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洛陽 >> 秀美山水 >> 印象游記 >> 瀏覽洛陽
精彩推薦
專題推薦
    沒有記錄!

叩訪關林 拜謁武圣

2013/11/18 9:44:00 點擊數: 【字體:

    這里埋著一個英雄的頭顱

    提到關羽,舉凡華人,無論老幼青壯,富貴貧賤,海內海外,沒有不知道的。他是中國歷史人物中最為各階層人士熟知和敬慕的道德偶像。關羽一生實踐的“忠義仁勇”已在廣大民眾的生活中衍化為一種具有民族精神特質的文化形態。中國人對關羽的崇敬和信奉,形成了一種超越時空的民族認同方式。正是三教并尊的關羽,把所有國人統一于一種精神,也把散居世界各地的華人華裔,從道德意義上聯系在一起。

    提到關羽,不可能不提到關林,因為,關林是大忠大仁大義大勇的曠世英雄的首級安放之地,也是中華民族傳統的“忠義精神”的存放之地。
    
    末路英雄的歸宿

    乘車自洛陽市區出發,不過10多分鐘,便來到了位于洛陽市南郊8公里處的關林鎮,關林便在這關林鎮里。在關林外迎候我們的關林管委會王治淮主任說,關林鎮就是因關林而得名。

    在關林大門外五六十米處,有三門道石牌坊一座,這是關林大型古建群入口的標志。該石牌坊造型質樸莊重,坊柱上有對聯兩副:“義存漢室丹心耿,志在春秋浩氣長”;“誠則無貳無雜, 氣也至大至剛”。

    關林,簡單地說,就是埋葬三國時期蜀國名將關羽首級的地方。這真是一種悲壯的面對——一個曾經叱咤風云的人物,一個受到整個民族敬仰的人物,竟落得身首異處,不能全身安息。

    所有讀過《三國志》的人,應該都耳熟能詳這樣一段故事。
 
    《三國志·武帝紀》載:“(建安)二十五年春,(操)至洛陽,權擊斬羽,傳其首。”吳主孫權為奪荊州要地而襲殺關羽,但又害怕劉備起兵尋仇,于是將關羽的頭顱送給曹操,希望以此嫁禍曹操。曹操何等人也,這等雕蟲小技,當然瞞不過他。曹操將計就計,以王侯之禮把關羽的頭顱葬在洛陽城南。

    關林的建廟史

    三國之后,關羽逐漸成為朝廷黎庶普遍崇敬的忠義仁勇的化身。“英雄有幾稱夫子?忠義惟公號帝君。”關林的創建是在關公信仰升溫的基礎上,在關林廟會的氛圍中開始的。河南、山西等地鄉民為建關林紛紛自發捐輸資財,其中,洛陽嵩縣、汝陽、洛寧、伊川等周邊縣鄉的民眾最為踴躍。

    關林具體創建于哪年哪月,如今已很難考證。據關林萬歷二十五年《創塑神像壁記》載:“我皇上御極,屢勤忠義,以翊國祚,乃敕封‘協天大帝護國真君’,而元冢依然如漢制……不日,寢宮落成,西配殿工竣……于后寢宮塑神像七尊,工始于二十一年,逾年告成。”據此可知,洛陽關林廟宇應該始建于萬歷二十年以前,距今已有四百多年了。

    現在的關林,是在歷朝歷代對關林的添建、修葺基礎上逐漸形成的。

    如今的關林,記載著千百年來中華民族對于關羽精神崇拜的軌跡。

   清順治十七年,關中楊鳳鳴拜謁關林,看到房屋破敗,就與同志者捐助修葺。此次雖為部件修復,但已拉開重修關林之序幕。

    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欽命提督河南全省地方軍務右都督許天寵等16位州縣地方官吏“重修關圣帝君廟”。這是清朝開國以來第一次對關林諸殿進行大規模修葺。

    到了民國時期,由于戰亂不絕,在幾十年的時間中,關林僅得到兩次局部修整,其中一次為修復塑像。

    1932年1月30日,南京政府以日寇海上攻勢難以遏止,國都南京危如累卵,遂遷都洛陽茍求偏安,洛陽一時冠蓋如云。當時關林圍墻幾近毀壞,張學良、劉峙兩人于是“倡議集資,培而新之”。工竣立碑一通,落款是“民國二十五年十二月谷旦”。

    1949年以后至2000年,關林先后進行過10余次修葺,這也是關林建廟史上的第二次維修高潮。

    關林:一個精美的古建筑群

    現在的關林,包括庭院兩重,殿宇三進,石坊四座,廊廡廳堂百余間,占地180畝。關林的主體建筑平面布局呈回字形。明代的關林是以大門(即今日儀門)、鐘鼓樓、東西廊房、左右配殿和二殿共同形成一組封閉的長方形,包圍著中心建筑大殿,顯示出莊嚴神圣的氣氛;清代對關林進行了擴建,新增了大門和關林圍墻,把包括三殿在內的所有明代殿宇和高大墓冢圈在其中,與外界完全隔絕,加上院內遍植翠柏,更顯得關林威嚴壯闊。

