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排交椅”,意思是說安排名人應處名分的先后座次。還有“頭把交椅”,說的是座次排在第一,也就是現在所稱的“一把手”了。
“椅”,原是一種樹木之名,即山桐子。而“椅子,有靠背的坐具”(《辭海》),則是魏晉南北朝時期才出現的一種家具,此前,坐具以凳、墩為主。
“椅”作為坐具,開始在文獻上有記載時,被稱為“繩床”,是僧人們所用。“繩床”是一種帶靠背的高腳坐具,隨佛教傳入,最遲應在西晉末年。《高僧傳》卷十:“竺佛圖澄者,西域人……澄坐繩床,燒安息香。”但“繩床”的大量出現應在唐代,有詩云:“石室無人到,繩床見虎眠”(唐·孟浩然《陪李侍御訪聰上人禪居》);“吾師醉后倚繩床,須臾掃盡數千張”(唐·李白《草書歌行》)。
因為“繩床”的靠背、扶手,可倚可靠,又稱之為“倚床”;又因坐面逐漸不使用繩子編織的網狀座或墊上蒲團,故不再稱“繩床”。“倚床”,后又改稱為“倚子”。到唐末,因此物以木制成,又諧“倚”音,變成了“椅”(聶菲《中國家具鑒賞》)。在陜西西安唐代高元硅墓室的壁畫中,出現了靠背扶手椅的造型。
“交椅”,原形應是“胡床”,在隋代以后改名為“交床”,它是由兩木相交叉組成坐具的構架,坐面用繩帶交叉貫穿而成,不用時可折疊,如北京人俗稱的“馬扎兒”。“大約到了唐代中期,胡床除仍保留古制外,其形狀從單一的交叉折疊的坐具發展成為有坐靠的交椅形制,也稱為‘逍遙坐’”(聶菲《中國古代家具鑒賞》)。“因為有靠背,所以不再叫交床,而稱之為‘交椅’”(朱大渭《胡床、小床和椅子》)。
“椅‘是高型家具的典型代表,到了明代,達到極高的水平,“明式坐椅”成為盛開的奇葩。其形制有“扶手椅”一大類,此中又分四出頭官帽椅、南官帽椅、屏背椅、玫瑰椅、寶座、圈椅等。第二大類為沒有扶手但有靠背的“靠背椅”,此中又含單靠背椅、燈掛椅、梳背椅等。第三大類為承前制有所創新的“交椅”,此中又分為圓背交椅和直背交椅。
清代,坐具有了新的拓展,特別是“太師椅和鹿角椅的產生和發展很有說服力。它們都有共同的氣度,威嚴而穩健,可以說師出同門”(于伸《木樣年華——中國古代家具》)。
在《紅樓夢》中,曹雪芹也多處寫到這個“鐘鳴鼎食之家”的坐具“椅”:
“地下面西一溜四張椅子上,都搭著銀紅撒花椅搭”(第三回)。
“因見挨炕一溜三張椅子上也搭著半舊的彈墨椅袱,黛玉便向椅上坐了”(第三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