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情不過帝王家。這句古訓對于絕大多數古代帝王都是適用的,但用于成吉思汗與丘處機之間的關系,則謬矣!
歷代帝王都有一個共同的追求,就是長生不死。成吉思汗晚年也是這樣。道家在中國源遠流長,道家的“長生術”在民間廣為流傳。金興定三年(1219年),成吉思汗西征途中,聽身邊的漢臣劉仲祿說丘處機法術高超,道行深遠,于是,產生了與丘處機相見的想法。
丘處機生于金熙宗皇統八年(1148年),山東登州棲霞人。那時,金朝與南宋以淮河為界。從出生地來說,丘處機是金朝人。丘處機19歲出家為道,拜全真道教主王重陽門下。王重陽為他取名處機,字通密,號長春子。丹陽子馬鈺、長真子譚處端、長生子劉處玄、長春子丘處機、玉陽子王處一、廣寧子郝大通、清靜散人孫不二(馬鈺之妻)合稱“全真七子”。在金庸的武俠小說《射雕英雄傳》中,全真七子的天罡北斗七星陣威震天下。
1217年,丘處機接任全真道第五任掌教,全真道進入鼎盛時期。此時,南方有宋,中原、東北有金,西部有夏。三年后,成吉思汗統一草原,建立蒙古帝國,中華大地由“三國演義”變成“四國演義”,群雄逐鹿,狼煙滾滾。民間傳說,丘處機有長生之術,其年齡有300歲。“四國”之中,有3位帝王先后邀請丘處機,首先是金宣宗,他請丘處機赴汴梁(金朝都城,今河南開封);第二是宋寧宗,他請丘處機到臨安(南宋都城,今杭州);第三是成吉思汗,他請丘處機臨草原。丘處機認為金朝有“不仁之惡”,南宋有“失政之罪”,都被他拒絕了,丘處機選擇了成吉思汗。
1219年陰歷五月,成吉思汗派劉仲祿赴山東邀請丘處機。劉仲祿原是金國人,蒙古大軍攻入燕京(今北京)不久歸降蒙古。他能做鳴鏑,通曉醫術,受到成吉思汗的賞識,成為成吉思汗的近侍官。劉仲祿奔波達7個月,于陰歷十二月到山東萊州昊天觀。
《長春真人西游記》是丘處機的弟子李志常跟隨丘處機西行寫的日記,該書成書于1228年,共二卷。上卷寫丘處機師徒西行來到大雪山(今阿富汗興都庫什山)西北坡八魯灣成吉思汗行宮覲見,然后回到中亞名城撒馬爾干(今烏茲別克斯坦)。下卷記載丘處機講道的經過、東歸的行程。此書不但記錄了丘處機一行沿途所見的山川地理、風土人情,還記錄了丘處機的生平,以及途中詩作。此外,該書還收錄了成吉思汗的詔書一道,圣旨四道。
《長春真人西游記》載:“成吉思汗皇帝遣侍臣劉仲祿縣虎頭金牌,其文曰:如朕親行,便宜行事。及蒙古人二十輩,傳旨敦請。”成吉思汗派遣近臣劉仲祿帶著虎頭金牌,金牌上刻著“如朕親行,便宜行事”8個字。跟隨劉仲祿同行的有20名蒙古兵,劉仲祿傳達了成吉思汗的圣旨,懇切邀請丘處機蒞臨草原。
1220年正月十八,73歲高齡的丘處機帶趙道堅、尹志平、夏志誠、王志明、李志常等18名弟子離開昊天觀,陰歷二月二十二到達北京。成吉思汗雖然不住在北京,但北京的蒙古軍將領知道,成吉思汗已于1219年六月西征花剌子模。丘處機覺得自己年事已高,萬里迢迢,恐有不測,他想約成吉思汗來北京見面。于是,他給成吉思汗寫了一封信。
丘處機在北京逗留了近8個月,1220年陰歷十月,丘處機才收到成吉思汗的回信。成吉思汗信中寫道:“云軒既發于蓬萊,鶴馭可游于天竺。達磨東邁,元印法以傳心;老氏西行,或化胡而成道。顧川途之雖闊,瞻幾杖以非遙。爰答來章,可明朕意。”成吉思汗既客氣又恭維,他說,您的仙駕既然已經從蓬萊駛出,還是可以到達西域天竺的。當年達摩東來,創立禪宗之法,心靈得到超脫;老子西行,教化西方胡人,自身修成正果。我離您雖遠,但對于您這樣的得道仙人來說,用拐杖量幾下就到了,算不了什么的。這樣回復您的來信,足以表明我對您誠意。同時,成吉思汗又命劉仲祿:“無使真人饑且勞,可扶持緩緩來”。
成吉思汗與丘處機第一次見面之前,一直稱他為“真人”。從第二次見面開始,稱丘處機為“神仙”,此后,再也沒有改變。
