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新聞資訊 >> 印象關注 >> 瀏覽文章

古代的風箏

2014/4/24 16:17:02 點擊數: 【字體:

    史書記載,風箏源于我國的春秋戰國時期。當時,魯國的著名工匠魯班看到了鷂鷹在空中盤旋飛翔,于是深受啟迪,他就“削竹為鵲,上天三日不下。”這就是風箏的雛形。春秋戰國時期的墨翟也曾斫木制鷂,能在空中飛翔。漢朝初年,韓信用竹篾扎出架子,糊上紙,做成了更接近于后來風箏的飛行物,用線牽引著,使其乘風飛空,這種飛行物有了“紙鳶”的名字。到了五代時期,李鄴在紙鳶的頭上裝了竹笛、安置了絲鞭,風吹著竹笛,鳴聲響起,宛如古箏,于是就有了“風箏”之名,唐朝詩人高駢在《風箏》詩中寫道:“夜靜弦聲響碧空,宮商信任往來風。依稀似曲才堪聽,又被風吹別調中。”寫的就是風箏在天上發出古箏一般的聲音的情景。

    唐朝的時候,中國的風箏相繼傳入朝鮮、日本、東南亞、阿拉伯以及歐美各國。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在他的《中國科學技術史》一書中,就把風箏稱為中國向歐洲傳播的重大科學發明之一。

    古代的時候,風箏曾經是戰爭中的武器。唐朝以前,風箏多數是用在軍事上的。明朝的時候,有一種火器,名叫“神火飛鴉”,它其實是一種鴉形風箏,內裝炸藥,用四支大的起火裝置作為動力,當這種風箏飛到敵方的上空時,盤香就會點燃了導火線,引起火藥爆炸,具有一定的攻擊力。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協約國曾在軍艦上把風箏放到海面上空,以標示隱藏在海底的德國潛水艇地確切位置,為空中轟炸機指出襲擊的目標。

    風箏還是古代戰爭中的通訊工具。《獨異志》中記載,梁武帝大清三年(549年),“侯景圍臺城,簡女作紙鳶,飛空告急于外”,終于搬取了救兵得以解圍。唐朝末年,叛將田悅兵到臨安城下,宋將張全率軍頑強抵抗,但是曠日持久,張全怕孤城難守。為了搬取救兵,張全把求援的書信捆在風箏上送出城外,終于引來了救兵,臨安城得以解圍。

    放風箏可謂是一項有益于身心健康的體育活動。清朝文學家曹雪芹在《紅樓夢》的七十回中說:“春日,把風箏放得很高,然后剪斷引線,使其自行隨風飄搖,晦氣和痛苦也隨之而去。”“放晦氣”當然是迷信說法,但是,放風箏卻是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宋朝的李石在《續博物志》中記載:“春日放鳶(風箏),引線而上,令小兒張口而視,可以泄內熱。”清朝的富察氏在《燕京歲時記》中記載:“兒童放之(風箏)空中,最能清目。”放風箏時,需要牽線跑步和昂首遠視,這的確能增強體質,提高免疫力,有益于視力。(原標題:古代的風箏)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鄭州日報(2014-04-24)
0
相關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