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詩人杜牧這首《清明》對旅途情景的描述、旅人情懷的抒發(fā)十分真實自然,景色新鮮生動,家喻戶曉。
自古以來,我國大部分地區(qū)的人死后都是土葬,樹碑建墳,后人常在墳旁植樹造林以圖保護,亦作紀念標志。經(jīng)過一年的風吹日曬、雨雪浸蝕,墳?zāi)闺y免水土流失、樹木凋殘。
于是次年清明前后家人帶著食物前往供奉看望時,整修墳?zāi)埂⑶謇硭闹芫统蔀橐粋重要內(nèi)容。這就是人們常說的上墳,也叫掃墓。
久而久之,“清明”祭掃的習俗便流傳下來。
過去人們比較熟知唐玄宗的一道“宣許令”,就誤認為這是“清明”掃墓的始源,甚至一些記載歲時民俗的著述,也沿襲了這一看法。
其實,唐玄宗的這一敕令,不過是對當時民間清明“寒食”上墳習俗的一種認可。
“宣許令”中明文述及:在發(fā)布敕令之前,“‘寒食’上墓”就已經(jīng)“浸以為俗”了。
傳說春秋時期晉文公回國即位后,許多跟隨他流亡國外的臣子紛紛報功請賞,只有曾經(jīng)“割肉救主”的老臣介子推不但沒有報功領(lǐng)賞,反而攜古稀老母隱居綿山(今山西介休東南)。晉文公得知消息大為震驚,聽從諫言燒山三天三夜逼迫介子推下山封官領(lǐng)賞,結(jié)果母子雙雙不幸被大火燒死。
悲痛萬分的晉文公遂下令全國每年這天禁止煙火燒飯,定“寒食節(jié)”以示悼念,并改綿山所在地為介休縣,意為介子推永遠休息之地。漢代把這天定為“禁煙節(jié)”,家家不能舉火。晚上由宮中點火燃燭,再將火種傳到貴戚大臣家。唐代詩人韓翃詩云:“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候家。”
查考現(xiàn)有文獻典籍,實際上我國民間“清明上墓”習俗一直可以追溯至西周。建國后河南安陽殷墟考古發(fā)掘進一步證明早在殷商時期即有了春天祭祀祖先的習俗。
后來,因為“寒食節(jié)”在“清明”前一天(一說前兩天),人們就把先人祭祀日改到了更為理想的“清明”。陸慶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