丘處機和成吉思汗的使臣商量后,確定1221年春天出發。丘處機又在北京過了一個冬天,二月初八登程,四月初一抵達漠北草原成吉思汗的老營。成吉思汗最小的弟弟帖木格留守于此。帖木格為丘處機提供了馬牛各百匹(頭)。辭別帖木格,丘處機由北東草原,橫穿蒙古本土,于1221年陰歷十一月十八,到達撒麻耳干城。丘處機在城中又過了一個冬天,1222年三月初,在成吉思汗的大將博爾術保護下渡過阿姆河(今烏茲別克與阿富汗界河),四月初三達到成吉思汗駐地。
丘處機從北京到成吉思汗的駐地,歷時14個月,行程萬余里。《長春真人西游記》記載了成吉思汗與丘處機的12次談話。
成吉思汗與丘處機的12次談話大致如下:
第一次談話是1222年陰歷四月初五。“上悅,賜坐,食次,問真人遠來,有何長生之藥以資朕乎?師曰:有衛生之道,而無長生之藥。”成吉思汗很高興,賜坐之后又命人端上吃的。成吉思汗直截了當地問:“真人遠道而來,給我帶來了什么長生藥啊?”丘處機坦誠地回答:“有強身健體之法,沒有長生之藥。”又載:“上嘉其誠實,設二帳于御幄之東以居焉。”成吉思汗贊許丘處機的坦誠,命人在他住的宮帳東側搭起兩頂帳篷,供丘處機居住。期間,花剌子模王子札闌丁反攻,蒙古軍失利,丘處機返回撒麻耳干。
第二次談話是1222年陰歷八月二十二。成吉思汗把丘處機請到營中,端上忽迷思(馬奶酒),丘處機沒喝。這次兩個人談的具體內容沒有詳細記載。“翌日,又遣近侍官合住傳旨曰:真人每日來就食,可乎?師曰:山野修道之人,惟好靜處。上令從便。”第二天,成吉思汗派近侍官合住到丘處機帳中,傳達成吉思汗的話:“真人每天到成吉思汗御帳和大汗一起用餐行不?”丘處機自稱“山野”,他說:“我是修道之人,喜歡安靜,不過,既然皇上說了,那就按皇上的意思辦吧。”這次見面前后6天。
第三次談話是1222年陰歷九月十五。“師有所說,即令太師以蒙古語譯奏,頗愜圣懷。”丘處機說的是中原話,太師阿海翻譯成蒙古語,成吉思汗聽了深受啟發。
第四次談話是1222年陰歷十月初九。“清夜,再召師論道,上大悅。”這天晚上,成吉思汗又召見丘處機論道,成吉思汗聽了非常高興。
第五次談話是1222年陰歷十月二十三。“又宣師入幄,禮如初。上溫顏以聽,令左右錄之,仍敕志以漢字。”成吉思汗又請丘處機來到他的宮帳,還像當初見面那樣尊重丘處機。成吉思汗靜靜地聽丘處機講道,仍然讓左右侍從用漢字記錄。此后的八天中,丘處機與成吉思汗一路向東同行,住所不固定。十一月初一,丘處機和成吉思汗分手。
第六次談話是1222年陰歷十一月初六。這次見面是太師阿海受成吉思汗之命,來到丘處機的住所相邀。阿海轉達成吉思汗的話說:“左右不去,如何?師曰:不訪。”成吉思汗不讓丘處機的弟子跟隨,丘處機說可以。同時,丘處機也請阿海轉達他的想法。丘處機喜歡安靜,他不想住在成吉思汗軍中,一是成吉思汗軍中人馬眾多,二是成吉思汗總是賞賜給他財物。成吉思汗答應了丘處機。
第七次談話是1222年陰歷十二月二十八。“帝問以震雷事,對曰:山野聞國人夏不浴于河,不浣衣、不造氈,野有繭則禁其采,畏天威也,此非奉天之道也。嘗聞二千之罪,莫大于不孝者,天故以是警之。今聞國俗多不孝父母,帝乘威德,可戒其眾。上悅,曰:神仙是言,正合朕心。”成吉思汗問打雷的事,丘處機說:“我聽說蒙古人夏天不在河中洗澡,不洗衣服,不洗氈子,野地里有蘑菇也不準采食,怕觸怒天威,這不是敬天之道。天下間的罪行有千種萬種,但最大的罪是不孝,上天打雷就是在警示不孝啊。我還聽說蒙古國的風俗中,很多人不孝敬父母,皇帝可憑借您的影響力禁止這些不合天道的行為。”成吉思汗高興地說:“神仙這番話正合朕意。”這次見面,成吉思汗把他的兒子、諸王和大臣也叫來了,讓他們牢記丘處機的話。
