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新聞資訊 >> 印象關注 >> 瀏覽文章

太行山南逍遙游

2014/7/9 15:13:18 點擊數: 【字體:

太行山南逍遙游

  絕壁下的百家巖寺。這里曾是嵇康“寢跡”的“北山阿”。

 

  

太行山南逍遙游

  因嵇康曾在此居住,百家巖下的這座小山被稱為“嵇山”。此碑為明代所刻。
 

   “一種風流吾最愛,魏晉人物晚唐詩。”

  在中國文化史上,魏晉的名士風流,是一道獨特的風景線。而在眾多名士中,嵇康是“第一等的可愛人物”,千百年來,他擁有不計其數的“粉絲”。

  嵇康具有成為偶像的一切條件。

  他是著名的帥哥,身高約1.88米,俊朗安詳,瀟灑挺拔,如玉樹臨風;

  他是超一流古琴演奏家、琴曲創作大家、音樂理論家,臨終一曲《廣陵散》,早已成為偉大的傳奇;

  他是書畫大家,唐人贊其草書“如抱琴半醉,詠物緩行;又若獨鶴歸林,群鳥乍散”,評之為草書第二,在這個榜單上,王羲之僅屈居第八;

  嵇康還是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他的《養生論》、《與山巨源絕交書》等驚艷當世,傳留后代,影響深遠。

  在短短39年的生命旅程中,嵇康能取得如此成就,真心超級贊。

  然而,嵇康令人傾倒的原因不止這些,千百年來,人們喜愛他,更多是因為他自由不羈,率真磊落,至情至性,超然功名利祿之上,只按自己心愿生活,不為金錢、權利、物欲等役使。那份超然和陽剛,在中國知識分子心靈史上獨樹一幟,令后來無數文人向往不已,也羞愧不已。

  嵇康生活在一個很糟糕的時代,政治黑暗血腥,社會動蕩混亂。但幸運的是,他有一處“精神樂園”——河內山陽(今修武),嵇康一生過半歲月在此度過。他與阮籍、山濤、向秀、呂安等人著名的“竹林之游”,也發生在修武。在太行山南的這片土地上,嵇康們或徜徉山水、琴詩自娛,或潛心思考、相互辯難,營造出獨特的文化氛圍,使修武成為一片文化高地,同時也成就了他們自己。

  七賢會聚,竹林暢游,是修武歷史的閃亮一頁,作為紀念,該縣自五代后一直有七賢鄉(上世紀五十年代曾更名,2011年恢復為七賢鎮),不久前,我們慕名前來,尋訪前賢遺蹤。

  嵇康“寢跡北山阿”

  一道細小的瀑布,掛在山寺一角的峭壁之上,嘩嘩的水聲,與大殿里漫延出來的佛樂相融,形成美妙的交響,聽得我們心中一片清澈澄凈。

  山寺叫百家巖寺,建在八百里太行南端一處峭壁下。那峭壁高一二百米、寬五六百米,陡直壁立,刀劈斧削一般。這太行山特有的陽剛與雄渾呈現在眼前之時,初次見到的人往往瞬間震驚,目瞪口呆。

  峭壁之下,西邊是深谷,東邊是座低矮的小山丘,小山丘與峭壁之間,形成一塊數十米寬,百多米長的平緩地,戰亂的時候,曾有百戶人家避難于此,因此得名百家巖。百家巖寺即建在其東側。

  “這兒曾是嵇康的居住地,對于他來說,百家巖寺是后來者。”指點著那座小山丘,修武文化學者楊天亮說,“那小山本來叫秋山,因嵇康的緣故,后人將其改名為嵇山。”

  在楊天亮先生引領下,我們觀賞了宋代石刻“嵇康淬劍池”、“劉伶醒酒臺”,明代石刻“嵇山”碑。楊先生說,竹林之游的遺跡,如今主要在這一帶,不少專家學者考證竹林七賢遺蹤,必到百家巖。

  清華大學教授王曉毅讀博士期間,曾隨導師一起,以方志資料為線索,在焦作一帶考察半個多月,沿著漫長而曲折的進山古道北行,來到百家巖下的嵇山,他突然明白了嵇康詩中“北山阿”的含義。

  “昔蒙父兄祚,少得離負荷。因疏遂成懶,寢跡北山阿”。“亮無佐世才,時俗所不量。歸我北山阿,逍遙以相佯”。

  嵇康與朋友贈答的詩中,兩次提到“北山阿”,顯然,那是他“寢跡”、“逍遙”的所在。過去有人認為“北山阿”是虛指,但在百家巖下,王曉毅突然想到,那并不是“表達理想憧憬的文學描寫”,而是一處實實在在的居所。

