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節目“逆襲”,“漢字”緣何成2013年高頻詞?
2013/12/25 10:20:43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新華網河南頻道12月24日電(記者雙瑞)2013年,“漢字”成為一個高頻詞匯。在人們越來越依賴鍵盤的網絡時代,一筆一畫寫字的文化節目——《漢字英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等連連熱播,前所未有地觸動了中國人的神經。在《漢字英雄》制片人馬東看來,文化節目“逆襲”的原因在于,漢字在中國人心里占據獨特位置。
馬東說:“漢字作為記錄中華文明史的一種方式,從書寫在甲骨上到竹木簡、絲織品、紙張,直到今天寫在電子屏幕上,介質變化觸動了人們內心的懷舊情緒,《漢字英雄》可能喚醒了這種共振點。”
“看節目出了一身冷汗,這么熟悉又簡單的字我怎么寫不出來呢?”有著研究生學歷的白領程斐充滿沮喪。還有更多人面臨同樣的尷尬,零點指標數據一項針對北京、上海等12個城市的調查顯示,94.1%的受訪者都曾遇到提筆忘字的情形,其中26.8%的人經常提筆忘字。
在節目播出期間,有關“漢字”和“文化傳承”的討論常高居新浪微博話題榜前列,“一個‘癩蛤蟆’難倒七成人”“90%的人患有‘失寫癥’”等暗示漢字危機的媒體報道也屢屢引發熱議。
“在日趨數字化和視覺化的媒介環境中,漢字書寫成為一種逐漸退化的能力,這種危機感有著普遍的群眾基礎。”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學者常江對此認為,“觀看節目時,觀眾不斷重溫自己的文化記憶,從而產生群體身份的認同感。”
越來越多的觀看者表示要重新審視自己的漢語水平,體會有被遺忘趨勢的漢字和傳統文化之美。一個值得注意的細節是,《漢字英雄》的制作方河南衛視日前推出另一檔聚焦成語的文化節目,沿襲了此前的高人氣。而今年以前,歌舞選秀當道的電視熒屏,很少出現如此高關注度的文化節目。
而對白領程斐來說,對古老文化的戀舊情結,更像是在淪為“另類文盲”的重挫下突然迸發的。曾有人把電腦稱為“手寫體的詛咒”,現代信息手段帶來的高效、便捷毋庸置疑,但過度依賴帶來手寫能力弱化的現象也值得探究。大批成年人驚覺,自己提筆的場合只剩下刷卡簽名,曾經因字體不夠美觀而心理不適的日子一去不返,現在連正確書寫都成為難題。
更讓人難以淡定的是,有專家分析新媒體正改變中國城市兒童的母語能力。語言文字專家、《咬文嚼字》雜志社社長郝銘鑒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稱,隨著新媒體娛樂產品覆蓋越來越多的低齡兒童,最近10年出生的中國孩子的母語聽說讀寫訓練正在弱化。借助新媒體平臺的“淺閱讀”和急功近利的心態,使家長們不再像父輩那樣鼓勵孩子吃透漢字的音、形、義,更難領略漢語背后的文化。
“書寫的文明傳遞,民族的未雨綢繆。”幾檔文化節目的走紅和公眾對“文化傳承”的高度認同,體現了傳統文化的粘合力。專家指出,“漢語承載著國人的共同文化密碼和價值觀,不同職業、年齡的人從中找到了心靈相通的文化內核,這種情感關乎文化傳承,也關乎民族生存狀態。”
現在,白領程斐的習慣是每天寫幾行字讀幾頁書,那往往是她快節奏生活中最放松的時刻。她說,就算不提文化情懷,多寫對幾個字也是有意義的事。(原標題:文化節目“逆襲”,“漢字”緣何成2013年高頻詞?)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新華網河南頻道(2013-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