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畫像石(磚)是漢代人反映社會生活的藝術,是記載漢代文化的一種形式。由于種種原因,我們不可能從史書上看到全部的漢文化,漢畫卻是對史料的一種補充。近些年來,通過考古發掘的漢畫中,我們發現有大量的孝子圖,且分布極其廣泛,從中可以看出孝在當時是非常重要的一種文化現象。
孝,中國傳統道德的主要規范之一,原意為子女對父母的敬重,奉養,和服從。《尚書·周書·酒誥》云:“肇牽車牛,遠服賈,用孝養厥父母。”《詩·周頌·載貝》曰:“率見昭考,以孝為享。”以奉養父母,祭祀先祖為孝的基本規定。《禮記·祭統》曰:“孝子之事親也有三道焉,生則養,沒則喪,喪畢則祭,養則觀其順也,喪則觀其哀也,祭則觀其敬而時也,盡此三道者,孝子之行也。” 按照《說文解字》:“孝,善事父母者”。孔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儒家還認為:孝就是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本文將從漢畫出發,對漢代的孝加以論述。
一
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無論是在古代還是現在,一直被視為萬事之本。尤其在漢代,有無孝行,不僅關乎一個人的名譽,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其一生的榮辱升黜。漢代有關孝義思想的故事圖畫,即關于孝行的漢畫,通過考古發掘,占很大的比例,并且分布十分廣泛,如樂山柿子灣1區1號東漢墓,泰安大汶口東漢畫像石墓,開封白沙東漢畫像石墓,朝鮮的東漢樂浪郡壁畫墓等。最為集中的是山東嘉祥的東漢武氏石室畫像,上面刻有成排的孝子圖畫,有曾子、董永、丁蘭、老萊子、閔子騫等。二十四孝子的故事在很多地方的漢畫中都可以找到。在山東泰安大汶口畫像石墓的孝子故事圖中刻有耕除草的圖像,一農夫執鋤在禾苗間勞作,旁立手執鳩杖,身倚推車的老者,和孝子的故事聯系起來看,鋤草之農當為傭耕侍父的孝子董永。閔子騫在孔門弟子中以孝道著稱,就連孔子都稱贊道:“孝哉,閔子騫”,武氏祠畫像石中有兩處刻有閔子騫與后母的故事。閔子騫兄弟二人,母死,其父更娶,復有二子,子騫為其父御車轡,父持其手,衣甚單,父則歸呼其后母兒,持其衣,厚溫,即謂其婦曰:‘吾所以娶汝,乃為吾子,今汝欺我,去,無留。’閔子騫前曰:‘母在一子單,母去四子寒。’其父默然。”
孝子圖像在分布上是極其廣泛,在數量上也是別的畫像難于相比較的,僅以武氏祠中的孝子圖像與其它的像比較。在武氏祠中的歷史題材在數量上也是以孝子的故事最多有13類22處,女德故事有八,忠臣故事有五,圣賢與仁愛故事各四,刺客故事與二桃殺三士和完璧歸趙加在一起,勇士故事也不過8類10處,只占武氏梁祠上全部歷史題材數量的約1/7,尚不到孝子故事的1/2。武梁祠畫像中的孝子故事之多,可以清楚地看出,當時對孝行已經重視到何種程度。從另一方面說,統治者和儒家所大力提倡的孝悌,也是為鞏固封建統治秩序,宣傳封建倫理道德的需要。
