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新聞資訊 >> 印象關注 >> 瀏覽文章

名人不乏落榜生:韓愈、左宗棠都曾“三試不第”

2014/7/23 11:55:31 點擊數: 【字體:

  “三試不第”當師爺 終成晚清股肱臣 棄科舉寫就名作 從醫后美名遠播

  多次“復讀” 名人不乏落榜生

  自科舉開考以來,能在金榜上尋得一席之地可是相當不容易,絕對是佼佼者才能入選。不要認為落榜就一定要呼天搶地的,落榜以后的生活也可以有很多種可能,看看那些沒排上名次的考生落榜之后的出路吧。

  選擇一:復讀

  唐朝復讀補詩文 韓愈落榜屢敗屢戰

  科舉成績出來后,很多落榜的考生不愿意轉行,堅持入仕,于是復讀成了他們的選擇。可不要認為復讀是現代考生的專利,古代參加科舉考試的考生也可以復讀。

  在唐代,考生在京城復讀還有個專有稱呼,因為他們要在京城過夏天,高溫時節還要繼續學習,所以就叫做“夏課”,李肇《唐國史補》就記載:“退而肄業,謂之過夏;執業以出,謂之夏課。”那“夏課”要做些什么呢?很簡單,最主要的作業就是“寫作文”——進行詩文的創作。

  唐代貞元年間,韓愈在取得鄉貢資格后,前往長安參加進士考試,不幸的是考試失敗了。接著,他又考了兩次,均名落孫山,這對韓愈打擊很大。可他沒有放棄,繼續復讀,參加了第四次進士考試。拿到試卷后,韓愈用古文體揮筆而就。主考官看后,自語道:“好文章!完全是古文風格,沒有半點駢體文的味道,去年怎么沒有錄取?差點埋沒人才。” 韓愈在科舉考生中可以算是屢敗屢戰的典型了,他沒有因為三次落榜就放棄,最后成功金榜題名,還成為了唐宋八大家之首,流芳百世。

  晚清有個名臣叫閻敬銘,他會試落榜后本想弄個教職干干算了,好歹也算個國家干部啊。于是,他去參加“大挑”,即清朝給落榜生的福利,由吏部據其形貌應對挑選,一等以知縣用,二等以教職用。但令人沮喪的是,他一上場就被刷下來了。科舉沒考上,教職也沒戲了,怎么辦?后來閻敬銘潛心讀“高四”,再次參加會試,竟然高中,后官至戶部尚書,有“救時宰相”之稱。

  選擇二:師爺

  左宗棠“三試不第”當師爺 一句話就讓總兵丟了官

  有的考生落榜后,不再繼續參加科舉考試了,那他們能做什么呢?比較體面又相對有保障的職業當屬師爺。雖說師爺既沒有朝廷編制,又沒有什么正常的上升空間,可還真有人在這個崗位上干得風生水起,他的名字大家絕對不陌生,就是晚清重臣左宗棠。

  當年左宗棠“三試不第”,本打算“長為農夫沒世”,但禁不住老朋友郭嵩燾等人的勸說,應湖南巡撫張亮基之聘出山,所有軍政大事皆由他一手專斷。晚清大學問家樊增祥的父親身為正二品總兵,只因得罪了師爺左宗棠,這左師爺就逼著樊總兵的頂頭上司駱秉章參了他一本,一句話就讓總兵大人丟了烏紗帽。后來,左師爺華麗轉身,靠著鎮壓太平天國的重大軍功,逐步成為晚清皇帝的股肱之臣。

  參考文獻

  [1] 劉繼興:《歷史上那些牛人們》

  [2] 汪亭:《自古落榜多才俊》(《中國人才》)

  [3] 李志剛:《古代落榜者在干什么》(《人民文摘》)

  [4] 李曉巧:《清朝那些著名的落榜生》(《時代青年》)

  選擇三:文人 吳敬梓反對八股棄科舉 近20年專心寫作

  苦讀多年的詩書也并非一無是處,有一位名為張繼的考生在寒山寺旁上演了傳奇的一幕,僅因一首詩而名聲大振。

  據說,張繼落榜后想到同窗好友個個金榜題名,唯獨自己名落孫山,心情非常失落郁悶,便前往蘇州散心,投宿于寒山寺旁的客船。從傍晚到夜里,張繼一直站在船頭望著蘇州城的夜色,心境也如晚風般凄冷,于是吟出《楓橋夜泊》這首千古名作:“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這首詩不但使寒山寺出了大名,也讓后人永遠記住了這位落榜考生張繼。

