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這里充滿希望。10年前,它引領藝術潮流宛如年輕人般風華正茂。因它的存在,北京入選當年美國《財富》雜志評選的世界最具發展性的20個城市;而今,這里繁華不再。藝術氛圍被濃厚的商業氣息擠壓殆盡,藝術家與藝術機構紛紛逃離,街區淪為游客拍照留念的“景點”——這里是北京798藝術區,僅僅10年的歲月,是什么讓這個曾經的城市藝術區標桿倏然倒下?究竟是藝術產業的宿命還是商業必須付出的代價?
游客多了,藝術家卻走了
觀光巴士一輛輛接踵而至,遠道而來的各色中外旅游團在那些看不太懂的畫作前駐足,被帶到固定的店家購買紀念品,導游的擴音器響徹四周;一些畫廊里人頭攢動、熱鬧非凡,各色新聞或新品發布會正在召開,墻上的畫作通通化為不同凡響的背景板;所謂的創意工作室里擺放著琳瑯滿目卻又質低價廉的手工藝品,商鋪一家挨著一家,真正的畫廊反倒成了零星的點綴……熟悉這里的人不免在喧鬧中感到一份悲涼,今天的798已不復當年先鋒、個性、創意十足的藝術氣質,正一步步被商業的脂粉氣侵蝕和改造成艷俗的模樣。
“真正的藝術家都離開了這里。最初締造798的那些鮮活的個體,已經不見蹤影。現在798成了小資和時尚青年頻繁光顧的地盤,甚至婚紗攝影棚也開到了這里,擺地攤賣手工藝品的創意市集多起來,真正的創意設計產品卻越來越少。”先聲畫廊10年來一直堅守在798,畫廊藝術總監姜永平對798越來越多出現的“逆淘汰”現象表示無奈。
“798和國外大多數藝術區的命運和發展路徑基本一致,即以藝術始,以商業終,商業的繁華最終將藝術氣息淹沒。目前來看,還沒有更好地改變這一路徑的辦法。”中央財經大學文化經濟研究院院長魏鵬舉告訴記者。
從某種意義上,798讓人們看到了藝術的價值和它的溢出效應,附近的商業和地產等都因798的存在得到很大的價值提升。“藝術的聚集帶來了商業繁榮,但商業繁榮又往往會降低藝術性本身。”在魏鵬舉看來,藝術的困境某種程度上來自現代工業技術的進步。“過去一個工匠做一雙鞋要花兩天的時間,而現在一個工廠一天可以生產上萬雙鞋,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提高了生產力,使生產成本大大降低。但藝術的生產力并未隨著社會生產力的提高而提高,過去畫家畫一幅畫要兩個月,現在依然要花同樣的時間。也就是說,藝術本身的特性決定了它的生產效率和效益遠遠跟不上其他行業的水平。在開放的市場環境下,藝術行業發展初期往往形成較大商業溢出效應,顯著提高周邊市場的商業化水平,但當成本更低、效率更高、收益更多的替代產業出現時,真正的藝術本身就不再有競爭力了,這也是為什么798中純藝術被越來越多仿藝術取代的原因了。”他也認為,這種被市場化扼殺的結果是藝術很難逃脫的宿命,當然也正是藝術的價值所在。
798的藝術生命為何如此短暫
在失落之余,人們不免感嘆,798的藝術生命實在太短暫了。國外很多著名的藝術區都經歷了少則二三十年,長則半個世紀以上的發展,從漲潮到退潮,都經歷了一個發展成熟到漸成氣候的完整過程,其間涌現出許多獨特的藝術流派和藝術家,為當代藝術史發展貢獻良多。
原本應處于發展鼎盛期的798的生命力為何如此短暫?回首798不難看出,798由盛轉衰的過程也正是中國藝術市場取得巨大發展的10年。10年中,中國藝術品市場迎來前所未有的大牛市。“2008年中國藝術品市場經過短暫的調整之后一路高歌猛進,擠入世界前列,并在2011年達到高峰。2012年,市場突然急轉直下,開始持續下滑。”一位藝術界人士分析認為,不斷攀升的藝術品價格只是浮華的表象,卻讓市場更加偏好藝術品的投機和炒作,而不是如何進行真正的藝術創新。798藝術區短期內走向沉寂正是中國藝術品市場忽高忽低劇烈波動的側面縮影。
伴隨著中國藝術市場的繁榮,798藝術區房租也成倍上漲。“房租已經從最初的一平方米一塊錢漲到五塊錢一平方米,但畫廊經營狀況并未見好轉。一邊是沒人買畫,一邊是不停地交房租,畫廊生存的壓力越來越大。”姜永平表示。
據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發展研究院副院長謝倫燦觀察,798不斷上漲的房租,很大程度上造成798內大批量優秀藝術家的流失;另一方面,名聲的擴大造成來798旅游的人數日益遞增,在一定程度上沖擊了藝術家應該要受到保護的創作環境,798的藝術生態遭到破壞。
“雖說商業化傾向確實加劇了一些藝術家和藝術機構所面臨的困境,但是不能就此將商業與藝術對立起來。”謝倫燦認為,商業不是藝術的“敵人”,藝術和商業是可以結合的。真正經典的藝術作品不僅能在藝術角度上經久不衰,同時也能經受住市場的檢驗,798也需要解決藝術生態與商業生態之間的關系。
在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的副院長陳少峰看來,798面臨的主要問題是產業化水平較低、產業布局隨意性強,無法形成完善的產業鏈條。“只是簡單的產品交易,畫廊等機構只是從事作品的展示和展銷,沒有做增值服務。例如缺乏專門為藝術家進行包裝、推廣、提升的藝術家經紀服務,也沒有專門為藝術產業辦理產權交易、抵押貸款、藝術保險的藝術金融。”
798的未來在哪里
從國外情況看,每一個藝術區的成長發展都離不開當地政府的積極扶持與科學引導。比如,美國蘇荷區發展之初方向不明,紐約市就明確提出全部保留蘇荷區舊建筑景觀,以立法的方式確認蘇荷為文化藝術區。比如韓國的heyri藝術谷就明確定位為藝術區而不是旅游點,以利于藝術家的創作。
城市藝術區究竟該如何規劃建設?政府在藝術區發展上該承擔什么樣的角色都成為藝術區建設要面對的課題。
謝倫燦認為,政府在對798的扶持和管理上存在缺位的地方。“據我了解,798是有管委會的,但它的管理屬于物業管理,政府沒能在藝術與物業管理的利益權衡中起到較好的調和作用。”謝倫燦指出,政府對藝術區的支持應表現在為藝術家創造更好的環境、保護藝術生態上。
專家一致認為,在藝術區建設上,首先要有非常準確的定位,只有做好了定位才可能做好可持續發展。其次,在資金上、管理上要給予藝術區特殊的扶持政策,同時扶持政策要具備針對性和科學性,將優惠真正落實到藝術家創作本身,而不是那些平臺建設上。此外,也要通過相應的財稅扶持政策改善目前國內畫廊業的生存困境。
對于798的未來,謝倫燦認為最好是讓具備先進資源與管理經驗的專業運營公司參與進來,承擔起藝術家作品的生產、推廣、營銷等一條龍服務,加之政府部門的相關扶持,從而探索出適合798持續發展的運作模式和存在生態。不過,也有部分專家認為,政府對798的扶持政策到位即可,原則上還要依靠市場的力量進行選擇。“798倒下了,藝術家還在,如果他們選擇到一處更適合他們創作的區域,也未嘗不是一個更好的結果。”(本報記者 溫源 李慧)(原標題:798之困:商業是藝術的“敵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