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信仰的文財尊神,是殷紂王叔父比干。比干乃亙古忠臣,無辜為妲已所害,挖心而死。據神話傳說,比干升天以后,玉帝憐憫其為國盡忠,無辜被害,而心已被挖出,不會再生貪心,乃封其為掌管天下財庫之神享受人間香火,“文財神”為其封號。
據上海三聯書店1991年6月出版的《民間諸神》一書稱:“財神又有文、武財神之說,以殷代忠臣比干為文財神,關帝為武財神等”。另據臺灣嘉義文通慈善會與嘉義文財殿管理委員會1984年8月初版發行的《嘉義文財殿沿革志》一書,也詳細記載了文財神比干農歷九月初一千秋的誕辰的歷史。
把受人崇敬的比干作為文財神奉祀,是一種神靈崇拜現象。神靈崇拜是民間信仰的一個重要方面,它不僅是一種宗教現象,同時也是民俗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民間崇拜的神靈與載入國家祀典的神靈,以及宗教諸神,是我國廣泛流行的神靈系統的龐大神群內容,它們之間有密切的關聯。它的形成,和發展,基本上是一個國家祀典神靈,宗教諸神互相滲透、互相吸收的過程。
人類發展的歷史,逐漸自覺認識到世界統一性的存在。人類生活在世界上,受到種種自然環境的制約,在這些制約關系中,一方面人的力量有限,人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往往將自己置于自然界其他事物的從屬地位。當人們對自然界的力量不能認識時,以為自然界中存在種種奇妙的力量,想像它們是有力量、有意志的,它們便成了人們心目中的神。神成為人將自己與其他種種事物聯系在一起的產物;而且,將自己放在了從屬地位,將神所代表的超自然力放在了主導地位。例如,上古時期形成了拜物教,有的崇拜太陽,有的崇拜北斗星,有的崇拜蛇,有的崇拜水,有的崇拜風。他們分別將各種自然萬物奉為神明,認為自己的生死禍福由其主宰。另一方面,人們把自己的想像加在神靈身上,使其擬人化,加上了姓名、出身,并附會種種傳說,為他們職掌的“神權”加上合法的理由。這種演變過程,稱為神靈的“人格化”。我國民間諸神的人格化比載入國家祀典的諸神要多。例如,祭祀關羽的活動,民間信奉褒揚他的江湖義氣為表率,統治階級祟祀它,表彰他的忠勇神武,為國捐軀。民間信奉的彌勒是五代時布袋和尚的形象,供奉他的最初用意與宗教無關,大半是因為他笑口常開,取吉祥之意。后來,因這一形象在民間流傳頗廣,佛寺中的彌勒也多取這一形象敬奉了。此外,民間傳說,古代神話故事及經過文人加工的神怪小說,也對民間信仰起了相當大的作用。早期的如唐人小說中的柳毅,后來被正式崇敬為長江金龍大王;晚一點的如《封神演義》、《西游記》中的各種神祗,也都進入了民間諸神體系。在西藏和福建等地,建有唐僧師徒廟及孫悟空廟。
總之,民間信仰的諸神,是在原始神鬼信仰的基礎上,與國家諸神,佛道宗教和民間文學三方面互相滲透,互相影響下,逐漸發展起來的。尤其是民間信仰:是兼容并蓄的,既保持傳統的風格,也不拒絕外來的東西。這種現象其實就是基于實用的敬神態度而產生的,俗話說“急來抱佛腳”,從某種意義上說,它準確地說出了中國下層社會民眾與神靈的關系。
以上簡單說明民間諸神信仰產生并持續發生影響的社會歷史條件,認識它的起源和發展,對了解比干被封為文財神的背景,是一個輔助參考。
