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包計
頑石出世
結婚、焚稿
鳳姐弄權
元妃省親
太虛幻境
王曉風 王維波 以上3張圖均為昆曲藝術片《紅樓夢》劇照
自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紅遍兩岸三地之后,在戲院花兩三個小時聽上一出清柔婉折的昆曲已然成為一種高雅十足的文化消費形式。大幕拉開,咿咿呀呀的溫婉唱腔響起,劇中人一身華衣,姍姍走近,把你早已爛熟于心的愛情故事演繹得酣暢淋漓。當你還沉浸在感天動地的千年之戀中時,故事竟戛然而止,只剩下欲罷不能的你猛然間發現:竟與初識的昆曲一見鐘情。對于曹雪芹的《紅樓夢》,鐘愛昆曲的白先勇曾期冀地說:“如果《紅樓夢》能排成昆曲,哪怕不是全本,也一定美得不得了,她具備中國一切傳統美的元素……”
不成想,2010年4月29日,昆曲《紅樓夢》新聞發布會暨演員全國選拔活動啟動式就真的在北方昆曲劇院舉辦了,人們紛紛猜度:600年的昆曲演繹200年的《紅樓夢》,兩個世界性文化遺產的首次碰撞會產生怎樣的文化效應?一年后的2011年4月7日,答案揭曉:這天,歷時四年創作,集結了北方昆曲劇院(以下簡稱“北昆”)、上海昆劇團、江蘇省演藝集團昆劇院、北京市河北梆子劇團和中國戲曲學院的昆曲《紅樓夢》在國家大劇院首演,收獲贊譽一片。其后一年多時間里,這部凝結著眾多昆曲人心血的大戲從北京起航,走進臺灣,亮相法國巴黎和英國倫敦“第三十屆倫敦夏季奧運會——北京文化周”的舞臺,作為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在世界藝術之林中展示了中華民族戲曲文化穿透時空的魅力。今年10月14日至15日,昆曲《紅樓夢》(上下本)將在濟南山東省會文化中心大劇院參加第十屆中國藝術節的演出,人們期待這部以昆曲形式演繹的經典名著《紅樓夢》,能夠品出曹雪芹“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背后“誰解其中味”的那個“味”。
不搞科學實驗,就做地道的昆曲《紅樓夢》
昆曲全本《紅樓夢》采用寶黛愛情以及大觀園的興衰雙線并舉的結構方式,力求呈現原著總體精神,凸顯人生與社會“大悲劇”的深沉、悲壯之美,從創意醞釀到登上舞臺,整整走過了四個春夏秋冬。
其實,北昆院長楊鳳一早就想把文學巨著《紅樓夢》搬上昆曲舞臺。當時,這本自問世以來就以其極高的文學成就吸引了無數文人墨客目光的《紅樓夢》已經在舞臺上衍生出諸多傳奇劇本,甚至還有很多續作、仿作。但由于《紅樓夢》卷帙浩繁,大雅大俗,加上當時裝扮、行當體制、戲班組織等條件上的限制,至今只有新中國成立初期在上海戲校以寶黛愛情為主線的昆曲《紅樓夢》被排演過,并且沒有流傳下來。2009年8月,楊鳳一正式擔任北昆院長,打造昆曲《紅樓夢》的設想再一次按捺不住縈繞在她的腦海,隨后她與時任中共北京懷柔區委書記王海平一拍即合,雙方聯手啟動了與懷柔區文委創作全景式昆曲《紅樓夢》(上下本)的項目。“我知道這就是我要做的第一件事。”楊鳳一回憶,“昆曲是第一個被聯合國列入世界非遺的中國藝術品種,《紅樓夢》是享譽世界的中國文學名著,昆曲《紅樓夢》的創作和將來的演出是兩種世界級文化的世紀式相遇,也是對昆曲申遺成功十周年的隆重獻禮。”
