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基(字伯溫),是浙江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軍事家。
對劉基,民間的傳說非常多,俗語有“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劉基在世的時候,已經有被神化的跡象。關于劉基的各種傳說,在全國各地有近400種。
那么劉基到底是個什么樣的人?浙江人文大講堂326講,南京大學文學院的周群教授,帶大家走進民間傳說中的大明國師、思想家、文學家劉基。
劉基在世時
就有被神化的跡象
劉基生于元武宗至大四年(1311年),卒于明太祖洪武八年(1375年),浙江人。在中國歷史上,像劉基這樣既有政績、文章寫得好,又被民間百姓廣為傳誦的沒有幾個。
劉基的遠祖是功勛卓越的武臣,近祖修文,都是有膽識有謀略的賢才,這對劉基的少年、青年成長尤其關鍵,影響很大。劉基23歲就中了進士,這是一般人很難做到的。
劉基跟同是浙江的王陽明、徐文長有所不同。他既有雅文學、雅文化的一面,在民間文化中也有巨大影響。俗語有“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就是把劉基和諸葛亮相提并論。
諸葛亮被神話、被傳說,與《三國演義》的流傳有很大的關系。劉基在世的時候,已經有被神化的跡象,后來繼續流傳。關于劉基的各種傳說,在全國各地有近400種。
劉基在名聲還沒有很大時,就已有人冒他之名。元末,在杭州有個叫福嚴寺的寺廟,剛剛落成。新寺廟需要有個名人來寫記。當時劉基在浙江做官,官雖不大,但因文章寫得好而出名。實庵和尚就請劉基給福嚴寺寫碑記。可當時劉基身體不好,不能到寺廟里實地考察,他為人嚴謹,不愿憑空寫,因此這個記就沒寫成。
可是一段時間之后,一篇署名劉基的文章送到了實庵和尚手上,當時實庵和尚準備請人抄寫勒石,而抄寫的人了解劉基,知道是偽作,于是實庵和尚又重新請劉基寫了《杭州實庵和尚福嚴寺記》。
劉基被神化是一個獨特的文化現象。不光在中國,在韓國等都有相當的影響。
韓國延世大學的全寅初教授,是韓國的中文研究會會長,也是韓國的漢語研究權威。他做調研發現,在韓國的江源道有“大基里”、“小基里”,其中的“基”,就是由劉基的名字而來。
大基里地區有一座叫“講善堂”的祠堂,就是專門供奉劉基的。在韓國的王室圖書館里,保存著好幾類跟劉基有關的歷史圖書,可見劉基的影響是超越國界的。
政治家劉基
助力朱元璋建立明王朝
劉基被神化,首先跟帝王有關。朱元璋出身草莽,要想成為天子,就必須證明“奉天承運”的合法性。推翻舊王朝,自己做皇帝,合法性哪里來,需要有人來證明,劉基是最合適的人選。
流傳甚廣的“西湖望云”傳說,就與此有關。劉基閱讀過陰陽術數方面的著作。他的祖父就很懂這些東西,家里有很多這方面的書籍,劉基小時候或多或少會受到一些影響。
當時劉基還在元朝做官,有一次跟魯道源等人一起游西湖,看到西面有一片云,大家都說好,還作起詩來。劉基就說:“這云不是一般的云,是天子氣,是新的天子要出來了。”當時其他人都非常驚訝,也都很害怕,大家都唯恐避之不及。
其后,《龍興慈記》等對這一素材進一步加工,說劉基偽裝成算卦先生尋找新天子。在紹興的王冕家,劉基放炮嚇了王冕一大跳,他覺得紹興人膽小,不行;到海昌賈銘家,把臟東西唾在新建的廳堂上,賈銘不依不饒讓他擦掉,劉基認為海昌人氣量小,也不行;最后在臨淮的大街上看到賣豬肉的人,不斤斤計較,這讓劉基覺得,此地是出天子的地方。而朱元璋,正是來自這個安徽鳳陽的小鎮。民間傳說就這樣一步一步神化劉基。
劉基能夠準確把握大勢,這對明王朝的建立起到了重要作用。
初見朱元璋時,劉基就陳時務十八策,對朱元璋的用兵先后,攻守方略提出了卓越的見解。當時占據湖北的是陳友諒,占據平江(蘇州)的是張士誠,朱元璋在應天(南京)夾在中間,不知兵鋒何向。大部分人主張打張士誠,因為打下蘇州,糧草、軍餉充分,能為一統天下打下堅實基礎。