    關林大門對面的舞樓則作為一個獨立個體而存在。從總體規劃看,整個關林建筑群均以大殿為核心,反映出封建社會“居中為尊”的思想意識。這組建筑還體現了我國古建筑文化的傳統特點,從大門外的舞樓、大門、儀門、大殿、二殿、三殿、墓冢直至后門為其南北向中軸線,其他建筑的布設皆沿此線左右嚴格對稱,其中以門外石牌坊,院內鐘鼓樓、兩個焚香爐、東西廊房及左右配殿的對稱最為突出。

    關林還具有自身的特點,它是林、廟合一的典型。前為廟,后為林,既分又合,渾然一體,從前到后層層遞進,顯示出縱深探秘、令人神往的意境。由大門至儀門,踏過甬道,穿越大殿、二殿、三殿,最后延伸至關羽葬首之山陵——“鐘靈處”,既體現出廟依冢而建的歷史事實,又突出冢借廟而存的幽深峻挺之感。

    關林的另一獨特韻味是:古柏林與石碑林相映襯,自然風景和文化底蘊相協調。在修建廟宇的同時廣植側柏,使殿堂兼具園林特色,八百株古柏形成一處郁郁蔥蔥的林海,土冢和殿宇掩映其中,殿借柏之翠,柏助廟之幽。歷代修建關林的碑刻排列成行,碑述廟史,廟據碑證,將這處祭祀場所襯托得更加靜謐肅穆。

    因關林屬于列入朝廷禮制的祭禮廟宇,根據我國禮俗,祭祀酬神往往要演唱大戲以助祭,舞樓也就應運而生。現在的舞樓(也稱戲樓)為清代乾隆五十六年商人施銀添建,與關林大門相對,坐南朝北。舞樓的平面布局呈凸字形,突出部分為前臺,長9.3米、寬3.5米、高2.25米,頂部為面闊三間的木構歇山式,因是表演場地,僅用木柱承載屋頂而沒有墻壁,觀眾可從正面和兩側觀看表演。舞樓的前后檐柱用五彩斗拱承托五架梁,上用瓜柱托起單步梁,支撐金檁及歇山頂檁,角柱支撐飛檐,角梁外延呈龍頭形。后臺左右外伸至五間,以增大面積供演員化裝和休息。舞樓后墻厚1.1米、高5米,中開一方形直欞窗,長1.4米、寬1.3米。后墻外側偏下鑲嵌清代貞烈詞賦石碑五方,均高32厘米、寬60厘米左右。舞樓上層的歇山頂正脊長3米,上立雄獅,背馱寶瓶。戧脊上立天馬、獅子等走獸。整個舞樓坡面全部用綠色琉璃筒瓦覆蓋,飛檐下懸金鈴,迎風作響。

    舞樓的用途是作為祭祀關羽時獻戲的舞臺。建成之后,每年的農歷正月十三春祭、五月十三誕祭、九月十三秋祭,都要在舞樓上進行大型戲劇表演以酬神。因其設計精巧,構筑絕妙,成為中國舞臺建筑的典型代表。

    關林內建一八角亭,亭建于清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構筑奇巧,別具一格。亭內有龜趺石碑一通,高4.8米,碑頭雕龍。碑的正面書題“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圣大帝林”,為歷代帝王對關羽的最高封號。

    舊時帝王墓稱陵,王侯墓稱冢,百姓墓稱墳,圣人墓稱林。關羽被尊為“武圣”,故其墓稱“關林”。關林,是對關羽的最高敕封,對關羽精神的最高獎賞,是后人為關羽建起的豐碑。

    這里有著許多神奇的傳說

   到關林,你處處感受到的是神奇,比如那糾纏交結盤旋而上相偎相依的兩棵松樹,那根部猶如孔雀開屏的柏樹,還有那似乎還散發著墨香的慈禧親筆題字。

    可以這樣說,關林里的每一棵樹,每一個殿,每一個擺設都有“來頭”,雖然,很多也許只是傳說。

    關公正宗嫡傳64代玄孫關現偉、63代玄孫關孝順說,到關林不知道一些關林的故事,也算是白來了。關現偉和關孝順現在住在關林附近的李屯,他們能夠追溯到的先祖是關羽第51代玄孫關世科。

