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戰國初期,魏文侯以李悝為相搞變法,拜吳起為將拓疆土,秦之西河盡歸魏國所有。秦簡公、秦惠公屢欲奪回失地而未果,反被吳起攻入關中。秦孝公上臺后,視河西被奪為國恥,頒布了言辭懇切、賞格誘人的求賢令:不論是外來客卿,還是本邦臣子,只要你有良策能讓秦國強大起來,均可授予高官,列土封疆。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那個后來成大事被封于商的公孫鞅才來到秦國。
公孫鞅之所以棄魏投秦,是因為魏惠王既不了解他,也不看好他,更談不上重用他,而秦孝公求賢若渴的誠意有望讓他實現治國平天下的遠大抱負。
說起來,公孫鞅并非離開魏國的第一人,也不是最后一人。自武侯末,到魏國亡,期間有不少經世之才相繼流失,如吳起、張儀、孫臏、樂毅、范雎、尉繚、信陵君等。這些胸有大略之人,在魏國或是被誣陷迫害,或是被排擠棄用,以致紛紛出走。
想當年,魏國初立,土地資源、人力資源以及周邊環境都不是很優越,之所以能迅速崛起,成為戰國時期首位霸主,得力于魏文侯禮賢下士,重用李悝、吳起、樂羊、西門豹、子夏、翟璜、魏成等人,并采取一系列富國強兵的方略。魏文侯誠信立國、尚賢任能的事跡成為明君治國的一個經典樣本,一向為后世帝王所推崇。
戰國時期最先崛起中原的魏國,對齊楚秦三強靜則能制,動則能勝,其勢遠非其他諸侯可比,已初步具備平定天下的實力。吳起、孫臏、樂毅、張儀、范雎、公孫鞅、魏無忌等這些難得的能臣良將,都曾看好魏國,有心助魏成就大業。怎奈文侯的后繼者未能善待他們,以致魏國百年霸業失去柱礎和棟梁而破敗。
從朝代更迭的歷史周期律來看,導致國家興亡的原因非止一端,但根本的要素就那么幾條,而且,起決定作用的通常是內因,外因只有通過內因才能起作用。所以說,“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杜牧在《阿房宮賦》中發出的這聲浩嘆,不知警醒了古往今來的多少統治者。明末清初思想家唐甄在《潛書》用賢篇中指出:“盛世常見多才,衰世常患無才。”人才流失固然不是魏國滅亡的直接原因,但人才流失使魏國的運勢由盛轉衰卻是不爭的事實。況且,魏國失去的不是檁條和磚瓦,而是棟梁和柱礎。如果吳起不被排擠出走,秦在軍事上很難同魏抗衡;如果公孫鞅留魏變法成功,強盛的就不是秦而是魏;如果范雎不被誣陷逃離,“遠交近攻”策略就會為魏所用;如果張儀能在本籍受到重用,魏國在外交上必定穩操勝券;如果信陵君不被疑忌棄用,秦國怎敢毫無顧忌地攻打魏國……
當然,歷史是不容假設的。但是,通過這樣的推導,我們至少可以看出,高端人才的關鍵作用。秦國順應歷史潮流,兼并六國,統一天下,憑的到底是什么?歸根結底離不開人力和物力,而人力和物力的增強,仍然要靠廣納賢才。
三國史學家譙周,在論及魏國滅亡的原因時說:“所謂天之亡者,有賢而不用也,如用之,何有亡哉!”魏惠王與齊威王比寶的故事,足以說明魏惠王重物輕人、“緩賢忘士”。吳起、孫臏、張儀、商鞅、樂毅、范雎、信陵君、尉繚這些響亮的名字,都曾影響過戰國時局的走勢,卻未能得到魏國后繼統治者的善待和重用,他們只好改投秦齊楚等諸侯國尋求用武之地。具有諷刺意味的是,被魏國逼走他邦的高人都狠狠地教訓了魏國一把。這也說明,人才的流失不是單向的加減法,其后果具有逆向迭加的效應。
魏才秦用,魏衰秦盛,此消彼長,終至淪亡,教訓殊為深刻。(原標題:魏才秦用與魏衰秦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