第八次談話是1223年陰歷二月初七。“師入見,奏曰:山野離海上,約三年回,今茲三年,復得歸山,固所愿也。”丘處機見到成吉思汗說:“我離開我的道觀時說三年返回,現在已經三年了,請讓我回去,滿足我的心愿吧。”“上曰:朕已東矣,同途可乎?”成吉思汗說:“朕正在東行,我們一起走行不?”丘處機喜靜、不張揚、低調的個性又表現出來,他婉言回絕了成吉思汗。
第九次談話是1223年陰歷二月初八。成吉思汗打獵時摔下馬,丘處機勸他“宜少出獵”,成吉思汗的回答是:“但神仙勸我語,以后都依也。”你勸我的話,我以后都聽。
第十次談話是1223年陰歷二月二十四。“再辭朝”,丘處機再次向成吉思汗請求離去。
第十一次談話是1223年三月初七。“又辭,上賜牛馬等物,師皆不受。”丘處機第三次都向成吉思汗請辭,成吉思汗只得答應。成吉思汗賞賜給丘處機牛馬,丘處機什么也不要。成吉思汗給了丘處機一道圣旨,免除丘處機師徒的所有稅賦和差役,丘處機欣然接受。
第十二次談話是1223年三月初十。“辭朝行”,丘處機離開成吉思汗返鄉。
丘處機對成吉思汗說了很多很多,但歸納起來只有三個方面:一是治國之理——止殺,二是強身之要——清心,三是教民之法——行孝。這三個方面的核心是“止殺”。《元史·丘處機傳》載:“拳拳以止殺為勸”以赤誠之心勸成吉思汗不要殺人。又載:“太祖時方西征,日事攻戰,處機每言欲一天下者,必在乎不嗜殺人。及問為治之方,則對以敬天愛民為本。”成吉思汗西征,每天都為前線戰事而勞神,丘處機每每勸諫成吉思汗:凡是要統一天下的人,一定不會把殺人當成嗜好。當成吉思汗問起治國方略時,丘處機的回答是:敬天愛民是第一要務。
丘處機與成吉思汗分別后,成吉思汗對丘處機十分關心,他多次寫信給丘處機,表達其深深的思念之情。《長春真人西游記》又載:“元帥賈昌至自行在,傳旨:神仙自春及夏,道途匪易,所得食物、驛騎好否?到宣德(今河北宣化)等處,有司在意館榖否?招諭在下人戶得來否?朕常念神仙,神仙無忘朕。”元帥賈昌從成吉思汗的駐地趕來,傳達成吉思汗的問候:“神仙春天時離開我,現在已經是夏天了,沿途艱辛,吃的好不?住的好不?車駕好不?到了宣德等地,地方官安排的滿意不?那些歸降我的人迎接你沒有?朕經常想起神仙,神仙也不要忘了朕。可見,成吉思汗對丘處機想得多么周到。
丘處機離開成吉思汗,又走了大約一年。1224年春,丘處機西行歸來,到達北京。在他余生的三年多時間里,再也沒去山東。
1227年,成吉思汗全力進攻西夏,戰事很緊張,但他仍不能忘記丘處機。《長春真人西游記》載:“五月二十有五日,道人王志明至自秦州,傳旨改北宮仙島為萬安宮(北京北海太液池南部),長春觀為長春宮(今白云觀),詔天下出家善人皆隸焉,且賜以金虎牌,道家事一仰神仙處置。”陰歷五月二十五,道人王志明從秦州而來,他帶來了成吉思汗的圣旨,圣旨中說,將北宮仙島改為萬安宮,長春觀改為長春宮,令天下出家修煉之人都要聽從丘處機的管理,并賜金虎牌,強調道家的一切事務全部由丘處機決斷。
一般來說,佛家修煉的地方叫寺,道人修煉的地方叫觀,帝王的住所才叫宮。成吉思汗改“觀”為“宮”,這說明成吉思汗把丘處機視為帝王。禮遇之高,由此可見。
1227年陰歷七月初九(公歷8月22日),丘處機在北京白云觀仙逝,享年80歲。陰歷七月十二(公歷8月25日),成吉思汗病逝于甘肅省清水縣,享年66歲。
從成吉思汗和丘處機相見到各自離開人世,前后5年多,他們相處的時間不算長,但丘處機的“止殺”思想深深地影響了成吉思汗,此后蒙古鐵騎征戰,大大減輕了對平民的傷害。今天,北京白云觀中的邱祖殿(后人因避孔子名諱,將“丘”改為“邱”),有一副乾隆皇帝寫的對聯:“萬古長生,不用餐霞求秘訣;一言止殺,始知濟世有奇功”,既表達了對丘處機的敬仰,也表達了對成吉思汗從善如流的贊譽,同時,也概括了成吉思汗和丘處機之間至誠至深的交情。2013年,由王坪導演、冉平編劇的電影《止殺令》上演,該片就取材于丘處機西行與成吉思汗會面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