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新聞資訊 >> 印象關注 >> 瀏覽文章

禮與刑

2013/12/13 11:54:46 點擊數: 【字體:

禮與刑

    禮制,是禮樂文化形成的社會管理制度和道德實踐規范。古代禮制的倡導和實踐,不是對法治的排斥,而是對法治的維護。禮本身就是法,一部《周禮》就是一部原始狀態的法典。禮制具有法律功能,禮與法是相輔相成的。禮是法的指導思想,法是禮的實踐規范。禮治心,是自律之法。

    禮與法、禮與刑的關系,孔子都有闡釋。“古有禮,然后有刑。”孔子認為,先有禮的戒律,后有刑的懲處,禮是刑之源。但是,孔子進而指出,禮與刑在社會人心管理過程中,有著不同的價值取向。“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以道德為導向,借助刑法整治,百姓因畏懼而不犯法,并非有了羞恥之心;養成高尚的品格,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百姓自然不會觸犯法律了。

    儒家強調禮德之治,是為了使管理進入一個更高的理想境界,也就是孔子所說的:“圣人之治化也,必刑政相參焉。太上以德教民,而以禮齊之。其次,以政導民,而以刑禁之。化之弗變,導之弗從,傷義以敗俗,于是乎用刑矣。”理政治國有不同的層次,德治衰微,動用刑法,這是無奈的選擇。孔子向往“無訟”的社會,大家都不打官司了,禮讓和諧,進入了“以禮齊之”的圣人之治,這才是理想的社會。

    禮樂文化“尚德不任刑”,不是拒絕刑法,而是不讓任意動刑。刑不是衰世之物,應成為對禮制的維護力量。因為,現實無情,亂象叢生。所以,在實踐中,儒家認為刑治是對禮治的補充,孟子曰:“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光有善良的愿望,不能搞好管理;而只有管理制度,也不能形成自覺的行動。要約之以禮,驅之以法,固本培元,雙向互動。而掌權的實踐者,如宰相王安石,他的體會就更為真切。他說:“禮所以定其位,權所以固其政。”禮制權法,各自承擔不同的職責,不可或缺,貴在從宜。

    禮樂文化對刑法的根本要求,在于對人文情懷的關注。周代崇尚天命,天命是人間的主宰,是政權合法性的來源。政權受命于天,天眷有德,天又是德的化身,是立法的神圣依據。說到底,道德人心是立法的根本,“以德配天”,道德是人間政治秩序和法律秩序的決定因素。所以,要體現人文關懷,《周易·咸》云:“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感應體貼人心,才是圣人之治,人文關懷是禮的法治精神。

    禮樂文化對法治動刑,有一個“求中”的要求,“求中”就是公正適度,這原本是舜帝的倡導。周代效法舜帝,文王要求“毋淫”,亦即為政動刑不可過度,不可放縱。

    明代思想家丘浚在《大學衍義補·慎刑憲》中,對“求中”有一段論述,他說:“圣人之心,不偏不倚,而施之事為者,無過不及。非獨德禮樂政為然,而施于刑者亦然。”強調公平中庸的可貴,只有“慎刑”“明刑”,方能達到“祥刑”的境界。

    刑原本是法治最后的判罪懲罰,在古代長期的專政時代,刑卻成為逼供的手段。古代刑偵技術相對落后,口供是定罪的主要依據。為了獲得口供,對犯罪嫌疑人在精神上進行恐嚇,在肉體上進行折磨,逼其供述。動刑在先,妨礙真相的揭示,難能確保定罪的公正。所以,對刑訊制度要有規范。

    我國最早對刑訊的規定,見于《睡虎地秦墓竹簡》,《治獄》篇云:“治獄,能以書從跡其言,毋笞掠而得人情為上;笞掠為下;有恐為敗。”以口供定罪,要注意口供的來源,不威嚇,不拷打,正常審問,查得真相,這是上策。嚴刑拷打,在恐怖左右下取得口供,難免編造謊言,是下策。

    拷打囚犯之殘酷,在秦代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到了漢代,接受酷刑積怨的教訓,董仲舒以禮樂的德治精神,提出“德主刑輔,禮刑并用”,并對審案的過程提出“先情訊后刑訊”的具體要求,要以正常的審問當先,不容先動刑罰,這是重大舉措,使禮治的人文關懷得到了制度的保證。

    刑訊當先是對法治的敗壞,為健全的法制所不容。近代西方法治大潮東來,我國較早接觸西方文化的官員,如湖廣總督張之洞、兩江總督劉坤一,就提出除命案、死罪不肯認罪外,一律禁止刑訊。其實,命案、死罪也一樣,以證據定罪,這才是法治判刑的根本。所以,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后,于1912年頒布政令,禁止刑訊,并指出“刑訊一端,尤深惡痛絕!”

    其實,在我國古代,為了糾正或緩解刑訊的弊端,周以來,疑罪從輕、疑罪從無的倡導,就頗為風行。《尚書·大禹謨》云:“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寧可不要法典,也不能濫殺無辜。寧可錯放,不可錯判,這是對基本人權的維護。寬刑慎罰最大規模的實踐,在古代,就是大赦的實現。周公多次告誡成王,要愛心泛眾,常常想到寬恕赦免罪人。這是社會慈善意識的倡導,是儒家不倦的追求。

    相傳宋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科舉考試,題為《刑賞忠厚之至論》,有考生答卷云:“《傳》曰:賞疑從與,所以廣恩也;罰疑從去,所以慎刑也。當堯之時,皋陶為士。將殺人,皋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執法之堅,而樂堯用刑之寬。”可賞可不賞的要賞,可罰可不罰的不罰。皋陶是傳說中執掌刑法的官員,堯主張寬刑,皋陶主張嚴刑,且各自強調再三。

    這份試卷深得主考官歐陽修的賞識,于是約見考生,詢問“三”的出處。有趣的是,這位考生就是蘇軾,沒想到,他坦然回答道:“想當然耳!”沒有出處,理應如此。這則趣聞軼事,除了生動展示歐陽修的慧眼識才、蘇東坡性情中人的個性之外,更表明儒家學人對放寬恩賞、慎施刑罰的禮樂傳統的推崇。所以,時尚風流,宋代大赦之風頗盛。

    宋人筆記中,多處記載大赦的場面:鐘鼓齊鳴,歌舞歡騰,皇帝出幄,諸臣羅拜,百姓圍觀,罪囚解枷,萬眾三呼“萬歲”。赦免制的實現,也曾一再受到質疑,認為大赦是對受害者的再度傷害,是對罪犯的放任縱容。王安石也曾批評沒有章法的寬刑,是“為政不節”。特赦有利于社會整合,避免司法和執法過程中給社會帶來的傷害;有節有度,合情合法,赦免方能帶來積極的效果。

    重溫禮樂文化與刑法的關系,是為了喚起對人權的尊重。近來媒體有關慎對疑犯的報道,正是法制意識進步的反映。往事可鑒,遠離刑訊、疑罪慎刑,力求萬無一失,為法治的健全做出新的貢獻。葉鵬(原標題:禮與刑)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洛陽日報(2013-12-13)
0
下一條:閑談孔子的灑脫 上一條:女為誰容
相關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