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論語》首章:君子不患人不知己
2013/11/11 9:30:24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論語》首章《學而》主要探討了學習與實踐之道,以一句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收尾,即“不要擔心別人不懂自己,怕的是自己不懂人”。 揭示了為學的一個基本方向,將學問與實踐完全融合了起來:學問要向內求而不期人知,同時要向外實踐而求識“知人之道”。這是儒家人文精神的真諦之一。
人總是期待別人認可自己,一旦懷才不遇,便很容易抑郁。所謂“老冉冉其將至兮,恐修名之不立”?鬃訁s認為這不應當成為一種擔心,他認為“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對此,孟子做了一個很好的邏輯論證——“人之所貴者,非良貴也。趙孟之所貴,趙孟能賤之。”說的是人們對你的認可,并不是最高層次的認可。就像趙孟這樣的權貴能認可而尊崇你,也能不認可而貶斥你,即榮華富貴你是不可控的,別人能給也能奪走。人對自己的認可不應當借助外勢,自我肯定,自信而獨立,這才真正可貴。自我肯定取決于人的主體意識是否已覺醒。一旦覺醒了,就不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了。就能如孔子一樣“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兑捉洝飞踔翆⑦@種境界描述為“遁世無悶”,即時運不與,一輩子沒有得到機遇,君子也不會不快樂。
如果總擔心自己不為人知,就會求人知。王夫子說“患己知之不早,則曲學以阿世,不患知人之不明,則親小人而遠君子,其為大患,可勝道焉”,說的是如果擔心別人不知道自己,為了獲得別人的認可,就會裁剪自己認知到的正道而去迎合別人。而不掌握識人之道,就沒有識人之智,常常忠奸不辨,由此人生常常缺乏主體性,隨波逐流,麻煩不斷?梢姡偙г棺约旱牡虏挪粸樗,多是自我開脫,暴露的是一個人學問不通透的軟肋。因為學問通透、理事無礙,必然“德不孤,必有鄰”,怕的就是停留在自怨自艾的狀態里自我荒蕪。
《詩經》里有“風雨如晦,雞鳴不已”,說的是雄雞不會因為天氣隱晦而停止打鳴,而在如晦的風雨中,雞鳴不斷正是君子貞亮精神的體現。劉偉見(原標題:解讀《論語》首章:君子不患人不知己)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廣州日報(2013-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