在山東嘉祥的東漢武氏石室畫像上出現一幅這樣耐人尋味的圖畫。左石室后壁小龕畫像內容的排布情況。該龕內第一行以及龕外與之平行的第一行共四幅圖畫,都應該是表現孝義的故事。即龕外東側圖像是舜的孝子故事表現舜登上倉廩去修房頂。西側龕外與之平行的第一行又是邢渠、丁蘭的孝子故事與季扎掛劍的故事,只有龕內西側第一行圖像被解釋為管仲射小白的故事,但也可以理解為孝。因為帝王們認為孝父母當然就更孝帝王了。孔子曰:“事親者,故忠可移于君,是以求賢臣必于孝子之門”。這樣就可以達到封建統治階級長治久安的目的,所以孝宣地節四年詔曰:“導民以孝,則天下順”。這幅圖畫下面的第二行則是趙盾送給餓人飲食的報恩故事,東側龕外與趙盾圖畫平行的第二行是二桃殺三士的節義故事,它們都表示著與上一行不同的意義。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東漢統治者把孝義提升到一個極高的位置,把它放在一個恩與義的上面,這也正反映了當時的社會形態和當時人們的思想意思存在。這說明漢代是以孝為核心的儒家理論。儒家思想在漢代已經確立了其統治地位。儒家學者注定要在中國國家意識形態的形成以及在生活方式和上層階級的指導思想的形成中起決定性的作用。
漢代實行舉孝廉的制度,使很多的人有了加官進爵的門路,那些以“孝廉”著稱的人,在進官之前是努力的實行孝道,同時為了保持自己的官職,做官時經常回去看望自己的父母,拜謁長者,以盡孝道。在南陽鄧縣長冢店漢墓[8]畫像中一幅升官圖,畫面上刻有一個戴三梁進賢冠,跪于老者面前,老者也戴三梁進賢冠,門外拴一匹馬還有一槽,象征馬廄。這可能是官宦子弟在外升官加冠,騎馬而歸,系馬于戶外,回家叩見父母的情景。《后漢書·禮儀志》載:“正月甲子若丙子為吉日,可加元服,儀從冠禮。”劉昭注引《獻帝起居注》云:“建安十八年,正月壬子濟北王加冠戶外,以見父母”人物所戴冠式三梁進賢冠的身份,據《后漢書?明帝紀》李賢注引《漢官儀》云:諸侯冠進賢三梁,卿,大夫,尚書二千石,博士冠兩梁,千石以下至小吏冠一梁。從這些記載中我們也發現盡孝道的人所進的官職和諸侯的是一個等級,把孝提高到一個極高的地位供人們來尊崇效仿。
孝是儒家文化的重要內容,在漢代倍受尊崇,是統治中國近兩千年的主導文化。儒家認為實行“仁政”,所有的人都遵守忠、孝、節、義,從而就實現天下的太平。而孝被儒家認為是仁政之根本,儒家認為孝之所以重要,乃是由于孝是明王用以治天下的根本東西,力行孝悌之人,鮮于犯上,更不會作亂。漢代的統治階級也把孝定為三綱的一大德,且確定父為子綱,并引“孝”入律。把孝奉之為“天之經”、“地之義”,倡導“以孝治天下”。
在漢代初期統治者就把孝悌力田作為長期統治的重要政策和措施,大力推行。例如《漢書·惠帝本紀》說:“四年……春正月,舉民孝悌力田者復其身。”《漢書·文帝本紀》中這樣說:“十二年……孝悌,天下之大順也,力田,為生之本也。”從漢武帝時期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后,儒家學說更是大行其道,以儒學作為主要的道德規范。儒家思想成了封建統治的正統思想,自漢武帝元光元年冬十一月,在董仲舒的建議下,初令郡國舉孝廉各一人,以后遂成和舉賢良方正一樣的經常制度。這樣,通過舉孝廉選出來的人,不需要經過任何考試,就直接被任用,沒有官職的給以小官,有官職的加以提升。這些在史籍中都有明確的記載,如“王龔字伯字,山羊高平人也,世為豪族,初舉孝廉,稍遷青州刺史,安帝嘉之,征拜尚書,建光元年,擢司隸校尉。” “桓典以《尚書》教授穎川,門徒數百人,舉孝廉為郎” 。“龐參初仕郡,未知名,河南尹龐奮見而奇之,舉為孝廉,拜左校尉” “武斑仕濟陰,年二十五,曹府君察舉孝廉,除敦煌長史” 武榮久游太學,……學優則仕,為州書佐郡曹史主薄督郵五官掾功曹守從事,年三十六,汝南蔡府君察舉孝廉,……郎中,遷執金吾丞等,通過舉孝廉而進入仕途的人數達74000多人,給當時起了一種垂范作用。
