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說的“三十而立”,已經成為一個大眾化的話語。現代人往往用它來指稱人到了三十歲應當成家立業。但在孔子的文化生命中,三十而立有著更深刻的內涵。
孔子曾說過“可與共學,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強調人需通過學習獲取不同境界的人生智慧。從此語可以看出,立的前提是學。學了之后內心要有所確立。其實際上是指人到了三十歲,內心有一定的道德堅持,并且一輩子不會隨著環境輕易改變。同樣的精神見于《易經》所主張的“君子以立不易方”,即君子一旦內心有所確立,就不會輕易改變方向。
這就有一個三十而立立什么的問題?
首先,三十而立強調的是人到三十應當是人格成熟的年齡。《禮記·內則》曰:“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博學無方,孫友視志。”即,人在三十歲已經有家室了,要承擔男人的責任。要博學多方,謙遜交友,選擇朋友也要慎重,要看朋友的志向而決定是否與他交往。如果一個三十歲的人還經常被人忽悠,沒有主見,人生就會充滿各種不確定性。
其次,三十而立要有責任與擔當。三十歲是成人的標志,要告別年輕時候的懵懂。我的一位老師的孩子,今年正好三十歲,已經成家。有一次聊天他說,成家后與不成家的朋友話題少了,而與成家的朋友們交往多了。這就是人成家之后帶來的生活視角的變化。但古人對于三十而立,卻不僅僅是成家帶來的變化,更強調的是責任與擔當。
最后,三十而立強調的是要有獨立行動能力。所以朱熹說“有以自立,則守之固而無所事志矣”。即,人到了三十歲,其志向已經落實到行動,所以,就不再強調志向,而強調獨立行動力的形成。
由此看來,三十而立,實際是強調三十歲時要對自己和家庭有責任,不輕易被環境改變。而現代社會,很多人到三十歲沒有成家,甚至還依附父母。從經濟獨立到人格獨立再到內心獨立,是古人對于三十歲的人的一種期許,了解古人對于人成熟的評價,可以為人的成長提供很好的借鑒。劉偉見(原標題:孔子的三十而立:人格成熟 有獨立行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