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這些被人褒貶不一的地名可能很快會發生變化:河南省政府日前出臺規定,明確對“洋地名”說不。
不知從何時起,“托斯卡納”、“加州”、“香榭麗”等洋氣十足的名字開始進入中國各個城市,尤其是商業中心和新開發的小區、樓盤,起個外國地名好像頓時就身價倍增。
“我覺得是一種新潮流,因為現在中國日漸跟世界接軌,起洋名也算是比較國際化。”鄭州市民席女士認為,起洋名有市場需求,商業化樓盤這樣做,無非是想營造高端、洋氣的國際化氛圍,提高樓盤附加值,迎合一部分人希望彰顯身份的心理。
幾年前,鄭州市就進行過地名清理整治工作,那些種幾棵樹就叫“維也納森林”、挖個小水池就號稱“威尼斯水城”的貪大求洋名稱被整改。有人給主管部門打電話訴苦:“我就是沖著‘曼哈頓’這名字才選擇這個小區的,你們改掉了我怎么辦?”
少數人虛榮、炫富的心理助推洋地名大行其道,鄭州市一個小區內的警務室甚至也命名為“鄭州市公安局交通管理阿卡迪亞服務站”。而且,洋名字令人眼花繚亂的不僅是大城市街頭,三線城市甚至小縣城都遍布“歐洲小鎮”。
愈演愈烈的洋地名令很多人開始憂慮本土文化的影響力,知名導演馮小剛就曾炮轟開發商沒文化,說中國許多城市的小區、建筑都取了個外國名字,反映出來的是文化上的不自信。這種觀點得到了不少中國網友的認同。在一家知名網站幾天前發起的問卷調查中,有92.7%的網民支持多用體現本土文化的地名,不應崇洋媚外。
“畢竟是在中國,起個外國名字人家咋看咋想?”“我們的本土文化哪去了,自己生活的地方何必崇洋媚外?”有網友建議起地名應彰顯中國特色和中國文化,不規范的“國際范兒”除了給社會管理和公眾生活帶來不便,還有損本土文化的傳播。
對于洋名泛濫現象,民政部于1996年頒發的《地名管理條例實施細則》中明文規定,不以外國人名、地名命名中國地名。此次河南出臺地名管理辦法,除了道路、公共廣場等,賓館酒店、商場、寫字樓等大型建筑物及居民住宅區也在禁止使用洋名字之列。
新規一經公開,支持者稱立法禁洋地名正當其時,有助于杜絕崇洋媚外下隱含的文化不自信心理,建議多起能彰顯本土文化的名字。
不過,也有反對的聲音傳出。鄭州市民胡先生表示,“小區樓盤取洋名字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全球經濟一體化,可以理解。”也有人擔憂行政命令一刀切有點簡單粗暴,一些已有較高認知度的地名突然更改會給群眾生活帶來不便,而且簡單說“不”治標不治本,關鍵是弄清為何洋名字會顯得高端、有檔次,進而想辦法提升國民文化自覺和自信才是根本。(原標題:“洋地名”使一些人憂慮本土文化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