漢代篤行孝道的重要性超越了單純的獲取社會的認可,而是進一步在仕途上獲得擢升的最重要途徑之一,孝道在升遷之路上所起的作用,甚至能和學者的學識和能力相媲美,如果誰與“孝廉”這兩個字連在一起,那么他與他的家族就充滿著榮耀,同時也將會在仕途上表現出來。被舉薦為孝廉,是每個人心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理想。當然,這種舉孝廉的制度,弊端很多,有時出現一些故意利用孝悌來沽名釣譽的人,如許武以二弟宴、普未顯,欲令成名,乃謂之曰禮有分異之義,家有別居之道。于是,共割財產以為三分,武自取肥田廣宅,奴婢強者,二弟所得,并悉劣少,鄉人皆稱弟兄讓而鄙武貪婪,宴等以此并得選舉。武乃會宗室,泣曰:“吾為兄不肖,盜聲竊位,二弟年長,未豫榮祿,所以求得分財,自取大譏。今理財所贈,三倍于前,悉以推二弟,一無所留。”于是,郡中翕然,遠近稱之,位至長樂少府。從此我們也可以看出當時舉孝廉的一些不正之風。
當時,民間曾譏笑這種選拔制度,編出“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的歌謠,這正反映出封建統治階級不過是以舉孝廉來愚弄人民,借以鞏固自己的統治制度罷了。
漢代通過孝的思想,把孝普及到各個階層,成為人的價值標準的行為準則,并且使之潛移默化到民間,為人們的日常生活提供了堅實的保障。然而有的人就認為,孝就是讓父母享受榮華富貴,就是讓父母吃好、穿好,這是一種非常錯誤的思想。這些也許是那些很多有錢有勢的人可以做到的,我們無可厚非,僅僅就這些還是不夠的,因為人到老的時候往往有一種孤獨感,因此,我們做孩子的一定要經常去看望一下我們的父母,給父母以精神上的安慰。但是社會上還存在大量的沒有太多經濟能力的人,他們拿不出錢來讓父母享受榮華富貴,那就必須在精神上給予父母最大的安慰,給予父母最大的快樂,讓父母高興,讓父母在平淡的生活中度過完美的一生。
二
有生必有死,有始必有終,自然之理也。根據自然界的新陳代謝規律,死是必然之趨勢,葬親也是一種孝,是對父母和親人的一種懷念。先秦儒家也把養生送死等量齊觀,“事死如生,事亡如存,仁智備矣” 侍奉死者要用與侍奉生者相同的態度,并且人們要“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對待父母的喪事要慎之又慎,要用嚴格的喪葬禮儀來表達對于已逝父母的深切思念。對于葬親,漢畫中也多有反映。
在南陽唐河縣電廠發現的喪葬出行圖,圖右一人雙手執臿,躬立于道旁,側放一株柏樹,當象征墓地所在,一人騎馬,肩扛一旐作前導,后由六輛車,組成送葬車隊,上乘一御者,一尊者,圖左一車只刻出一半,似有車隊未盡之意,聲勢煊赫,絡繹于途,反映了當時的喪葬的規模。
在微山縣微山島鄉出土的喪葬畫像,其為陰線刻,畫面分三格,左格為孔子見老子,中格為喪葬場面,辒辌車載尸,車篷前后,立有華蓋,羽葆。車前有兩人牽繩拉車,前一人舉幡后顧,右上角為大孝子手按哀杖磕頭,迎柩。車后八人,四孝子及四媳婦。右格為山林,山腳下挖好墓穴,立三人,坐五人,并有酒壺,還有二人對坐,中間一標,反映了喪葬的場面。