    關世科原本是山西運城人,明萬歷甲寅年(公元1614年),當時關世科和另外6戶關姓人家被朝廷從山西派到河南來為關公守墓。

    這一守就“守”下了他們這些關公的后代。在他們的記憶里,關林的故事很多。

    神奇傳說存松柏

    進入關林,映入你眼簾的首先就是翠柏。到了關冢,就滿目都是翠柏了。據介紹,關林翠柏相當有名氣,還是洛陽八小景之一。

    洛陽有句俗話叫“關林里的柏樹數不清”。這話有點夸張,但關林古柏確實郁郁蔥蔥,遮天蔽日。關林的古柏不僅多,而且長得奇,有幾株古柏還有著美好的傳說。

    在這諸多的翠柏里,有一棵叫柏上松,就是在一棵巨柏的枝干上,奇怪地又長出了一棵小一點的松樹,而且長得枝繁葉茂,直插云霄。這是咋回事呢﹖

    傳說,農歷五月十三是關公的誕辰,每逢這天,來關林燒香祭奠的人成千上萬。由于關公被奉為三界伏魔大帝,所以,全國各地的鳥也要趕來朝拜,以求關帝保護它們那弱小的生命。有那么一年,住在西岳華山上的黃鸝鳥銜了一顆松子,不辭辛苦帶到關林,作為祭品獻給關帝。供桌上擺放的是人類的心意,這黃鸝就把松子放到了巨柏的樹洞里,并祝愿松樹蓬勃生長,常青不老。天長日久,柏樹上這松樹就長成了大樹。

    還有龍頭鳳尾柏。關林大殿東西兩側有兩棵古老的柏樹。西邊那棵,有一枯枝下伸,形似龍頭,人稱“龍頭柏”;東邊那棵,樹根裸露甚多,呈扇面形,且環紋甚密,活像鳳尾拖地,故稱“鳳尾柏”。

    傳說這兩棵柏樹是真龍真鳳變的。原來,關林三殿早年曾供有關羽秉燭看《春秋》像、出行像和睡像,這些像塑得神形兼備,活靈活現。三殿因此也稱作“寢殿”。百獸之王東海龍王和百鳥之王南嶺金鳳出巡,來到關林時正是晚上,龍鳳看到,關公的塑像真的變成了活人,在月下翻看書卷,批閱公文。于是,龍鳳趕緊落下來,棲息在兩棵大柏樹上,龍眼如燈,鳳尾放光,照得廟內通明,既給關公夜讀照明,又像大臣值日似的恭候關帝。天長日久,龍鳳和柏樹長成了一體,龍頭變成了柏枝,鳳尾變成了柏根。

    關林的柏樹被稱為旋生柏,這是因為關林的柏樹枝干多旋轉著生長,密密的樹紋扭著許多圈兒,顯得十分奇怪。據傳,關公被封為三界伏魔大帝后,常乘著一股白氣,旋轉著升到空中,去各地降妖除怪。關公升天的次數多了,氣流就把柏樹旋成了現在扭腰麻花似的樣子。你要仔細看看,會發現關公墓前的幾棵旋得特別厲害呢!

    慈禧真跡留匾額

    如果說上面的故事只是神奇的傳說的話,那么關于慈禧的故事則是真事了。

    關林有兩塊匾額,據說是慈禧的真跡。一塊是“威揚六合”,一塊是“氣壯嵩高”。

    據說光緒帝即位后,慈禧太后忽然對寫字送人產生了興趣,因為這很能顯示出一個人的學問呀!于是,她就拼命練起書法來。然而,書法的功力不是一天兩天就能練出來的,慈禧練了一陣兒,看看自己的字,覺得送人還是不太能拿出手。她腦瓜兒一轉,就決定找一個寫得好的婦女來給她代筆。

    尋人的旨意傳往各省。恰巧,四川有位官眷叫繆素筠的能寫擅畫。她本是云南人,因丈夫死在蜀地任上,就定居在四川了。地方官把她護送到京,慈禧當面一試,很滿意,就把繆留在身邊。從此,許多王公大臣就得到了慈禧太后賞賜的“御筆”,題字上還蓋著鮮紅的“慈禧皇太后御筆之寶”的印璽。這些所謂“御筆”,多出自繆素筠之手。當然,不知情的官員得到“御筆”,自然是高興萬分;知情的人雖然明知這是代筆,但畢竟是太后送的,恩遇有加,自然也樂滋滋地掛出來炫耀。

    物以稀為貴。太后的“御筆”送得多了,也就不再特別金貴了。但洛陽關林廟拜殿懸的這匾額,據傳確實是慈禧親筆所題,不是那些送濫了的代筆。

    1900年7月,八國聯軍攻進北京,光緒帝和慈禧倉皇逃出西直門,膽戰心驚,跑了一天連飯都沒的吃。一行人后來逃到西安。一年后返京時,慈禧于9月16日到達洛陽。19日,慈禧到關林上香。在關林,看著三國時這位叱咤風云、忠勇保主的名將關羽,慈禧心潮激蕩,感慨多多:我大清缺的不就是像關羽這樣忠勇善戰、能保國安民的良將賢才嗎?如有此才,我何至于倉皇出走、備嘗艱辛?如有關羽,我大清豈不稱雄天下、威鎮寰宇?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大河報 2006-08-11 作者:李紅軍
0
下一條:沒有了上一條:龍峪灣漫筆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