當然傳說中比干升天后被封為掌管人間財庫神,即文財神,還涉及到古代道教所神化的太上老君所憂心陰陽之氣在天地之間和聚失凋而上天陽氣漸稀的說教。據傳說,當初,天皇舀大海之陰水,和土為泥,捏泥為女,接天之陽水,和土為泥,捏泥為男,從而造出人世。以至數十萬年,人世繁衍,陰陽之氣在天地之間和聚,死后歸陰曹地府者極宏,返陽天帝宮者很少,致使地下陰氣漸濃,上天陽氣漸稀。因此,太上老君下界度人修道行善,勸人修煉,使人化為陽氣,回歸天宮。自開天辟地以來,由人覺悟而修煉升天者,為數很少,原因在于“欲”求之心不除。有欲,力不足則偽!智不足則欺,財不足則盜。有欲,神不能靜,心不得寧,悲憤不得解。靜神寧思者,即洗滌內心之污垢。心中之垢,一為物欲,一為知求。去欲去求,則心中坦然,心中坦然,則動靜自然。外物不能擾其心。太上老君所謂學道之路。內外兩除,得道之人,內外兩忘。內者即心,外者即手。平靜淡泊,曠達快爽,方可如釋重負。老子在《道德經》第十九章中倡導“絕圣棄智,民利百倍”,指出人們只要拋棄那些有背人之本性的圣智,亦即玩弄計謀、花招,背離本性,是小圣小智,老子稱其為“大偽”,而體認本性,遵其而行,是大圣大智,老子稱其為“大明”。棄“大偽”而修“大明”,絕圣棄智,才能夠順天隨時,自然感應。古代儒家圣人,假托仁義之名而行自然之道。后世不知,以仁義導人,以禮儀禁人。導而不動,禁而不止,于是誘之以富、貴、權勢。仁義者得富,以富為美,不能讓財;仁義者得貴,以貴為榮,不能讓名;仁義得勢。以勢為杰,不能讓權。達到了這些,整日惶惶不安,唯恐失之;未達到這些,整日蠢蠢欲動,百計求之。于是,天下未有安寧之日,心中未有平靜之時,世道失去淳厚,人身違反自然。比干忠心事主,替天行道,受大辱當為社稷主,受大殃而當為天下王,卻甘心輔佐皇侄辛受,以至諫紂不納,無辜殘遭挖心之害,六魄入地,三魂升天,被玉帝封為財神,主宰人間財務,不貪不賄不徇謀私利,完全是人們出于恐懼或恨“大偽”之惡,或是為了維護地上主權的清正廉明,不得已而產生的象征性信仰。
至于說到玉皇大帝,它是中國民間信仰中的最高神靈,也是封建皇權在鬼神世界中的象征。他內有三宮六院,外有文武百官,這一套天界的景象,與現實社會中的封建帝王無異。早在殷周時代,國家祭祀中就已有總領群神的上帝。在歷代官方祀典中,他被稱為昊天上帝、皇天上帝。在道家祭祀的三清神尊中,有一清為玉帝。道教傳說認為,食玉可以長生,玉本身又有純潔清靜的象征,所以道家凡言及神仙,都以玉字相稱。如玉女、玉郎、玉簡、玉冊、玉京、玉兔等等。唐代詩人的詩篇內常稱天帝為玉皇、玉帝。這位天神總領了佛、道及民間信仰中的所有神鬼,具有“神明暗察,天地無私”的剛直威嚴。民間傳說玉帝在每年十二月十五日下凡巡查人間?梢姡窕蚀蟮鄯獗雀蔀槲呢斏,是對比干絕無貪財之欲的高尚人格的莫大信任和褒獎。中國的文財神祀奉,以臺灣香火最盛。臺灣的嘉義市有文財殿第一樓正殿奉祀主神有:文財尊神,左龕:善財財神,右龕:福財財神。第二樓凌霄寶殿奉祀有:玉皇上帝,左龕:太陽星君,右龕:北斗星君。右側小廟奉祀:大眾爺。
文財殿廟址,位于嘉義市林森東路,占地二百余坪。該廟信徒除嘉義市外、遍及臺灣全省各個角落。統由嘉義市文財殿管理委員會負責掌管日常廟務,管理組織各分靈之副駕。如嘉義新港鄉宮后街財神壇;高雄市前全區中華三路天興府天宮財神十一爺副駕;嘉義市北門街天宮財神廟靈圣堂;高雄市苓雅區武智街十一巷上興府二十二爺財神;嘉義市玉山路六十巷福安壇三十六副駕財神二十七爺等等。
