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馬寺游記
2013/11/1 15:23:09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凡是到過洛陽這座歷史名城的人,大都要去游覽一下白馬寺。這里有“白馬負經”之說,歷史悠久,名揚中外,是我國歷史上一項珍貴的文化遺產。
不久以前,我陪同外地來的幾位史學界朋友重游了白馬寺。這天秋高氣爽,我們乘車穿過老城,越過口河,東行半小時,只見青松翠柏,古木參天,濃蔭密林中露出片片綠瓦紅墻,朱門兩旁屹立著一對挺拔的石馬。啊!這就是佛教傳入中國后最早興建的第一座寺院。
白馬寺建于東漢永平十一年,即公元六八年,距今已有一千九百多年的歷史了。據《洛陽伽藍記》記載,漢永平中,明皇帝夜夢金人飛空而至,乃大集群臣以占所夢。通人傅毅奉答:臣聞西域有神,其名曰佛。陛下所夢,將必是乎?帝以為然,即遺郎中蔡音、博士弟子秦景等使使往天竺,尋訪佛法,獲佛經四十二章,用白馬馱回,于洛陽城西雍門外建立佛寺,故以白馬為寺名。
步入寺院大門,迎面矗立的是天王殿。殿中間的一尊坐像叫彌勒佛,兩側的四尊立像叫四大天五,又名護法金剛。這一組朔像,表示風調雨順、萬事如意的意思,是吉祥的象征。
在大佛殿里,我們立刻被一口刻有盤龍花紋的古鐘吸引住了。它的重量有一千二百多公斤。相傳盛唐時期,我國佛學大盛,白馬寺的寺僧當時多至千余人。那時候,寺院內的這口大鐘與洛陽老城鐘樓上的那口大鐘,遙相呼應。每天清晨,寺僧焚香誦經,撞鐘以報時辰。住在方圓數十里的人們,往往聽到這邊的鐘聲一響,接著那邊的鐘聲也響了。因此“馬寺鐘聲”被稱為洛陽八大景中的一景。
大雄殿,是白馬寺的主殿。它建造雄偉,金碧輝煌。殿的正面為三世佛,中間是釋加牟尼,左右兩側是藥師佛和阿彌陀佛。兩旁的十八羅漢,手執各種不同法器,用來維護佛學的尊嚴。東西墻上各有五百羅漢,令人眼花繚亂。這些塑像,造型逼真,神態各異,栩栩如生,充分反映了我國古代藝術匠師們的非凡智慧和藝術才華。
穿過接引殿,拾級而上,來到了清涼臺。臺上古柏數株,林蔭覆蓋。清靜幽雅,怪不得當年漢明旁把這里作為他讀書、乘涼的地方呢!
清涼臺上有一座古色古香的樓閣,名叫毗盧閣,里邊放著大藏經柜。據說,當年白馬馱回來的佛經,就珍藏在這里。
毗盧閣的東西兩側,為二僧殿,分別塑有印度高僧攝摩騰、竺法蘭的塑像。他們護送經書從印度到洛陽之后,一直住在這里翻譯經卷。我國最早的一部漢文佛經,就是這兩位僧人在這里譯出來的。我國人民為銘記這兩位僧人在中印文化交流中所作的有益貢獻,特地在白馬寺為他們建殿朔像,修墓立碑,以示紀念。
步出寺院,東行數十步,有一座東漢所建、金朝重修的齊云塔,高十三層。古時,人們用“洛陽有座齊云塔,離天只有一丈八”的民謠,來形容它的高大、雄偉。塔形玲瓏,氣勢磅礴,蔚為壯觀,是一座別具一格的古代建筑。
“白把馱經事已空,斷碑殘剎見遺蹤”。自東漢以后,白馬寺幾經滄桑,已非原來面目。現在的塑像,多是明代遺跡。解放以后,這一歷史文化遺產得到了黨和國家的重點保護。然而,由于林彪、“四人幫”竭力推行極左路線,白馬寺的佛像在“文化大革命”初期慘遭破壞。后經整修,已基本恢復原貌,而且比過去更加壯觀了。
當結束參觀的時候,日已過午熱情的客人還在撫摸著依稀可辨的碑文,流連忘返。我想起《洛陽古今談》一書中“歷代白馬寺興廢記”的一段文字記載:“白馬寺之能存于今日者,豈云得天獨厚,蓋歷代以其為古之名寺……雖歷滄桑百變,而巍然獨存。”看,在今天這光明燦爛的時代,白馬寺不是正重放異彩嗎!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全游網 2006-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