在漢代,葬親也是一種孝的表現。如果以禮葬親,就會得到選拔或提升。如《后漢書·任城孝王尚傳》云:“延熹四年,桓帝立博為任城王,博有孝行,喪母復制如禮,增封三千戶”。在當時,如果不為親人奔喪為大逆不道,不能任官還要下獄,推薦者亦遭株連,俸祿被削減,《漢書·陳湯傳》曰:“富平侯張勃與湯交,高其能,初元二年,元帝詔列侯舉茂才,勃舉湯。湯待遷,父死不奔喪,司隸奏湯無循行,勃選舉故不以實,坐削二百戶,湯下獄論”從中可以反映出,葬親已成為漢代的倫理風尚。
人們為了顯示其孝道,逐漸的把厚葬與薄葬視為孝與非孝的標志,因此“不惜厚葬之破業,重服以傷生”大操大辦喪事。如《漢書·原涉傳》載:原涉之父在哀帝時曾任南陽太守,“涉父死,讓還南陽賻送行喪冢廬三年后,由是顯于京師”。涉自以為“前讓南陽賻送,身得其名,而令先人墳墓簡約,非孝也,乃大治起冢舍,周閣重門”。原涉的“行喪”、“大治”從一個方面反映喪葬的厚與薄是衡量孝的標準之一。
漢代以孝治天下,在舉孝廉的制度下,人們為了博得美名,卻走向了另外一個極端,這些人對父母“生不能至其愛敬,死以奢侈相高,雖無哀戚之心,而厚葬重幣者稱以為孝” 沽名釣譽,自欺欺人,厚葬是致孝的表現。他們以厚葬為德為孝,薄葬就是無德無孝,是他們認為不光彩的,不體面的。基于此,漢代的豪門氏族,官僚富商地主以及平民百姓皆已從事親孝為重,不少人憚盡財富,對父母極盡厚葬,以求得孝名為進身之階梯,當然這其中也不乏有一些投機鉆營之徒,用厚葬來欺世盜名,撈取聲譽地位,以求得一官半職。崔宴在《政論》中也說:“念親將終無以奉養,乃曰其供養,豫修亡歿之備,老親之饑寒,以事淫汰之畢稱,竭盡家業,其心不恨”。
這些我們可以從考古發掘的漢代墓葬中得到佐證,在漢墓中有大量的隨葬品,并且墓室非常的宏偉,他們希望親人死后能和生時享受同樣的榮華富貴。畫像石、磚是漢代的建墓用才,一座畫像石、磚墓從設計、石料的采制、運輸,雕刻、建造要求很高,是件費時費工費錢的事情,反映了漢代厚葬之風的昌熾。
喪葬是對于父母的一種哀思,是一種致孝的表現。孔子曰:“喪,與其易也,寧戚。”認為內心的悲哀比表面上的排場既厚葬要好的。我們應該摒棄為了沽名釣譽而形成的厚葬之風,這樣造成了大量資源的浪費,在現代社會快速發展的今天,土地資源已經越來越緊缺,節約土地資源已經成為一種必須。節約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國家提出的火葬制度是一種薄葬的體現,也是符合現實的需要同樣也是寄托孝子的哀思的好方法。
三
任何事物都是有始有終,人也一樣,當父母離我們而去的時候,為了發揚父母偉大的人格,我們就要去祭祀自己的父母和祖先。祭祀父母也為孝的表現,祭祀的方法通常是建造祠堂。漢代,祭祀也是表達對父母的孝敬,漢律規定,不為親行三年喪不得選舉。孔子曰:“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也” 之所以要居喪三年,是因為“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懷” 是對于父母養育之恩的回報,人們通過祭祀來表達對于先人的哀思。目前發現有明確紀年的祠堂就有10余處之多,大多分布于今河南、山東等地。
