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①:小雁塔。
圖②:大雁塔旁的玄奘雕像。
圖③:大雁塔。
肖 翔攝
大雁塔和小雁塔,兩座佛塔均始建于唐代。雙塔一高一矮,一大一小,歷經1300年的風霜,依然在古城西安傲然屹立,見證了歷史滄桑、今昔巨變……
大雁塔和小雁塔,雙塔一高一矮,一大一小,歷經1300年的風霜,依然在古城西安傲然屹立。這兩座佛塔均始建于唐代,分別身處唐代皇家寺院慈恩寺和薦福寺內,二者名稱相近、造型相似、相距僅3公里,既佐證著長安城的曾經,也見證著西安市新時代的變化。
清晨的慈恩寺內梵音裊裊,大雄寶殿外的香爐旁,有三三兩兩的東南亞游客手秉香火,虔誠祈愿。繞過寶殿,穿過藏經樓,就來到了大雁塔下。這座古塔又稱“慈恩寺浮屠”,經過數次修繕,現高64.7米,相當于現在的20層樓高,在千年前的唐代著實可謂“摩天”。
說到大雁塔名稱的由來有很多種,其中流傳較廣的一種說法是:當年玄奘赴西域取經途中迷失方向、被困于沙漠,幸得一群大雁引領,才找到水源得以生還;玄奘回到長安后,為保存從印度帶回的經卷、佛像和舍利,遂主持修建了這座佛塔,命名“大雁塔”正是為了報答曾為他指點迷津的大雁之恩。
大雁塔作為樓閣式磚塔的經典之作,遠望呈“斗拱”之風,近看塔身壁面為方木結構,塔身七層,是名副其實的“七級浮屠”。
入塔后可發現最底層南門的券洞兩側嵌有“玄奘負笈圖”和“玄奘譯經圖”,這里也曾是唐朝新中進士的題名之地,白居易就曾在意氣風發之時在此留下“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詩句。據傳唐武宗時的宰相李德裕因“自以不由科第”,而將“向之題名削除殆盡”,因此游人現在只能看到明清兩代鄉試舉人效仿唐代進士留下的雁塔題名碑。
沿著塔內的木質樓梯盤旋而上,明初遺存的釋迦牟尼佛像、印度高僧悟謙法師贈送的佛舍利、貝葉經以及釋迦如來的足跡碑一一收入眼底。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要數貝葉經,即刻寫在貝多羅樹葉上的經卷。由于古印度的人造紙張極為稀少,故書寫常以此葉代之,玄奘沿著絲綢古道取回的657部真經均為貝葉經。大雁塔四層塔室內就供奉著兩片長約40厘米、寬約7厘米的貝葉經,上面刻寫著密密麻麻的梵文,據說現在全世界認識該文字的學者不足10位,其珍貴神秘可見一斑。
說到“神秘”,小雁塔毫不遜色,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它的“三離三合”。第一次離合被明朝的京官王鶴記載在了小雁塔門楣刻石上——“明成化末,長安地震,塔自頂至足,中裂尺許,明澈如窗牖,行人往往見之。正德末,地再震,塔一夕如故,若有神比合之者。”此后在明嘉靖三十四年,小雁塔因華縣大地震“塔裂為二”,嘉靖四十二年復震,“塔合無痕”;康熙辛未“塔又裂”,“辛丑復合”。對于一座磚塔而言,經過數次地震開裂而不倒塌,反能自然復合,也確是一件奇事了。
較之大雁塔的莊嚴肅穆,小雁塔的外形以秀美見長。觀其塔身,可見每層疊澀出檐,南北各辟一門;塔身從下往上逐層內收,形成流暢飄逸的輪廓曲線;站在入口處,抬頭即可見其門楣上用線刻法雕刻著供養天人圖和蔓草花紋。和大雁塔一樣,小雁塔內部亦設有木梯,可盤旋而上直達塔頂。
相傳唐代著名僧人義凈受玄奘影響,西行求法25年,歸國后在薦福寺悉心翻譯佛經,并圓寂于寺內,小雁塔正是為了保存義凈帶回的佛經而建,古稱“薦福寺塔”。
民國時期,一個位于小雁塔臺基中部的地宮被發現,但地宮中并沒有史籍所記載的印度舍利及珍貴經卷。因此有考古學家推測,除了這個位于地平面之上、較為明顯的“明宮”外,小雁塔下還應該藏有其他“暗宮”。
想到義凈法師漂洋過海,不遠萬里取回的真經至今下落不明,想必每位親臨小雁塔的游人心中都會存有些許遺憾和遐想,而塔下是否真的藏有其他地宮,宮中又是否存有珍寶,也許只能交給時間來證明了。
雁塔題名
唐中宗神龍年間,張莒高中進士后游慈恩寺,一時興起,將名字題在大雁塔下,此舉引得文人紛紛效仿,于是便有了雁塔題名的風雅。凡新科進士及第,都要游宴、登塔、題壁。
白居易: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
劉滄:及第新春選勝游,杏園初宴曲江頭。紫毫粉壁題仙籍,柳色簫聲拂御樓。
小貼士
雁塔詩會
“雁塔詩會”曾是大雁塔最輝煌的一頁歷史。千百年來,登臨大雁塔,賦詩抒懷的詩人多達數百人,留下諸多詩作。“雁塔詩會”之所以在文化史上留下了濃重的篇章,首先有皇帝和朝廷官員的參與和推動。早在寺塔建成初期,時為太子的唐高宗李治就率百官親臨賦詩,當上皇帝后,又親謁慈恩寺賦詩一首:“日宮開萬仞,月殿聳千尋。花蓋飛團影,幡虹曳曲陰……”唐中宗時,專置修文館,招納文人雅士,往往隨駕游宴。其中每年九月九重陽節,皇帝都要親臨慈恩寺登高遠眺,吟詩作賦。學士們則紛紛唱和,曾被編輯為四十卷詩集,廣為傳誦,雁塔詩會一時蔚然成風。公元752年秋,詩圣杜甫與岑參、高適、薛據、儲光羲相約同登大雁塔,憑欄遠眺觸景生情。每人賦五言長詩一首,流傳千古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