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戲《鍘美案》劇照資料圖片
不少小說、戲曲中,企圖殺妻滅子的陳世美,早成了“負心漢”的代名詞。其實,陳世美被冤枉了,其原型陳熟美為清順治年間進士,為官清廉,聲望還相當不錯。
河南商報記者程國昌段睿超
歷史真相 歷史上并沒有陳世美其人
《鍘美案》中,“負心漢”陳世美和他的糟糠之妻秦香蓮,家鄉都是“均州”。“均州”是古地名,修建丹江口大壩時被淹沒,位于現在的丹江口市。
而陳世美的罵名,并未隨“均州”一起淹沒。在《鍘美案》中,陳世美是個忘恩負義的人,為了榮華富貴拋妻棄子,甚至企圖殺害他們。
歷史上均州是否有陳世美其人?多位關注“陳世美案”的學者,查閱了清代的《均州志》、《續輯均州志》,并沒有找到關于陳世美的任何記載。均州歷代的舉人、秀才、貢生中也沒有陳世美這個人,更沒有秦香蓮這個夫人。
唐、宋、元、明、清五個朝代,歷史上也從來沒有出過一個叫“陳世美”的狀元。也就是說,陳世美只是戲劇中的一個角色,歷史上并沒有陳世美其人。
人物原型 陳世美原型名叫陳熟美
不過,陳世美的故事并非完全杜撰,丹江口市政協編纂的《陳世美其人其事》介紹,陳世美與當地一清代官員陳熟美有一定關系。
丹江口市的老人童德倫,曾花費十多年時間考證后得出結論,戲曲中的陳世美,原型就是陳年谷,又名陳熟美。
《均州志》和《續輯均州志》記載:清順治年間,均州有一個叫陳熟美的人,家住均州城北門街。
陳熟美自幼聰穎好學,啟蒙讀書時,與秦馨蓮青梅竹馬,私訂終身。陳在秦家的幫助下,于順治八年(1651年)考取舉人,四年后又中了進士,經吏部詮選任直隸(今天的河北省)饒陽縣知縣。
《續輯均州志》記載,陳熟美政績突出,屢受順治皇帝重用,后來官至貴州省思石道按察司副使,兼布政司參政;康熙十年(1671年),他又升任戶部郎中、侍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他偕妻子告老還鄉。
據陳瑞松介紹,陳熟美為官清廉,一直與秦馨蓮恩愛有加,后來的《鍘美案》,是有人對他惡意誹謗。
遭遇損友 因拒同窗求官被“誣蔑”
童德倫在其專著《陳年谷秘史》中介紹,陳熟美被冤枉,其實也與他的潔身自好、為官清廉有關。
陳熟美在京城任職期間,許多同鄉、同學、親友找他,想謀求一官半職。剛開始,陳熟美一個個地談,勸他們靠自己刻苦攻讀。后來吩囑總管熱情款待,但求官一律謝絕。據傳,陳熟美的同窗胡夢蝶、仇夢麟找他求官,都被他拒絕了。
胡、仇二人認為陳熟美忘恩負義,便回去了。途經河南南陽時,他們看到當地正在上演曲劇《琵琶記》,便花錢請戲班子按自己的意愿編造《新琵琶記》,又名《秦香蓮懷抱琵琶》。
此劇連續在河南南陽、鄧縣(現鄧州),湖北襄陽、均州上演,劇情引起人們共鳴。最后應大家要求,戲班子還請出了宋朝的包公,將陳世美鍘了。
胡夢蝶有意把陳熟美改成陳世美,指責他出仕為官,忘記結義時的誓言。后來,該劇在民國時期演變成了《鍘美案》。
此說法的佐證就是,有人曾在《續輯均州志》的歷代秀才名錄里,真的找到了“仇夢麟”的名字,他與陳熟美是同年的秀才。
當代影響 “均州”從來不演《鍘美案》
1985年,當時丹江口豫劇團曾演出過一場《陳世美喊冤》的戲劇。
據當地人介紹,丹江口市人一直都認為《鍘美案》是對陳熟美的冤枉,所以在當地從來不演《鍘美案》,并且一直有“北門街不唱陳世美,秦家樓不唱秦香蓮”的俗語。
丹江口市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寫過一篇《陳世美其人其事》,文中提到了陳熟美的第10世孫陳棠與陳吉棋。如今,陳棠老人已去世,陳吉棋也遷居武漢。
陳吉棋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說,聽祖父講過自己的曾祖父陳熟美,屋后有他的衣冠冢,以及陳世美影射陳熟美之事。
陳吉棋小時候曾聽父親講過,其祖父年輕時候,有個豫劇團到均縣演《鍘美案》。當時陳家四兄弟,還邀約了親朋好友,到劇場砸了戲箱,打了演員,把劇團攆出了均縣。
從此以后,這出戲在均縣就再沒有演過,傳統一直沿襲到今天。
有人說,丹江口當地是在為陳世美翻案。不過童德倫曾說過,“歷史上本無陳世美和秦香蓮這兩個人物,既然沒有真人真事,何談翻案?”
童德倫說,他只是想讓人們了解,一個被人稱為陳世美的陳熟美,其實是個好人。 (原標題:“負心漢”陳世美被冤枉 原型名叫陳熟美為官清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