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新聞資訊 >> 印象關注 >> 瀏覽文章

宋詞革新大家:蘇軾

2013/11/6 16:29:22 點擊數: 【字體:

蘇軾是北宋中期的文壇領袖,他是我國古代有著多種藝術才能和革新創造的杰出作家,特別是他對詞題材的革新和開創的豪放詞風,對詞的發展有著巨大的貢獻和深遠的影響。

宋詞革新大家:蘇軾

蘇軾

宋詞革新大家:蘇軾

蘇軾手跡

蘇軾(1037年~1101年),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他出身于一個有文化教養的家庭。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年),21歲的蘇軾隨父蘇洵進京。次年,與弟蘇轍中同榜進士。蘇氏父子皆能文,在當時皆負盛名,世稱“三蘇”,其中以蘇軾的影響為最大。

“以詩為詞”的革新

詞從興起以后,在民間創作和中唐文人創作中,題材都比較廣泛,只是到了晚唐五代才被局限于男歡女愛、離情別緒的內容,用來“侑觴佐舞”,并以其“香而弱”的格調,被視為“艷科”。相當多的人把詞當作“小道”,只供“娛賓遣興”、“析酲解慍”。但蘇軾不滿以詞為“小道”的傳統看法,他打破詞和詩的界限,擴大了詞的題材內容,引起了當時詞壇的震動。南宋末年的劉辰翁說:“詞至東坡,傾蕩磊落,如詩,如文,如天地奇觀。”的確,蘇軾“以詩為詞”,不僅以詞寫傳統的男女之情、離別之恨等題材,而且把詩人慣寫的懷古、詠史、游仙、悼亡、惜別、登臨、宴賞以及山河風貌、田園風光、參禪悟道、哲理討論等題材和內容全部納入詞的領域,凡可為詩者,皆可入詞,使詞達到了“無意不可入,無事不可言”。經過蘇軾的創作,人們才真正看到詞可以反映廣闊的生活內容,使詞擺脫了僅僅作為樂曲的歌詞而存在的狀態,成了可以獨立發展的新詩體。也正是通過蘇軾的創作,才開始摧毀詞為艷科的狹小樊籬,改變了詞為“詩余”、“詩高詞卑”的傳統偏見。詞至蘇軾,其體始尊,從此,詞與詩并駕齊驅的地位逐漸得到了確認。

首先,蘇軾以詞抒寫了愛國的豪情壯志。北宋內憂外患,尤其是西夏、北遼的邊患威脅,始終令北宋統治者寢食難安。每一位有志于現實的文人士大夫當然也牽掛著這一切,期望自己建功報國,有所作為。蘇軾活躍于政壇的年代,邊塞矛盾集中在防御西夏的入侵方面。蘇軾在詞中就涉及這方面內容,如《江城子·密州出獵》: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

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這首詞反映了作者維護祖國統一、反對西夏入侵的強烈愿望。該詞上片出獵,下片請戰,場面壯烈,情豪志壯,大有“橫槊賦詩”的氣概,把詞中歷來香艷軟媚的兒女情換成了報國立功、剛強壯武的英雄氣了。這是蘇軾對溫庭筠、柳永為代表的傳統詞風的挑戰,他以“攬轡澄情”之志寫慷慨豪情之詞,提高了詞品,擴大了詞境,把詞從花間柳下、淺斟低唱的靡靡之間中解救出來,走向廣闊的生活天地,這是蘇軾第一首豪放風格顯著的詞,奠定了蘇軾的豪放詞風。

其次,蘇軾第一次把農村題材正式引入詞中。蘇軾熙寧末、元豐初改知徐州,地方春旱,他曾到徐州城東的石潭禱雨、謝雨,根據路途所見,寫下一組《浣溪沙》,共5首,下面錄其中一首:

簌簌衣巾落棗花,村南村北響繅車。牛衣古柳賣黃瓜。酒困路長唯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門試問野人家。

在這組詞中,描寫他在向神謝雨的路上所見的農村景象。這里有桑麻、棗樹,有魚鳥猿鹿;有蒿艾的氣味,有繰車的聲響;有“老幼扶攜收麥社”的活動;有“敲門試問野人家”的場面;還有“旋抹紅妝看使君”的村女、“牛衣古柳賣黃瓜”的小販、“垂白杖藜”的醉酒老農和“隔籬嬌語”的繅絲姑娘。詞人以親切的態度、歡悅的心情、平易的筆調、樸素的語言,向我們展示出5幅仲夏農村的風情畫,并對受災的農民表示同情和關懷。在蘇軾以前的文人詞中,偶爾出現過以農村片斷生活為題材的作品,但是蘇軾這樣以組詞的形式,多方面描繪農村生活的畫面,把農民、村姑作為主要描寫對象,并且敢于揭示農村生活貧困的一面,這在擴展詞的題材方面,無疑是一重要貢獻。

再次,蘇軾詞抒發了對親人朋友真摯的懷念。與家人、友人等比較真摯、莊重的情感,蘇軾之前幾乎很少入詞。但到了蘇軾筆下,卻變得十分通常,處處可見。《沁園春》是他赴密州任旅途中寄蘇轍之作,表達了對弟弟的一片深情。詞云:

孤館燈青,野店雞號,旅枕夢殘。漸月華收練,晨霜耿耿,云山摛錦,朝露漙漙心。世路無窮,勞生有限,似此區區長鮮歡。微吟罷,憑征鞍無語,往事千端。當時共客長安,似二陸初來俱少年。有筆頭千字,胸中萬卷;致君堯舜,此事何難?用舍由時,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閑處看。身長健,但優游卒歲,且斗尊前。

