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新聞資訊 >> 印象關注 >> 瀏覽文章

春秋亂世 大國角逐的舞臺

2014/7/9 15:10:36 點擊數: 【字體:

春秋亂世 大國角逐的舞臺

  據當地村民說,這里古時是召陵故城的護城河。

  召陵會盟,主角是兩個大國——齊國和楚國,但和兩個小國不無關系,一個是鄭國,一個是蔡國。

  自周平王東遷后,王室衰微,諸侯四起,最早在中原以王命號令諸侯的,是鄭國。周室東遷,所依靠的是晉、鄭兩國。晉國在春秋初年內亂不已,無力旁騖。鄭國則不同,鄭國的版圖可以說是東周王都門戶,而且鄭國居當時天下之中而得商貿之財富,更重要的是,鄭莊公還在周天子的“中央政府”任職,故能挾天子而肆無忌憚地動用周朝的財力、物力和軍隊征伐諸侯。

  根據史書的記載,鄭莊公伐衛,敗燕,侵宋,征魯,抗諸侯之師,的確威風八面。

  不過說到底,鄭國是個小國,雖能稱雄一時,但缺乏后繼力量。更要命的是,鄭莊公這個人缺乏政治遠見和頭腦,更別提像齊桓公那樣的歷史責任感了,他圖的是一時痛快,沒有什么國家可持續發展規劃。鄭莊公死后,鄭之雄風隨之沒了蹤跡。

  雖然鄭莊公也搞了一次會盟,史學界也有“鄭莊小霸”的說法,但鄭國的“小霸”實在沒什么可稱道的地方,除了耀武揚威,沒有任何效用,其挾周天子以令諸侯的作風,很令其他諸侯反感。

  另一個國家蔡國恰恰相反。蔡國說起來也是王室血脈——蔡國最早的國君是周武王的親弟弟叔度,不幸的是,蔡國有個很強大的鄰居楚國。可憐的蔡國如同客廳門口的腳墊,進進出出都會被踩上幾腳,不論是中原諸侯征伐楚國,還是楚國北上問鼎中原,蔡國都首當其沖。

  春秋初年,蔡國還有實力出兵,與魯、宋等一起討伐鄭國。但隨著楚國的崛起,公元前684年,楚國利用蔡、息兩國的矛盾,出兵俘虜蔡哀侯,將蔡國納入楚國控制范圍。從此,在楚的壓迫下,蔡國深受其害。公元前531年,楚一度滅蔡,三年后蔡國復國。公元前506年,蔡國終于報了滅國之仇——蔡國跟隨吳國伐楚,蔡軍還進入過楚國都城郢都。但好景不長,公元前447年,楚國干脆出兵徹底滅掉了蔡國。

  蔡國,實在是一個很悲催的諸侯國。

  荊蠻楚國崛起南方

  楚國是諸侯國的一個另類。與齊國相比,它的來歷有點“不正”。

  雖然《史記·楚世家》說楚人的先祖是五帝之一顓頊,而顓頊是“黃帝之孫”,與周王室是同源。但由于顓頊部落一直向南方發展,周王室是姬姓,楚國是熊姓,姓不同則不親。在夏、商二朝,熊姓部落起起伏伏,“或在中國,或在蠻夷”。由于這些原因,楚人一直被中原諸侯集團稱為“荊蠻”、“蠻夷”,視為“異己”,受到排擠。

  黃河流域的中原諸侯各國,都是西周王室所封,他們一直以正統自居,把西北的戎狄、東北的胡、南方的荊蠻,統統視為威脅中原的異己勢力。

  西周初,周王室認為荊蠻和戎狄“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直到周成王時才“封熊繹于楚”,“居丹陽(今湖北秭歸)”,并與魯、衛、晉、齊“俱事成王”。楚國雖然擠進了諸侯行列,卻始終與周王室有一種隔膜感。從周夷王開始,西周王室走向衰微,中原諸侯也開始不安分起來,他們或“不朝”,或“相伐”。在這種形勢下,楚王熊渠索性打出“蠻夷”的旗號,宣布不受周制約束,自封三個兒子為句亶王、鄂王、越章王。不久,熊渠擔心暴虐的周厲王前來鎮壓,又自動取消了這三個王號。