為了完成這個鴻篇巨著,北昆特意邀請了著名小說家、茅盾文學獎獲得者王旭烽擔任編;全國新時期十佳導演、中央戲劇學院導演系博導曹其敬任總導演;北京京劇院著名導演徐春蘭任導演;著名昆曲作曲家、來自北昆的國家一級演奏員王大元擔任唱腔作曲;著名作曲家董為杰任作曲、配器;中央戲劇學院教授劉杏林擔任舞美設計;中國戲曲學院教授彭丁煌擔任服裝設計。為了創作出符合昆曲藝術規律、具有地道純正昆曲味道的作品,楊鳳一還請來了上海昆劇團有“大官生獨步”雅稱的蔡正仁、寧昆名旦胡錦芳、北昆韓派傳人喬燕幾位昆曲老藝術家做藝術指導,這幾位老師將根據導演的要求,從昆曲的唱、念、做、表各個方面對演員進行悉心的指教。對新版電視連續劇《紅樓夢》和幾十年盛演不衰的朝鮮歌劇以及音樂劇《紅樓夢》,總導演曹其敬意味深長地說:“一個跳街舞的小孩和一個美麗端莊的中老年婦女該如何并存?我們一定不要被他們同化。新與時尚是有邊際的,科學實驗不是我們此劇的責任,我們就是要創作地道的昆曲《紅樓夢》。”曹其敬的話,為此劇定下了昆曲古典美的整體基調。
2011年4月7日,國家大劇院的戲劇場座無虛席,寶玉在尾聲嘆一聲“好一場大夢”之后,燈光亮起,池座里很多觀眾淚水漣漣。導演徐春蘭欣喜地看到,戲劇場座位里有不少年輕人的面孔,好多年輕的姑娘小伙們鼻酸眼紅地在那兒抹眼淚,她覺得“他們懂了,昆曲的傳承就有希望了”。而對于中國戲劇家協會分黨組書記季國平來說:“相對于已有的紅樓舞臺劇,如影響最大的越劇版來說,北昆版既緊緊抓住寶黛愛情,又突破了愛情主線,從更為廣闊的背景,去展示家族的興衰和人物的命運,因此,有著更為深廣的主題,更為豐富的形象,也更為感動人心。”
紅樓尋夢,為塑造經典萬里挑一選人才
“出戲又出人”是楊鳳一對昆曲《紅樓夢》在重現經典之外的又一個長遠意義的總結。“一部昆曲《紅樓夢》問世了,一批青年昆曲演員為觀眾所熟悉了,翁佳慧、朱冰員、施夏明、邵天帥等一個個青年靚麗的身影,活躍在昆曲舞臺,為昆曲藝術的長遠發展注入了希望和活力。”
為了塑造經典,劇目排練之前,北昆就打破院團限制,在昆曲界首次舉辦了“紅樓尋夢”演員選拔活動,經過為期三個月的全國選拔,最終北昆《紅樓夢》以北方昆曲劇院為核心力量,集結了上海昆劇團、江蘇省演藝集團昆劇院、中國戲曲學院、北京市河北梆子劇團等優勢力量,由北昆新秀朱冰貞飾演上本林黛玉,邵天帥飾演上本薛寶釵和下本林黛玉,來自上海昆劇團的優秀青年小生演員翁佳慧飾演上本賈寶玉,來自江蘇省演藝集團昆劇院的青年小生演員施夏明飾演下本賈寶玉,北昆梅花獎演員魏春榮飾演王熙鳳,北京市河北梆子劇團梅花獎演員王英會飾演賈政。“80后”昆曲青年新秀的傾情演繹,梅花獎得主的加盟為《紅樓夢》注入了新老演員同心同德再現經典的別樣味道。對一心用全景式呈現這部名著的總導演曹其敬來說,“不單純把《紅樓夢》作為一個素材,僅摘取寶、黛、釵愛情做平常才子佳人式的演繹,而是想一解曹雪芹‘誰解其中味’的那個‘味’”。
從2010年9月至2011年4月,劇組人員在沒有節假日、周末和下班概念的狀況下,進行著神圣的創作。三位藝術指導老師都已年邁,但他們都攜帶著速效救心丸、降壓藥,堅守在排練現場。幾個主演為了演好自己的角色,不斷修正、琢磨角色的性格,將寶玉、黛玉、寶釵飾演得清新、典雅而純正。蔡正仁忍不住贊嘆飾演寶玉、黛玉的演員“是難得的金童玉女”!