詞人要求調到離蘇轍較近的地方任職,獲同意以后赴密州任。一路風塵仆仆,為的就是早日見到弟弟。所以,詞人在“燈青”、“雞號”之時便晨起早行,披寒冒霜。旅途寂寥漫長,唯有回想往事、思念蘇轍才能消磨時光。詞人以西晉陸機、陸云兄弟二人自比,可見當年名滿京都、躊躇滿志之情景。兄弟二人都有“致君堯舜”的宏偉志向,也有揮毫萬字的才氣,并有“此事何難”的信心。

在中國詩史上,從西晉潘岳以來,只有悼亡詩,蘇軾破天荒寫了悼亡詞。這種描寫自己對妻子的感情的作品,自然要比那些以第三者身份描寫男女悲歡的作品更為真摯動人。《江城子》詞是蘇軾知密州時在熙寧八年(1075年)為悼念妻子王弗而作。雖然“生死”已相別“十年”,“孤墳”又相隔“千里”,但蘇軾還是那樣哀思深切,結想成夢,“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詞的結尾設想亡妻在地下為懷念自己而不勝痛苦,“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加強表現了詞人對亡妻的懷念,顯得更為意切情深。

蘇軾詞揭示了個人的政治理想、人生態度、內心的苦悶和思想上的矛盾。如《定風波》: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這首詞寫于詞人被貶黃州時期,借雨中瀟灑徐行之舉,充分反映了作者的胸襟和氣度,表現作者雖處逆境而不頹喪的曠達樂觀的情懷。這樣的詞在蘇軾以前是沒有誰能寫得出來的。失意而求歸隱,成為蘇軾貶謫期間的一個經常性的主題,這種思想上的矛盾反映在他的詞作《卜算子·黃州定惠院寓居作》: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時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這是一首詠物詞,作者借詠孤雁夜飛抒寫政治失意的孤寂憂憤之情,表現作者不同流俗清高自守的品格。作品寫景興懷,托物詠人,物我交融,風格清奇冷雋,為詞中名篇。蘇軾的詠物詞把內容與藝術技巧大大向前提高一步,為南宋詠物詞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開創豪放詞風

蘇軾在詞史上還有一個不可磨滅的功績便是豐富了詞的意境、改變了詞的風格、創立了“豪放”詞派,最能代表蘇軾獨特風格的作品當數《念奴嬌·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這首詞藝術上最突出的特點之一,便是他創造性地刻畫了歷史上的英雄人物,把登臨懷古詞推到一個新的水平,成為“古今絕唱”,全詞不僅提供了祖國江山的瑰麗畫面和歷史人物“雄姿英發”的生動形象,而且表現出詞人對祖國的熱愛、對歷史的向往、對事業的追求、對人生的執著,通篇呈現出積極向上、健康樂觀的基調。俞文豹《吹劍續錄》記載:“東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謳,因問:‘我詞比柳詞何如?’對曰:‘柳郎中詞,只好十七八女孩兒執紅拍板,唱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詞須關西大漢執鐵板,唱大江東去。’公為之絕倒。”這個故事說明了蘇軾和柳永詞的不同風格,也說明了《念奴嬌》詞突出地體現了蘇軾的豪放特色。

《水調歌頭》是中秋之夜詠月兼懷念弟弟蘇轍之作,同樣被人們認為是蘇軾詞中的杰作: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這首詞是宋神宗熙寧元年(1068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時所作。詞的上片由“把酒問青天”開始,幻想“乘風歸去”,但又感到天上清冷,不如留在“人間”,反映詞人希求遠離現實而終究舍不得他所熱愛的社會人生,詞的下片從“月有陰晴圓缺”的自然變化聯系“人有悲歡離合”的世事遷移,抒發對蘇轍的懷念和對人生的感慨,但又以樂觀通達的態度表示“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是對蘇轍的祝愿,也是對自己的慰勉。全詞展示月夜的幽景奇情,人間天上,虛實并寫,以自然境界的深遠澄凈映襯詞人胸懷的疏曠開朗。它洗盡鉛華,脫去柔靡,飄逸空靈,疏宕灑脫。所以南宋胡仔在《苕溪漁隱叢話》中說:“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余詞盡廢。”

《念奴嬌》與《水調歌頭》的內容和題材雖有所不同,但意境卻同樣神奇壯美,風格也同樣豪邁奔放。南宋時的胡寅在《酒邊詞序》中說蘇軾的詞:“一洗綺羅香澤之態,擺脫綢繆宛轉之度,使人登高望遠,舉首高歌,而逸懷浩氣,超然乎塵埃之外。于是《花間》為皂隸,而耆卿為輿臺矣。”這段話對蘇軾詞的特點及其在詞史上的地位,作了十分準確的概括。

蘇軾以他豐富的、多方面的文學創作實踐,最后完成了北宋的詩文革新,并把這一革新精神貫徹到詞的領域,推動北宋文學和詞的創作發展達到最高的水平。他通過自己的創作實踐,提高了詞的地位,擴大了題材,在音律上突破限制,使詞更好地為擴大了的內容、意境服務。他創立的豪放詞風得到了辛棄疾等許多愛國詞人的直接繼承,并從南宋一直影響到金末的元好問、元代的薩都剌和清初的陽羨詞派的陳維崧、曹貞吉等人,受到后人的仰慕。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汴梁晚報
0
相關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