但劉基力排眾議,主張先打陳友諒。張士誠是“自守虜”,不會冒險進攻;陳友諒打漁出身,冒險性很強。并且他地處上游,如果先打了張士誠,陳友諒肯定會傾力合圍;如果先打陳友諒,張士誠則可能按兵不動。如果先打陳友諒就不會有兩面夾攻的態勢。后來的實踐證明,劉基的判斷完全正確。
文學創作與思想
對明代文學產生重大影響
劉基的詩歌和文章都寫得非常好,后世普遍認為劉基的詩歌是跟高啟并為明代之首。寓言體散文集《郁離子》更是在中國文學史上獨樹一幟。劉基的文學創作與思想對明代文學產生了重大影響。
劉基功業、文章卓著于世,與他是思想家有密切的關系,這里僅舉兩例說明。
他在《郁離子》一書中,有一篇叫《天地之盜》。意思是說,人獲得天地資源是以盜的身份,而不是天地的主人。因此,劉基認為,人不能對天地無限索取,而應該知道自己的身份,不能“各以其所欲而取之”,這樣就會“物盡而藏竭”。
他認為,圣人是“善盜”者,因為圣人能夠“逐其時而利其生”。能夠掌握好適度,按照自然的規律,高處建房屋,低處筑池,見水行舟,見風用帆,而不遏天地的生機,逆天地之氣。也就是說,圣人能夠合理地利用自然,而不是用之過度,破壞自然。
劉基認為人們不要以掠奪和破壞自然環境的方式,獲取一時的物質滿足,否則自然界有限的資源總有一天會枯竭,會導致不堪想象的后果。這樣的觀點對于當下世界,是多么令人嘆服啊!
再如,劉基還認為,圣人寫了儒家的經典,是用來明道的,“非所以夸耀于后世也”,不是用來顯示文章寫得漂亮的。后人讀圣人經典,是要用實踐來檢驗它的價值。如圣人的文章讀起來很通順,但驗之于事,則背道而馳,那么,即使是圣人的文章,那于世又有什么用處呢?這一思想在古代堪稱是驚世駭俗之論。
明代的一位思想家李贄因為對《六經》、《論語》、《孟子》等儒家經典產生懷疑,人身受到了迫害。劉基的思想雖然也有異曲同工之妙,但他是通過邏輯推理的方法,驗之于事的方法來說明的,在理論上無懈可擊。因此,劉基沒有像李贄那樣受到儒家衛道士的迫害,但理論的力度與李贄則不相上下。
經典是經過時間淘篩留下來的,但如果固步自封,一味固守經典,社會就不會進步,就不能適應新的形勢。劉基以實踐來證明他的做法是對的,這就是他的高明之處。作為一個思想家,他的理念和踐行是一脈相承的。
總的來說,劉基被神化,跟廟堂有關,也跟百姓的理想有關,更與劉基個人杰出的才能、性情有關。正是在多種因素的合力作用下,才有民間傳說中被神化了的劉伯溫。
考證
《燒餅歌》非劉基所作
關于劉基傳說很多很多,最有名的就是他寫了《燒餅歌》。其實《燒餅歌》跟劉基一點關系都沒有,說是劉基所作,那是因為劉基卓越,后人附會而說是劉基所寫,這樣才能使讀者相信。
《燒餅歌》說的是朱元璋正在吃燒餅,外面太監來報說劉基求見。朱元璋打算考一考劉基,就把咬了一口的燒餅藏了起來,看看劉基究竟有沒有未卜先知的能力。朱元璋讓劉基猜猜他藏的是什么,劉基就說“半似日兮似月,曾被金龍咬一缺”。被朱元璋咬了一口的燒餅當然是半日半月,這讓朱元璋一下子覺得劉基確實不得了。其后以幾十首讖緯詩,以預言未來。現在看來,最早出現的是明代人張中曾作“缺餅歌,以測國運。”流傳的《燒餅歌》有些預測到民國的事,所以最后殿筆的可能是民國時期的人。
朱元璋害死劉基可能性小
關于劉基的去世,有很多種說法,但是沒有定論,也無法考證。一種是朱元璋殺了他,一種是胡惟庸陷害他致死,還有一種是劉基善終。哪種可能性比較大呢?
朱元璋讓劉基死的可能性相對來說要小一些。根據后來朱元璋跟劉基兒子的談話,是用方言土語來講的。從朱元璋的語氣可以看出,朱元璋對劉基的死的惋惜,是發自內心的,沒有任何修飾。劉基當時以老病之身,回到京師,朱元璋應該不會對其太過提防而欲害死他了。
胡惟庸確實心胸狹窄,劉基與朱元璋商量丞相人選時,說了胡惟庸的弱點,胡也知道了。胡惟庸耿耿于懷,給劉基下藥也是有可能的。
至于劉基是否善終,可能性也不是沒有,他本身病就嚴重,后來也心情不好,郁郁寡歡,老病而終不是沒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