在南陽漢畫中有一幅墓祀圖,其畫像分層排列,頂部為一祠堂,中立一柱,下施柱礎,上施一斗二升斗拱,大廡頂,堂中放祭品,左置五盤,右置六耳環,其下置奠酒,中間一樽,兩側各一提梁壺,再下放肴饌,左置一迭案,中置二園盒,右置三碗,最下刻一警犬。
在山東武氏祠的丁蘭供木人畫像中,丁蘭正跪在她父親的木偶前,他右上方一人是前來借物的鄰居。其父木偶上方有題榜曰:“丁蘭二親終歿,立木為父,鄰人假物,報乃借與。 這種在家中供奉祭祀亡靈的方式是過去廟祭的遺存。
在山東省沂南漢畫像石,[27]中央有一座廣無殿頂,重檐祠廟。廟前有子母雙闕,闕后又二人執笏而立,祠闕兩旁大道上放置二幾,幾上有簡冊祭文,祭祀者或拜伏,或作揖。地上置筐、盆、壺、袋放祭品。遠處停立著三輛找車和一輛輜車。這是墓主人后人祭祀的場面。
從以上漢畫我們可以得出,在漢代,時人非常注重喪期。有的人甚至棄官為親人守靈,這些史籍中也不乏記載,《后漢書·來歷傳》云:“順帝永建元年,拜歷為車騎將軍,三年,母長公主薨,歷稱病歸第服闕,復為大鴻臚”。居喪之禮,未葬,居服舍,即葬則廬墓。做官的人注重喪期以顯示其孝,當時的下層也是非常重視喪期的,他們不為名,不為利。《后漢書·周盤傳》也有這樣的記載,盤(公元49-121年)后思母,棄官還鄉里,及母歿,哀至幾于毀滅,服終,遂廬于冢側,又云盤同郡蔡順以至孝稱,母平生畏雷,自亡后,每有雷震,順轍圜冢泣曰,順在此,太守韓崇聞之,每雷,輒為差車馬到墓所,太守鮑眾舉孝廉,不能遠離墳墓,遂不就。上冢之制則是古人重廟祭漢人則重墓祀,行之者,上自天子。漢武帝時期,他的母親王太后死后,當時正值匈奴患邊之際,然而為了表示他的孝道,于是不得不停止對于匈奴的進攻。這時,任由匈奴的踐踏。“三年夏,匈奴入代,殺太守。入雁門,殺略千余人。” 人們并沒有埋怨漢武帝,只有對匈奴的滿腔仇恨。只有天子實行仁政,以行孝作表率,那么天下就會達到一個盛世。
當親人離我們遠去時,我們為了表達對父母的思念,通常要去祭祀,這是必須的,但在漢代孝子為祭祀父母,三年不出,則是不可取的。人死如燈滅,即使你在那兒悲傷的死去活來,也不能把父母從死神那里要回來。我們最應該去做地就是繼承父母的遺志,去完成父母的心愿,讓他們在地下安息。
終觀兩漢孝悌觀念深入人心,儒家思想備受關注,影響極其深遠,我們從兩漢的漢畫中也能看出,孝行在社會上倍受尊崇,人們依照儒家的思想,在贍養老人,禮葬死者及對亡靈的祭祀。但是人們在舉孝廉的名義下,把厚葬作為孝的標志,為此竭資盡財,這種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偏向了極端,走向了庸俗,甚至成為一些人沽名釣譽的工具,因此我們應該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在今天的建設和諧社會的浪潮中,要堅持古為今用的思想,真正做到孝含義的重要方面——養生。我們尊老愛老,孝敬父母,以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使中華民族淵源流長的老有所養的思想成為永遠不變的可貴傳統。家庭是我們社會的細胞,只要各個細胞都來尊崇社會的孝道,就能為中華民族創造一個和諧美滿的社會奠定了堅實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