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新聞資訊 >> 印象關注 >> 瀏覽文章

漢語成語中的"犬馬"意識:犬馬之決指臣僚果敢

2014/6/10 11:31:20 點擊數: 【字體:

  每個人都有做人的資格和尊嚴。但漢語中卻有不少把自己賤稱為某些尊者之“犬馬”的成語,如:

  犬馬戀主:比喻臣子眷戀君主。如三國曹植《上責躬應詔詩表》云:“踴躍之懷,瞻望反側,不勝犬馬戀主之情。”亦作“犬馬之戀”,唐代劉禹錫《蘇州謝上表》云:“江海遠地,孤危小臣。雖雨露之恩,幽遐必被;而犬馬之戀,親近為榮。”

  犬馬之報:比喻真誠地報答某尊者。如明代高明《琵琶記·旌表》曰:“且自收下,卑人自效犬馬之報。”

  犬馬之誠:比喻自己對尊上的誠意。如宋代文彥博《請繼上奏封細陳事理》:“犬馬之誠,堅于報主。”

  犬馬之疾:謙稱自己的疾病。漢代張衡《東京賦》:“東京之懿未罄,值余有犬馬之疾,不能究其精詳。”

  犬馬之勞:比喻甘愿像犬馬一樣聽憑主子或他人驅使。《水滸傳》第五八回載:“廳上廳下一齊都道:‘愿效犬馬之勞,跟隨同去。’”亦作“犬馬之力”,如《水滸傳》第六七回載:“不才愿施犬馬之力,同共替天行道。”

  犬馬之決:指臣僚的果敢決斷。如《漢書·息夫躬傳》載:“其有犬馬之決者,仰藥而伏刃。”

  犬馬之年:對尊上自稱自己的年齡。如三國曹植《黃初六年令》云:“將以全陛下之德,究孤犬馬之年,此難能也。”

  犬馬之心:指臣下對君主的忠心。《史記·三王世家》曰:“臣竊不勝犬馬心,昧死愿陛下詔有司,因盛夏吉時定皇子位。”宋代劉攽《知襄州謝上表》:“犬馬之心以勞力,故能有養桑榆之景。”

  犬馬之養:指供養父母。宋代王安石《上相府書》:“故輒上書闕下,愿殯先人之丘冢,自托于管庫,以終犬馬之養焉。”

  從目前史料來看,上述成語大都出于漢代以后,這決不是偶然的。因為先秦時期儒家所主張的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等關系,是一種雖不平等、但尚能相互尊重的五倫關系。如同《禮記·禮運》所言:“父慈子孝、兄良弟弟(悌)、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十者謂之人義。”人倫中的雙方都是要按照一定的規矩相互尊重。因此他們明確反對把臣下視為君主的“犬馬”。如《孟子·離婁下》曰:“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

  但自從西漢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后,俗儒們為迎合君主專制政治的需要,吸納了“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順則天下治,三者逆則天下亂”(《韓非子·忠孝》)的法家理論,把先秦儒家所主張的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等相對相互尊重的五倫關系,逐步改造成以君為臣綱(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為子綱(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夫為妻綱(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嫁個扁擔抱著走)為核心的絕對服從的倫理關系,卑賤者開始在尊貴者面前賤稱自己為“犬馬”,并最終成了習慣用語。

  因此,成語中卑者為尊者之“犬馬”的意識,源于先秦法家,成于漢代儒家,是先秦至漢代“五倫”由相對相互尊重關系演變為絕對服從關系的產物。無怪乎朱熹感嘆:上古迄宋的“千五百年間”,“堯、舜、三王、周公、孔子所傳之道,未嘗一日得行于天地之間也。”(《朱文公文集》36卷《答陳同甫》)譚嗣同極而言之:“兩千年之政,秦政也”;“兩千年來之學,荀學也(譚認為儒法合流始于荀子——筆者按)。”郝鐵川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新民晚報(2014-06-10)
0
相關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