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洞房”一詞及其習俗在中國民間是家喻戶曉的,而且,人們現在盡管早已告別了洞穴的居所,但是,很多人依然喜歡把結婚稱為“入洞房”。其實,“入洞房”一詞源于鄭州,而且,這個詞的由來和黃帝有關。
據說,黃帝在有熊國(今鄭州市的新鄭境內)做了君主之后,逐漸建立起了部落聯盟制度,他決心定出律令,制止群婚的習俗,立志結束人類的野蠻時代,希望能鋪展開人類文明的新天地。可是,許多人聽了黃帝制止群婚的律令,無法接受。因為,過慣了群婚生活,忽然要實行一夫一妻制,許多人的心里總是想不通。對于當時的黃帝來說,要想真正廢除由來已久的群婚習俗,也是很不容易的。但是,對于剛剛建立起來的部落聯盟來說,由于群婚習俗的存在,經常發生因搶婚而引起的打斗事件,這樣下去,會直接威脅到部落的安定團結與穩定發展,因此,黃帝認為,不論多么艱難,廢除群婚制度也是勢在必行的事。為了做好這件事,黃帝召集手下的大臣們商議,研究如何廢除群婚習俗,建立一夫一妻制度。商量了好幾次,也沒有想出好辦法。黃帝為此非常焦急。
有一次,黃帝和幾個大臣到民間巡查,那時的人住的是洞穴。當黃帝來到一戶人家的洞穴里發現,這家人住的是三個洞穴,當時,洞穴也叫洞房。為了防止野獸的襲擊,三個洞穴被石頭砌成的圍墻包圍著,只有一個出口可以進出。看著這樣的洞穴,黃帝陷入了深思。回去以后,黃帝又召集大臣們前來議事。等大家到齊了,黃帝興高采烈地說:“我終于有一個廢除群婚的好辦法了!”大臣們忙問是什么辦法,黃帝說:“要想廢除群婚的習俗,可以這樣做。只要一男一女結成夫妻,結婚的時候,要舉行隆重的儀式,讓親朋好友都來祝賀,要拜天地、拜父母,還有夫妻對拜。然后,大家飲酒慶賀,歌舞助興,向大家宣布,兩個人已經成為了夫妻,接著,把夫妻兩人送進準備好的洞房里,用石頭圍墻把洞房圍起來,只留一個出口進出,別人不許進去,吃喝由男女雙方的親人每天往里送,結婚的男女要在里面住兩個月或三個月,他們在洞房里增進了解,加深感情,學習生活技能。從今往后,只要是部落里那些結婚入了洞房的男女,就是正式婚配了,誰也不許搶奪他們。希望所有結婚的男女都能快樂地入洞房。”大家聽了黃帝的話,認為是個好辦法,就一致同意公開施行。
從此以后,群婚習俗在黃帝的部落里被廢除了,一夫一妻制就開始施行了,婚姻開始走上了文明之路。人們一直習慣于把結婚稱為“入洞房”,這個詞以及結婚的風俗也一代代流傳到了今天。(原標題:“入洞房”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