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8月初開播以來,中央電視臺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持續升溫,考倒不少“神孩子”,“遄飛”、“窮蹙”、“小簟”、“圩頂”、“踵見”、“兢懼”等從古詩詞、文言文或近現代文學經典中“請”出來的生僻詞匯,讓觀眾直呼“題目變態難”。 (10月14日《北京日報》)
在漢字書寫能力不斷下降,在國人的漢字自豪感、文化傳承意識不斷弱化的當下,《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對于漢字的健康發展,的確是一種積極推動和拯救。漢字書寫從娃娃抓起,值得期待。
可任何事情的發展都“過猶不及”,為了提高所謂的聽寫能力,專家和評委們陷入了刁鉆古怪、極其所難的圈子中,怎么樣刁難孩子怎么樣搞,怎么樣晦澀難懂就怎么樣寫,讓這些初二的孩子們陷入了無所適從、頭腦發蒙的態勢中,還是有點“過”了。
聯系到節目中的晦澀古怪:偏難的書寫、寫不出來的尷尬,雖能提高收視率、收視效果,為了競技而進行書寫,為了上節目而進行書寫,為了提高節目組效應、廣告效應而弄出娛樂化傾向的《漢字聽寫大會》,將漢字聽寫當成了一種振振有詞的娛樂道具,一種收視率手段,一種無形的商業化運作,大眾所期待的“拯救漢字書寫能力”的初衷,可能也會受到扭曲和疏忽。讓更多人了解漢字發展的源遠流長的歷史,深厚的文化底蘊,要比這種“古怪崇拜”更有意義,更有發展和指導價值。(耿銀平 河南 教師)(原標題:評《漢字聽寫大會》:墜入“古怪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