  楚國地處長江中游,據有江淮流域廣闊地域,水利發達,土地肥沃,物產豐富,地廣人眾。“齊桓公始霸,楚亦始大”,楚國與齊國差不多同時崛起,形成南北對峙。

  楚國的崛起,得益于楚成王,他同樣通過重用令尹(宰相)子文對楚國實行了一場改革,使楚國國力迅速強大起來。

  楚國的改革內容包括三個方面。其一,對內削弱貴族勢力。在此之前,楚國貴族巨室封邑過大,滋生出種種弊端。子文下令貴族巨室都割出一半田產歸公,以充實國力。子文以身作則,別人也無話可說。《左傳》說子文“自毀其家以紓楚國之難”,留下美名。其二,改善外部關系。楚國主動向周天子進貢,并“結舊好于諸侯”。其三,發動楚國原住民大量開墾江漢間可耕土地,使楚國國力大增。

  實力大增的楚國,在南方發展很快,兼并了江淮間眾多小國,“于是楚地千里”。范文瀾先生在《中國通史》中說:“楚在春秋時先后吞并四十五國,疆土最大。”

  侵入中原以圖強國地位

  對于楚人來說,被中原諸侯瞧不起是一件很郁悶的事。

  楚人的先君在商末周初就依附周人。周成王時,楚君熊繹因成王“舉文、武勤勞之后嗣”而被封在荊山腳下的荒僻之地,“號為子男五十里”。楚人“跋涉山林”,殷勤奉周卻落得“非我族類”的結果,楚人內心的屈辱之感和不平之憤是不言而喻的,因此,楚國與周天子的關系日益疏遠,一直渴望有機會沖破“辟在荊山”的束縛而興族強國,取得與中原諸侯國平等的地位。

  在弱肉強食的春秋時期,想要得到中原諸侯的認可,只能通過戰爭來抬高自己的威望。這一點,《史記》做了最好的注解:“(公元前706年),三十五年,楚伐隨。是也。隨曰:我無罪。楚曰:我蠻夷也。今諸侯皆為叛相侵,或相殺。我有敝甲,欲以觀中國之政,請王室尊吾號。隨人為之周,請尊楚,王室不聽,還報楚。三十七年,楚熊通怒曰:吾先鬻熊,文王之師也,蚤終。成王舉我先公,乃以子男田令居楚,蠻夷皆率服,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為王,與隨人盟而去。”

  隨國是西周分封的姬姓大國,蘿卜雖小,長在輩上,國家雖小,但屬于天子宗室。楚國討伐隨國,并不是為了吞并(隨國長期作為楚國附庸而存于楚國腹地,直至戰國中期才為楚所滅),而是以武力逼隨服楚,達到“觀中國之政”,即希望能取得和中原諸侯平起平坐的目的。

  此時的楚國,自以為已經有了與中原諸侯國相當的實力,也應該享有與中原諸侯同等的地位。可是,周王室根本不理睬楚人希望提高君主名號的要求。其時,主持周政的是中原諸侯。中原諸侯不肯尊楚的態度,表明了中原諸侯一如既往地視楚為“蠻夷”而予以排斥的態度。楚人請求“觀中國之政”不得,就只能以“敝甲”人“觀中國之政”了。于是,楚人在相繼滅掉了江淮的小諸侯國后,開始向北征討,將矛頭指向中原諸侯。

  楚國北向中原伐申、侵鄧、入蔡、滅息,開辟了“方城以為城”、南陽盆地以為庭的楚國北疆,繼而深入中原不間斷地伐鄭,大舉介人中原政局。

  到了公元前671年,楚國大概覺得自己武力也炫耀得差不多了,該文明一些了,即位的楚成王主動“布德施惠,結舊好于諸侯”,不料遣使者訪問與周王室關系密切的魯國,卻“未成其禮”;遣使者向周王室敬獻貢禮,雖獲“天子賜胙”,得到周天子的回復卻是:“鎮爾南方夷越之亂,無侵中國。”意思是,你們這些荊楚蠻人,要折騰就在南方折騰,中原貴族圈還是別來湊熱鬧了。

  鬧騰了這么多年,楚國的南方大國地位雖然中原諸侯已經默認,但仍很排斥楚國,不允許其插足中原舞臺。

  大失所望的楚國,開始大舉侵入中原,矛頭指向中原腹地的鄭國。

  公元前666年、前659年、前658年、前657年,楚成王連續四次伐鄭,不僅抓了鄭國的貴族聃伯,而且所到之處,城邑“不得復筑”、房屋“不得復葺”、居室如同“鳥鼠處穴”。面對楚國的咄咄攻勢,鄭國完全招架不住,數次向齊國求救。

  果然,齊桓公和管仲商量之后,決定援助鄭國。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大河報(2014-07-09)
0
相關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