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墓: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其習俗由來已久,到唐朝開始盛行。“柳垂阡陌雨沉沉,千里子孫趕上墳。處處青山煙火起,焚香祭拜悼先人。”反映了當今我國民間在清明節這一風俗的景象。
·蕩秋千:這是中國古代清明節習俗。蕩秋千不僅對健康有利,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可以鼓勵孩子們多玩。
·踏青:又叫春游。古時叫探春、尋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時光。中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植樹:清明前后,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中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
·放風箏: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里在風箏下或風箏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像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這個清明節,環保新方法祭祀親人
·鮮花:在親人、先烈墓前放上一束菊花,表達自己最淳樸的哀思。
·祭祀網站:打開中國文明網四川站的網站,通過“清明網上祭先烈”的入口打開鏈接,在里面輸入死去親人的姓名,然后送鮮花,寫留言。
·掃二維碼:將死去親人過去的影像制作成二維碼,放置于墓碑上。任何親人都可通過智能手機掃一掃,即能看見先人的容貌、聽見先人的聲音,緬懷先人的過往。(原標題:漢族傳統清明節約始于周代 距今有2500多年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