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有。我們今天常用荷包鼓了來形容某人發財了。荷包就是古代人的錢包,不過古代的荷包不僅裝錢,還裝其他出門必需品。
洛陽漢服愛好者胡蝶的想法,大概和許多人一樣:舊時貴公子出門,后面跟著小廝,替主子捧著吃、喝、用的東西;公子啥都不用拿,搖著折扇裝風雅,腰上掛個精巧荷包就行了。
據《中國歷代服飾藝術》記載,清代女子將荷包掛在衣襟或旗袍扣上,男子則將其掛在腰間。過元旦時,清帝身上要掛十個荷包,里面放有“年年如意、雙喜、金銀八寶”等。皇帝覺得哪個臣子順眼,就賞給他一個,以示恩寵。
荷包的前身是荷囊,其起源可追溯至兩千年前。
囊就是袋子,荷是負荷、負擔的意思。
早期的荷囊乃貴族用品,既可手提,又可肩背,故名持囊、挈囊。有的囊上繡有獸頭紋,所以叫獸頭囊。當官的上朝時會帶個紫荷——紫色的皮囊,“背于左肩,系于腰際”,里面裝笏板。
獸頭囊、紫荷大概比較大,曹操嫌帶著不方便,便“自佩小囊,以盛毛巾細物”。這在《曹瞞傳》里有記載。
到了隋唐時期(一說南北朝),佩囊成為一種規矩。官吏們把囊佩在腰上,盛放印綬。官越大囊越金貴,二品以上的大官,可以佩金縷囊。
唐代人細致,放官印的囊跟裝雜物的囊是分開的。裝雜物的叫魚袋、龜袋、蹀躞七事——七事是佩刀、礪石、針筒等7種雜物。
當時的女人,愛效仿胡人打扮,腰上掛個荷囊。想知道胡人咋打扮,請看唐代畫家閻立本的《步輦圖》,畫里有個吐蕃使者,腰上就掛著荷囊。
時髦的唐代人還發明了承露囊,相傳此囊裝的是露水,以露水洗眼,可保目明。這種囊格外小巧,幾乎裝不了什么東西,只能當裝飾品。
待到宋元時期,荷囊在民間已經相當普及,且有了荷包這個叫法。隨著刺繡藝術的發展,荷包日漸精致,可繡葫蘆、石榴、鳳戲牡丹、麒麟送子等各色花紋。其分類也日趨成熟,錢荷包、香荷包(又名香囊)、針線荷包、鑰匙荷包……應有盡有。
荷包可作贈禮佳品,傳情達意。在古典小說里,常有富家小姐親手繡香囊贈給窮秀才當定情信物的情節。
現在哪還有人送香囊?直接送香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