嘉義市文財殿敬奉文財尊神比干,緣起于一段曲折傳奇的扶乩顯圣故事。原來,臺灣嘉義番社,即今西榮街一帶,是高山族聚居之地。明朝末年,民族英雄鄭成功收復臺灣,將臺灣作為反清復明的根據地以后,漢人大量移入,高山族被迫遷入山區,番社一帶遂為漢人所占有。據傳說,當初有一吳姓泉州人,自唐山渡海前來經商,隨身攜帶香火,早晚焚香膜拜,祈求平安鴻圖大展。有一天,他來到番社兜售貨物,已是夕陽西斜之際,番社地靈人杰,隨身保護神有意停留濟世安民,吳氏勞累之余,御下重擔,順從神意,覓屋奉祀香火。沒有多久,番社附近發生瘟疫,傳染全境,災情慘重,惟吳氏一家平安元事,加之每天吳家經常瑞光閃躍,因此引起四鄰好奇者前往參香膜拜,所有參香膜拜者均異口同聲贊嘆神威顯赫,應驗無比。這一消息不脛而走,前往參拜獲解救者不知其數。瘟疫消滅后,信徒為報答神恩集資建廟。初建之廟雖為簡陋的小竹廟,但金身安座后,恩波浩蕩,香火更盛,每處農歷九月初一日圣誕日,各地信徒絡繹不絕前來膜拜,諸羅城到處人山人海,熱鬧非凡……。不幸一日番社發生一場大火,圣廟及金身全部付之一炬,人民無家可歸,四處流散。不知又歷多少時日,番社火災場地又有人們重新興建住宅,而原來的圣廟卻無人問及。初,吳熊先生為了謀生,來到番社承租在一陳姓婦人房屋居住,位于嘉義市西榮街26號。不久,買下所租房屋及用地。以后一家很不平安,便前往嘉義具新港鄉東興坊,迎請奉旨出巡的池府千歲金身來家扶乩,請問休咎,指點迷津。池王扶乩指點:吳熊所買房地以前有一圣廟,因遭天靈地變,圣廟全毀,災后無人關心,奉祀之神暫回天庭,這一天神因負救世重任,不久又降舊地,以待有緣善士。吳熊所買之屋地即是以前廟地。又云隱靈光于此,其神與吳熊有緣,吳氏只要設置神位,并以紅紙或紅布書寫一“財”字安貼于神位,早晚焚香,口稱內神,膜拜祈禱,必有感應。吳氏依指點而行,果然,從此家運漸好。1971年池府千歲再次降臨吳家,扶乩指點因緣成熟,應雕刻金身奉祀。這次扶乩才說明其神為掌管天下財庫之文財尊神奉旨救世安民,賜財積善之家。百姓或經商之家,紛紛貼出“招財進寶”、“財運亨通”、“恭喜發財”、“財源茂盛達三江”、“生財有道”、“贈福財神”、“財氣撲面”、“四季發財”、“財源廣進”等等吉祥浯,召喚文財尊神慷慨賜財。三年之后,即1974年9月創立大興宮,即文財殿前身。開始扶乩救世,同時依神指示點化,成立了文通慈善會布施濟世。十年以后,即1984年農歷四月初,文財尊神又在乩語中進一步道出其為殷紂王叔父比干。到這時,文財神之來歷以及神跡才大白干天下。因大興宮舊址太窄,無法容納日漸增多之信徒,經眾善男信女聚議,決定另尋選福地新建圣殿,文財殿現址于是入選,即于1984午八月購地,十二月一日動工,1985年八月開工,費時一年,而于1986年八月二十八日入火安座,同時改稱文財殿。
文財殿管理委員會為了尋根謁祖,由副主任委員蔡保源帶領赴大陸祖廟進香團一行16人,于1990年9月下旬來河南衛輝比干廟進香,爐主吳熊善家也參加了這次進香。他們的蒞臨,使祖廟增輝,山歡水笑,進一步溝通和促進了海峽兩岸文財尊神信徒們的相互了解和共識。大家一致表示要弘揚文財尊神比干剛直無私、清正廉明、普化眾生的善道,以達到宏法天下的目的。(耿玉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