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具體的圖像轉換成簡單筆畫的文字,這是漢字能綿延不絕的原因。《說文解字》說:“黃帝史官倉頡,見鳥獸蹄迒(háng,腳印)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大意是說,倉頡明白,每一種鳥獸都有獨特的爪痕或獸跡,依據這些特征,便可以分別各種鳥獸,于是倉頡便以鳥獸所獨有的特征,形之于文字。
河南省新鄭縣洧(wěi)水南岸有一個地方,稱為“鳳凰銜書臺”,據傳是倉頡造字時,收到“貔貅”蹄印受到啟發的地方。到了宋朝,為了紀念倉頡造字的功勞,人們在此建廟,取名“鳳臺寺”,寺里有一座塔叫“鳳臺寺塔”。“鳳凰銜書”的傳說,可信度雖然低,但有助于體會當時倉頡如何突破造字歷程所遇到的瓶頸。
傳說倉頡為了專心造字,便在洧水南岸筑一座高臺并住了下來。有一天,倉頡正在苦思如何表達能看見、能說話的人,又用什么來表達人的面貌。他隨意拿起樹枝在沙地上打稿,先勾勒出人的面龐、五官、身體。可畫到一半,他停了下來,皺了皺眉頭,心想:“不行,筆畫太多了,若是畫得這么完整,那就太耗費時間了,而且很難表達精確的意思。”
正當他陷入沉思時,天上飛來一只鳳凰,嘴里叼著的東西正好掉在倉頡面前,倉頡拾起來,看到上面有一個蹄印,他看了又看,就是認不出那是什么野獸的蹄印。恰巧這時走來一個獵人,倉頡馬上向他請教,獵人看后說:“我想這應該是貔貅的蹄印,因為任何野獸的蹄印都有其特征,我只要看一眼就能分辨。”
獵人的話真是一語驚醒夢中人,天資聰穎的倉頡立時醒悟:“沒錯!萬物都有獨特之處,只要能夠抓住事物的特征,就能用最簡單的筆畫將它描繪出來,而不需描繪出事物的全貌。”
獵人走了之后,倉頡通過觀察發現在所有四肢動物當中,只有人能站立行走,因此,他以雙腳站立的 (兒)來代表“人”,念作rén。接下來,從這個構件又衍生出各種行為動作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