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和陳叔寶的不同結局
李煜是南唐后主,陳叔寶是南朝陳后主,兩個人都是國亡后被俘,但這兩個亡國之君后來的人生結局卻不一樣,李煜三年后即被宋太宗趙光義用牽機藥酒毒死,而陳叔寶卻直到十六年后才因病而死,為什么會出現這樣兩種不同的結果呢?
李煜的生命中,有一種真性情,面對從九五之尊到亡國賤虜的角色轉換,他從不刻意掩飾自己內心的痛苦,所以三年的時光,都是在“日夕以淚洗面”中度過的。趙光義派南唐老臣去試探他,他明知左右近身皆是趙光義的耳目,卻不肯把自己的真實心理掩飾起來,而是拉著老臣的手,放聲痛哭。這樣的舉動,怎能讓當政者放心呢?李煜是個優秀的詞人,他的詞作,充滿了對故國山河的無限懷念,在當政者趙光義看來,當然就是“賊心不死”的表現了。978年8月13日(農歷七月初七),這一天是李煜42歲的生日,李煜感慨萬千,寫下了那首著名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首傾訴亡國之痛的詞,終于使趙光義痛下決心,決定殺李煜以絕后患,便派人給李煜送了一杯毒酒……
相比之下,陳叔寶不似李煜那樣多愁善感,他毫不在乎自己的亡國賤虜身份,每日照樣吃喝玩樂,天天喝得爛醉如泥。楊堅對陳叔寶很優待,準許他以三品官員的身份上朝,但陳叔寶竟然向楊堅表白,希望能再得到一個大些的官號。楊堅經常請陳叔寶參加宴會,而且,怕引起他傷心,特意吩咐在宴會中不奏江南的曲子。哪承想,陳叔寶卻絲毫不在乎,在宴會上開懷暢飲,談笑風生,仿佛仍是陳國國主一樣。楊堅因此嘆息道:“陳叔寶此人,全無心肝!”然而正是這種沒心沒肺的樣子,才會讓當政者放心,如果陳叔寶也像李煜那樣整日憂心忡忡,他還能保住小命嗎?陳叔寶也擅長寫詩、填詞,他創作的那首《玉樹后庭花》,意境極其高雅,成為流行一時的杰作。李煜的詞中充滿了傷懷之痛、故國之思;而陳叔寶的詩的內容卻是頌圣,是獻給皇上的:“日月天光德,山河壯帝居。太平無以報,愿報東封書!”
李煜和陳叔寶,同為亡國之君,“性格決定命運”,李煜的“真性情”和陳叔寶的“全無心肝”,不正是他們各自人生結局的原因所在嗎?唐寶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