對扮演年幼寶玉的演員翁佳慧來說,習慣了傳統戲表演節奏,對新戲如何體現舞臺節奏卻“備感茫然”。“戲曲演員一般都是先重外型,再慢慢地去體驗內心,這是學戲的一種模式吧。但排了新戲,從進組的第一天起,導演就在講人物。感覺自己還像學生一樣。”翁佳慧坦言,相對于每天十幾個小時的排練,更費心思的是對人物性格的琢磨:“寶玉終生為情所累,這‘情’不只愛情,還有父母、手足、朋友情。”“寶玉年紀尚幼,但年幼不代表脂粉氣,應是小男孩特有的率真。”于是,翁佳慧在表演中融入了適合小男孩身份的動作,看黛玉時雙膝略蹲、雙手撐在膝蓋上,給黛玉講“耗子洞”故事時用可愛夸張的身段學耗子走路……
“黛玉”朱冰貞參加選秀時剛到北昆沒多久,之前一直學得是京劇,到參加比賽時,一出昆曲都沒學完,大家便給她起了個外號叫“一出不出”。進入排練階段,她又多了個綽號——“小恐龍”。這個綽號是“寶玉”翁佳慧起的,笑她反應遲鈍,后來導演點撥她不通時,也曾著急這樣叫她。沒多少舞臺經驗和昆曲基礎,開始排練時朱冰貞如履薄冰,就怕達不到導演要求。這個選秀時讓徐春蘭眼前一亮、有靈氣可雕琢的“玉”,進了排練場對著臺詞照本宣科味同嚼蠟。挨了導演批的朱冰貞一夜未眠,邊哭邊琢磨角色,次日再唱,情真意切,倒感動得導演淚流滿面。朱冰貞說,看原著黛玉的遭遇她流淚,想著能寫出這樣文字的曹雪芹經歷該如何坎坷,她也為作者流淚,有了這樣的感受,感情也日漸飽滿起來。
繼續打磨,締造昆曲《紅樓夢》傳奇
兩年過去,《紅樓夢》已成為昆曲舞臺上人們津津樂道的作品,而事實也證明,一部昆曲《紅樓夢》帶來的后期效應遠遠沒有停止。
紅學界認為:現代觀眾已經不滿足于越劇版《紅樓夢》單一的愛情線索,北昆《紅樓夢》全景式的結構適合了觀眾的期待,適應了紅學界的期待;戲曲界認為:以昆曲的方式演繹《紅樓夢》,是了不起的創舉。該劇立意高遠,思想恢弘,唱詞古樸典雅、清新優美,表演大氣深刻,超越了北昆以往的劇目,既有傳統經典折子戲之韻味,又不失新創劇目的唯美、空靈,超越了現在眾多的新編昆曲。
很快,在北京市委市政府和北京市文化局的支持下,根據同名舞臺劇拍攝的昆曲藝術片《紅樓夢》榮獲第29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戲曲片獎。2012年2月,昆曲《紅樓夢》在臺灣“國父紀念館”參加北京市人民政府主辦的“兩岸城市互訪系列——北京文化周”演出,獲得在場3000多名觀眾經久不息的掌聲,被臺灣學者、劇作家曾永義先生譽為“創造了三個第一”:演出觀眾第一、反響強烈第一、演出規模第一。更讓北昆演職員引以為榮的是,2012年7月,《紅樓夢》在英國倫敦參加了北京市人民政府主辦的“第三十屆倫敦夏季奧運會——北京文化周”演出。對于始終關注昆曲發展的藝術家和演員們來說,能夠在奧運會舉辦地展示昆曲藝術的魅力,絕對是一次值得紀念和驕傲的演出。
對于昆曲《紅樓夢》的深遠意義,楊鳳一總結:一個由國家扶持的昆曲藝術表演團體的主要職能就是要為昆曲藝術的繼承和發展而工作。昆曲《紅樓夢》作為一部舞臺藝術作品,以600多年的昆曲演繹了200多年的文學名著,這是一次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藝術創作;昆曲《紅樓夢》對昆曲是繼承,對原著是創新。文學名著《紅樓夢》第一次由北方昆曲劇院搬上昆曲舞臺,《紅樓夢》終于有了全景式展現的昆曲版;藝術至上,戲比天大。一部成功或質量上乘的藝術作品,對社會而言,當它呈現于公眾視野之時,人們會通過作品看到藝術生產單位的良好形象,一部《紅樓夢》使眾多各界人士及觀眾更加知曉北方昆曲劇院,劇院良好的社會形象得到進一步樹立和提升。對劇院內部而言,一方面為青年人才成長搭建了平臺,提供了空間。另一方面,演職員的向心力得到凝聚,對事業發展的信心增強。隊伍的精神面貌發生巨變,人心向上、生機勃勃正是這部優秀的作品給劇院帶來的變化。
曲未終人未散,昆曲《紅樓夢》留下了人們對精品精益求精的更高期待。“《紅樓夢》自公演至今,盡管獲得眾多獎項和好評,但一部優秀的藝術作品的創作是沒有止境的。在不斷的加工、修改之中,這部作品將日臻成熟,將其創作成永久的長演劇目,使其成為傳世之作,是北方昆曲劇院演職員不懈的追求!希望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備戰今年10月份在山東舉行的中國藝術節,一展昆劇魅力。”楊鳳一信心滿滿地說。
據悉,在第29屆中國電影金雞獎頒獎典禮上,根據同名舞臺劇拍攝的昆曲藝術片《紅樓夢》榮獲最佳戲曲片獎。(原標題:“誰解其中味”——昆曲《紅樓夢》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