉,此花宛如藍田紫玉,玲瓏剔透,淡雅適度,為蘭色牡丹之冠;八曰露珠粉,此花天香宜人,雍容華貴,為粉色牡丹之冠;第九為二喬,一株牡丹上能開出粉、紫兩色的花朵,而一朵牡丹上又能開出粉、紫兩色的花瓣,相映成趣,嬌媚逗人,人們便借三國時一對姿容絕代的美女為其命名。除此之外還有婀娜多姿的一品朱衣,醉態媚人的酒醉楊妃等等等等,真可以說是美不勝收了,難怪人們寧愿“牡丹花下死”,不惜“做鬼也風流”了。
千百年來,洛陽人就是這樣,養牡丹、種牡丹、吟牡丹、唱牡丹,每到暮春時節,萬人空巷前去賞花,白日賞花看不夠,還要“夜惜蓑紅把火看”,晴天麗日看不夠,還要“勸君披取漁蓑去,走看姚黃拼濕衣”,為了賞牡丹就算渾身淋個透濕,也是在所不惜的,真可以說是家家成習俗,人人迷不悟。洛陽人對牡丹的愛有增無減,沿襲千年,形成了一筆獨特而又深厚的牡丹文化,這也就是人們為何獨尊“洛陽牡丹甲天下”原因之所在了。又是一年春草綠,又是一年牡丹紅。
最是一年春好處,與君相聚洛陽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