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侯乙墓、編鐘、越王勾踐劍,讓江漢地區(qū)的青銅器享譽中外。7月3日至9月3日,湖北省博物館帶著本省境內出土的122件(套)商周文物,以“江漢湯湯(音‘商’——記者注)”的主題亮相國家博物館。觀眾在此可以觸摸到江漢地區(qū)從商周至戰(zhàn)國由弱到強的發(fā)展脈絡,嗅出楚文化的氣息。
黃河文明江漢閃耀
說起中國南方的先秦考古,有一處遺址必不可少——盤龍城。這處發(fā)現(xiàn)于武漢市黃陂地區(qū)的早期商城遺址,不僅有古城垣、大型宮殿基址、高級貴族墓葬、手工作坊等大批重要考古遺跡,而且出土了大量青銅器、玉器等珍貴遺物,其文化面貌與中原地區(qū)的商王朝大體相同。盤龍城無可爭議地證明:早在3500年前,江漢地區(qū)已經成為商王朝南方領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里,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的文明開始交匯融合;從此,華夏文明開始在江漢之濱閃耀光芒。
展廳里的尊、彝、鼎、簋、壺等青銅器,看起來與陜西、河南等中原地區(qū)出土的青銅器非常相像。湖北省博物館策展人王紀潮告訴記者,南下的商朝貴族帶來了中原地區(qū)的青銅制造技術,因此,這時的江漢地區(qū)的青銅器無論從制造技藝、器物造型,甚至“九鼎八簋”之類的器物組合都與中原地區(qū)差別不大。
展廳中間有一排獨立展柜,擺放的是西周時期的青銅器。然而,排在第二個的“扉棱獸面紋提梁卣”卻瞬間就從它們中“跳”出來。提梁卣(【yǒu】,古代盛酒器)是西周時期流行的器物造型,但這個很特別,它通體都雕有飾紋,圖案繁復。更有意思的是,這些獸面圖案濃眉杏眼,似乎帶著笑意,動物的五官略顯夸張,卻不失生動。與常見的威嚴甚至嚇人的獸面紋相比,真是很“萌”。
禮崩樂壞楚國崛起
江漢地區(qū)是楚文化的發(fā)源地和輻射中心。春秋早期,楚國勢力迅速強大,其周邊諸國或為其所滅,或淪為其附庸。著名的越王勾踐劍便是最好的例證。
記者看到,這柄青銅劍的劍身滿飾黑色菱形暗紋。圓形劍首頂端鑄有突起的、寬度不到一毫米的同心圓。劍身一面鑄有錯金銘文2行8字“越王鳩淺自作用劍”。據湖北省博物館館長方勤介紹,“鳩淺”即“勾踐”二字的異體,證明此劍為越王勾踐之佩劍。而此劍是楚滅越戰(zhàn)爭中的戰(zhàn)利品。
隨著楚國實力的迅速膨脹,獨具特色的楚文化逐漸表現(xiàn)出強大的自信心與競爭力。春秋中期開始,在物質文化和禮儀生活方面,以湖北為中心的江漢流域廣大地區(qū)受中原王朝的影響逐漸減少,楚人的文化特色日益濃郁,這種變化在戰(zhàn)國時期的青銅器中表現(xiàn)得格外突出。
最具代表性的,莫過于作為本次展覽標志的鹿角立鶴了。這件出土于曾侯乙墓的青銅器,可謂是所有出土文物中造型最神奇的。這只長頸神鶴雙翅平展,頭插兩只鹿角,昂首伸喙,站在展廳入口處,猶如一位迎賓司儀。據了解,它以榫卯連接,可以拆卸成6個部分。方勤說,這件青銅器出土于墓主人的棺側,很可能是導引墓主靈魂升天的神異之物,也可能是溝通人、鬼、神的靈媒。夸張變形的表現(xiàn)手法賦予了這只長鹿角的鶴無盡的神秘感,形象地展現(xiàn)了楚地文化中重巫、尚怪的文化特質。
八音和鳴隨州鼎盛
9000年前,河南舞陽賈湖地區(qū)的先民創(chuàng)造了骨笛,吹響了中華音樂史上的第一個音符。夏商周時期,形成了獨步天下的青銅禮樂文明。
湖北是中國出土早期樂器最多的地區(qū),囊括了先秦樂器八音(即金、石、絲、竹、匏、土、革、木——記者注)的全部種類。湖北隨州曾侯乙墓出土樂器125件,其鐘磬排列是符合墓主諸侯國君身份的“軒懸”;戰(zhàn)國晚期九連墩1、2號墓出土樂器90余件,其鐘磬排列是符合墓主人卿大夫身份的“判懸”。這些隨州出土的實例是對先秦禮樂制度的印證,也表明西周建立的禮樂制度在戰(zhàn)國時期的楚國仍被沿用。
或許是編鐘的出鏡率太高了,反倒是旁邊一件造型奇特的青銅器更吸引記者。乍看,它像烈焰熊熊的火盆。待靠近細瞅才發(fā)現(xiàn),是一根空心的圓柱被群龍簇擁,八條大龍身上又攀附數(shù)十條小龍,龍身相互穿插盤繞,從而形成了這種繁復立體的造型。通過展廳里的觸摸屏,記者了解到,這是一個建鼓的底座。建鼓是以木貫鼓樹立的雙面大鼓,與玩具“撥浪鼓”的樣子類似,用于祭祀場合。此建鼓是目前所見最早的實物。鼓座中心圓柱的口沿上還有“曾侯乙作持”五字銘文。
與建鼓座并排還有一只距今3000年的銅鼓,是我國迄今發(fā)現(xiàn)時代最早的銅鼓。專家說,這種銅鼓目前存世僅兩件,另一件收藏于日本京都泉屋博物館。銅鼓由鼓冠、鼓身和鼓座組成。鼓冠好似一座屋檐高聳的廟宇,又像是一個圓形嘴巴的小動物面孔。當記者從正面觀賞這件銅鼓時,居然發(fā)現(xiàn)了很多張表情生動的面孔,炯炯有神的小眼睛,或是在凝思,或是在發(fā)呆——銅鼓,“萌”了3000年。(本報記者 李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