燒烤真正走進尋常百姓家,成為平民小吃,是從北宋東京開始的。這一方面源于經濟的繁榮,一方面源于北宋政府對夜市的解禁。記者 馬紅麗
燒烤曾是政治地位的象征
北宋之前,燒烤主要在中產以上階層流行,是政治地位的象征。
長沙馬王堆的隨葬食品
湖南長沙馬王堆是西漢初期長沙國丞相、轪侯利蒼的家族墓地。
在1972年發掘的一號古墓出土隨葬食品名單上,燒烤(炙類)占了很大分量,燒烤的肉類主要有牛、牛肋、犬肋、犬肝、豕、鹿、雞等,可以說家畜、家禽與野味并重,無所不烤。這些炙品可以作為隨葬食品“下葬”,足以說明燒烤在當時貴族階層飲食中占據的地位。
西漢曾官至廬江太守的恒寬(河南上蔡人)在著名的《鹽鐵論·散不足》中,開列了一張當時民間的流行食單:有“枸豚”(枸杞子乳豬)、“韭卵”(韭菜雞蛋)、“狗褶”(狗肉切片)、“煎魚”、“切肝”、“羊淹”(腌羊肉)、“豆餳”(甜豆漿)、“雁羹”、“白鮑”(腌魚)、“甘瓠”(葫蘆湯或者瓠瓜湯)等,唯獨沒有燒烤類(炙品),間接證明了燒烤在當時代表的政治地位。
“渾羊歿忽”的劃時代意義
即便是在氣勢恢宏的盛唐時代,燒烤依然帶有“階級”標簽。
當時的大唐宮廷中,曾流行一道燒烤大菜:“渾羊歿忽”。主料是破膛之鵝,去掉五臟洗干凈;把肉與糯米用五味調好,裝在鵝膛內;再把鵝裝進同樣開膛并清洗干凈的整羊的膛內,然后縫好羊腹,放火上燒烤。烤熟后只吃鵝。這道菜里,羊只起到炊具的作用,但羊的鮮味已經深深浸入鵝中。鵝中有羊的味道,羊中有鵝的味道,所以為渾。
原本是很簡單的兩道食材,由于配伍的巧妙、烹飪的意境、味道的調和以及技法的醇厚,更彰顯了“渾羊歿忽”這道燒烤大菜低調奢華有內涵的品質。
同時,“渾羊歿忽”在燒烤史上還有著劃時代意義:燒烤出來的食物雖然也有蘸料,但不再像夏商周兩漢那樣以蘸料為主,而是在燒烤前就把調料(五味)放入食材中,使味道更加充分地進入食物中。唐朝的這種燒烤技法已經越來越接近現代燒烤的模式了。
平民燒烤始自北宋
燒烤真正走進尋常百姓家,成為平民小吃,是從北宋東京開始的。一方面源于經濟的繁榮,一方面源于北宋政府對“夜市”的解禁。
原因一:經濟的繁榮
美國歷史學家墨菲認為:“在很多方面,宋朝是中國歷史上最令人激動的年代,完全稱得上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生產力最高和最發達的國家。”
作為一千多年前的大宋皇城,東京當時就已經有施藥局、慈幼局、養濟院、漏澤園等福利設施,這些都是一個國家、一個城市高度文明、高度現代化的特征。東京城內有一條東西穿城而過的汴河,東流至泗州(今江蘇盱眙),匯入淮河,是東京賴以建都的生命線,也是東南物資漕運東京的大動脈。由于汴河沿線往來舟船、客商絡繹不絕,臨河自然形成為數眾多的交易場所,稱為“河市”,最繁華的河市就屬東京河段。所以,來自江淮的糧米、沿海的水產、西夏的牛羊、福建的果品等在東京城一應俱全。
東京當時的人口有150余萬。
為什么強調人口?因為在城市人口大量擴張的同時,為了適應大量消費人群和各地不同口味人群的需要,東京的飯店也迅速發展起來。
學者伊永文指出:“在宋代以前的城市里,高樓并非沒有,但都是皇宮內府,供市民飲酒作樂,專事盈利的又高又大的樓房,是不可想象的。只是到了宋代,酒樓作為一個城市繁榮的象征,才如雨后春筍般發展起來了。”
當時,東京店鋪之多,“不能遍數”;規模之大,能容千人。“在東京正店七十二戶”,皆自釀造名酒,著名的礬樓、楊樓、八仙樓客常至千人,經營品種僅據《東京夢華錄》一書記載就有280余種,烹飪技法可識別的有50余種。
物資的豐富、飲食形式的多樣化都使燒烤具備了大眾化的物質條件。
原因二:“夜市”的解禁
北宋時期,除了“宮廷”、“官府”、“寺庵”等飲食形式漸已成熟外,市井飲食才是真正的飲食主流,而市井飲食的繁榮主要得益于“夜市”的解禁。
北宋之前,中國是沒有正規意義上的“夜市”的。歷朝政府出于管理上的需要,都實行“夜禁”,即坊和市分開,實施封閉式管理。所以,日暮鼓動,坊市禁閉,路人絕跡,唯有邏卒。那時候的夜市不能說沒有,但基本屬于上不得臺面的“潛伏組織”,且沒有形成規模。
公元965年,宋太祖趙匡胤下令廢除“夜禁”,正式宣布夜市的合法性,“夜市”便成了首都東京(開封)最大的城市標簽之一。來自各地、各種風味的飲食形式(包括燒烤)在此匯集,不僅豐富了飲食業的繁榮,更直接影響了中國人的市井飲食,是市井飲食文化的典型代表。而曾經長時間占據貴族飲食主流的燒烤在這個時期走下神壇,成為平民小吃的代表之一。《東京夢華錄》中記載的當時夜市較為流行的一個平民小吃“燒臆子”就是燒烤的一種。
“御燒肉”與燒烤
除了以上兩大原因外,燒烤成為平民小吃可能還跟大宋的建國領袖宋太祖有點兒關系。
據《宋史·趙普傳》記載,宋太祖趙匡胤黃袍加身后,躊躇滿志,決心殲滅諸國統一天下,但大計一時難決,夜不能寐,便冒著大雪同其弟趙光義一起到宰相趙普家商議。
趙普事先不知道圣駕光臨,沒有準備酒菜,又因事情重大且要保密,不敢驚動下人,便令其妻取切成小塊的生肉和酒來。于是,三人各取小鐵叉叉起肉塊在炭火上炙烤至熟(相當于今天的烤羊肉串之類),蘸醬佐酒通宵而謀,擬定好征伐北漢的計劃。
趙匡胤征伐北漢成功后,認為此菜有吉祥之兆,故每次出征前皆食此菜,以兆吉祥。統一天下后,宋太祖也常同家臣以此菜為樂。民間爭相效仿,一時風靡東京,名曰“御燒肉”。到了元代,此菜成為宴席的必備菜,被稱為“宴上燒肉事件”,凡豬羊雞鵪鶉之肉皆可。
雖是段野史,但想想習大大前段時間吃慶豐包子后,在民間帶動的“慶豐包子熱”;吃大刀面、喝胡辣湯后,引領的豫范兒“食尚”,也就釋然了:今天的領袖尚能引起食尚風,一千多年前的領袖帶頭吃個燒烤,焉能不會起到群而效仿的效果呢?(原標題:平民燒烤始自北宋東京 或為效仿趙匡胤“御燒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