  “寢跡”,就是隱藏行跡。這個居所,是嵇康隱居的所在,也是他實現人生理想的現實依托。

  師事莊子“任自然”

  嵇康原籍譙國(今屬安徽),與曹操是同鄉。他父親早年追隨曹操,曾任督辦軍糧的侍御史。官兒雖不大,但顯然深得曹氏信任。

  嵇康是家中幼子,他少年喪父,由母親和兄長撫養長大。他天資聰穎,勤奮好學,深得家人鐘愛,因此在接受良好教育的同時,很少被嚴厲地約束。寬松的家庭環境,使嵇康得以自由發展,形成曠達自由的個性。如哥哥嵇喜所說,他“少有俊才,曠邁不群,高亮任性,不修名譽,寬簡有大量。學不師授,博洽多聞”。

  他長得很帥,但“土木形骸,不自藻飾”。這與社會風氣大不相同,當時大名士何晏等人,都是“外貌協會”的,何晏以涂脂抹粉、行步顧影聞名。嵇康完全不修飾自己,被人評價為“龍章鳳姿,天質自然”。

  年紀稍長,嵇康接觸到《老子》、《莊子》,從此深受影響。這時正是玄學興起之時,但玄學的創始者何晏、王弼對老子更為關注,而嵇康的個性與莊子思想更為契合,因此更多受到莊子的影響,“重增其放,故使榮進之心日頹,任逸之情轉篤”。

  在嵇康看來,名利權位都是腐蝕人心的身外之物,陷入其中,只會損害生命的自然和純粹。在他看來,人的生活不應受外在利益的驅使,而應任由“自然心性”而行。最理想的“至德之世”,就是所有人的興趣、愛好都能自由發展的時代。

  因為這樣的思想,嵇康似乎從來不勉強自己去當官仕進,他只做自己感興趣的事,諸如“養性服食、彈琴詠詩、徜徉山水”之類。

  《晉書·嵇康傳》記載,嵇康經常在深山中采集草藥,有時被山中美景深深打動,竟至流連忘返。山間砍柴的樵夫遠遠地看到,都以為自己遇到了神仙。

  有學者認為,嵇康把莊子的哲學理想生活化、現實化了。在被忽視數百年之后,經由嵇康等人,莊子的哲學恢復了生命活力。

  一面之交

  “契若金蘭”

  嵇康原籍譙國铚縣(今安徽宿州),為何長期在修武居住?這個問題史無明載,大約是因為他父親從軍后定居到了修武。有人認為嵇康成年后才到修武,大約在此地住了二十來年;也有人認為,嵇康或許從小生長在修武。不管如何,嵇康一生的重要朋友,都是在修武、洛陽一帶結識的。

  嵇康一生最重要的朋友,應該是阮籍和山濤,他們三個人后來也構成竹林七賢的基本“班底兒”。據說他們第一次見面,便“契若金蘭”了。

  “金蘭”一詞,出自《易傳·系辭》:“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意思是說,兩人如果心意相同的話,其鋒利可以截斷金屬;而志同道合的言語、氣味就像蘭花那樣芬芳。契若金蘭,就是比喻朋友交情深厚,志同道合。

  嵇康比山濤小18歲,比阮籍小13歲,但這并不妨礙他們相知相交。他們友誼之深厚,令山濤的夫人都覺得奇怪,要求山濤將他們帶家里來,讓自己瞧瞧是什么樣的人物。

  兩位朋友來訪,夫人勸山濤準備酒肉款待,并留他們住宿。大約那時朋友來訪,妻子必須回避,只能想辦法“偷窺”,白天容易被發現,只能安排在晚上。

  夜幕降臨,山濤與兩個朋友邊喝酒,邊高談闊論。山濤夫人“夜穿墉以視之”,那三位談了一夜不瞌睡,而屋外這位,竟然也陶然沉醉,“達旦忘反”。

  第二天,嵇康、阮籍告辭后,山濤問夫人:“這兩個人怎么樣?”他老婆脫口而出:“你的才華,跟他們比差遠了。不過,你的見識、度量可以與他們交朋友。”山濤說:“他們也常常說我在度量這方面勝過他們呢。”

  河內郡居于洛陽與鄴都兩座大城之間,交通便利,經濟發達,又地處太行山南麓,多泉水瀑布河流,風景優美,是魏晉時期名士周游的勝地。與阮籍、山濤相識后,嵇康的家逐漸成為一批文人逍遙游放的所在,即所謂竹林之游。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大河報(2014-07-09)
0
相關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