  不只是張繼,明代散文家歸有光也在科舉之路上處處碰壁。他9歲作文,10歲就寫出千余字的《乞醯論》,可到了科考的年齡,雖發奮苦讀,卻考一次落榜一次。在他第8次落第之后,便不再參加科考了,開始自己讀書談道、招徒講學,被后人稱為“明文第一”,他所寫的《項脊軒志》被收入了今天的高中語文課本中。

  還有的考生因落第而懷疑科舉制度,吳敬梓就是其中之一。吳敬梓參加過一次科舉考試,落榜之后覺得這個考試實在是沒有新意,八股文泛濫,也不愿參加博學鴻詞科的考試,憎惡士子們醉心功名的習尚。于是,他決定不再去參加科舉考試,花了近20年的時間,創作出了長篇諷刺小說《儒林外史》,成為中國古典小說中的瑰寶。

  選擇四:改行 李時珍用功過度險喪命 三次落榜轉學醫

  科舉考場上的李時珍,走得是跌跌撞撞,但誰說科舉落榜就一敗涂地?李時珍用自己的一生給出了一個完美的答案。你可能說不出明朝都有誰是狀元,但一定知道《本草綱目》是李時珍修著的,這一點就足以證明他的成功。

  從6歲開始讀書后,李時珍就顯露出了聰明才智,到了14歲,李時珍中了秀才,這給他父親帶來了莫大的期盼。

  可是中舉人實在是太難了,李時珍連續參加了三次科舉考試都沒能及第,第二次還由于過度用功和勞累得了骨蒸病,連續高燒不退,險些丟了性命。

  23歲時李時珍第三次落榜,李家的舉人夢徹底碎了,李時珍和父親對科舉心灰意冷。李時珍無奈之下拋下了八股文,轉而學醫。

  天無絕人之路,不到4年的時間,李時珍就成為一名有獨立行醫能力的醫生,而且名聲越來越大。

  有一次,湖北楚王的世子突然得了暴厥癥,找了很多醫生都沒有治好,楚王很著急,慕名請來李時珍。誰料吃了一服藥后,世子神奇地好了。

  為了報答李時珍,楚王委任李時珍主管王府里的祭祖,官居七品。幾年后,皇帝招攬天下名醫,楚王將李時珍推薦入太醫院。

  又過了幾年,李時珍決定不再以行醫為主,而要集中主要精力,完成重修本草的偉大理想。于是,他用了18年的時間進行野外考察,又用10年的時間三易其稿,終于完成了巨作《本草綱目》。

  當官無望賣豆腐 落榜生無意中成臭豆腐狀元

  有的人讀書不行,干脆學經商,明朝的沈萬三、清朝的伍秉鑒,家底殷實,但科舉卻屢屢不中,他們跟隨父輩學經商,成為了當時的商業巨子。據說伍秉鑒事業處于巔峰時擁有財富2600萬兩白銀,是名副其實的世界首富。

  清朝康熙年間,還有這樣一個考生,他已經四次來京城參加會試了,可結果仍是落榜,想起這么多年的寒窗苦讀,他不禁悲從中來。而且他的家里也很窮,沒有去上下打點的資本,看來做官這條路是走不通了,可打道回府又覺得無顏見江東父老。

  這個考生小時候曾在老家幫人做過豆腐,為了生計只好重操舊業,在安徽會館附近租房制作豆腐,白天沿街叫賣,晚上就回來讀書,準備繼續考試。豆腐生意還算不錯,他也就安下心來亦商亦讀,苦中作樂。

  一天,他的豆腐做多了,當天沒有賣完,可這么放著也就壞了。為了減少損失,他索性將豆腐切成小塊,稍加晾曬,配上鹽、花椒等作料,腌在壇子里。他想,這樣應該能延長豆腐的保質期了,反正剩豆腐也賣不出去,留著自己吃就好了。之后,他一心讀書,也就把這件事給忘了。

  等他想起來的時候,已經過去好多天了,他想那些豆腐肯定不能吃了,打開壇子一看,果然豆腐已呈青綠色,且臭氣撲鼻。若是直接扔了,他又覺得可惜,于是弄了一塊兒用舌頭舔了舔,覺得有點咸、有點黏,可吃起來臭里透著香、香味濃郁、鮮美,竟然越吃越覺著好吃。

  他想,與其將來當一個死板的腐儒,還不如在臭豆腐上做做文章,正所謂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沒準在臭豆腐這行里也能是個狀元。這個落榜考生就是王致和,正因為他的落榜,才有了今日的中華老字號“王致和”。文/肖瑩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法制晚報(2014-07-23)
0
相關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