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新聞資訊 >> 印象關注 >> 瀏覽文章

自貢井鹽發端于東漢時期 宋代時聞名于世

2014/10/27 11:33:53 點擊數: 【字體:

  鹽,與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歷史上,自貢為四川及周邊各省百姓源源不斷地提供這種生活必需品,也走出一條四通八達的川鹽古道。

  歲月流轉。歷經千年風雨,當年繁華的古道,如今安在?

  2014年 4月至 9月,自貢市鹽業歷史博物館以及來自全國考古、建筑、交通、鹽史等領域的專家,從自貢出發,重走川鹽古道。拂去歷史塵埃,鹽路上的古鹽道、古建筑、古城鎮、水運系統遺址等文化遺產一一浮現,令人驚嘆。

  專家認為,川鹽古道上的文化遺產數量之多、類型之全、體量之大、裝飾之精美,已初步具備進入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的潛力。

  a

  5條古道“風韻猶存”

  川鹽古道,主要指從自貢出發,連接川黔、川渝、川鄂、川湘以及川滇的5條道路。古道芳華,即使成百上千年后也依稀可辨當日風采。

  9月5日,22名專家出現在自貢牛佛古鎮碼頭。一條兩三米寬的青石板路,串起碼頭和老街。石板光滑,中間磨出坑坑洼洼,這些坑洼,便是川鹽古道上,運鹽馬幫、牛隊和轉鹽工人日復一日踩出來的印跡。

  牛佛古鎮保留的石板路,只是鹽運古道很短的一部分。自貢市鹽業歷史博物館副研究館員、鹽史專家程龍剛說:“自貢井鹽發端于東漢時期,晉代初具規模,宋代聞名于世,清咸豐、同治年間(1851—1874年)步入鼎盛,抗戰時期走向輝煌。據不完全統計,在八年抗戰中,自貢生產的食鹽達190多萬噸,供給華中、西北和西南約占全國三分之一的人口食用。”

  鹽史館研究人員今年4月開始對古道的尋訪。在程龍剛看來,鹽運古道部分被公路覆蓋,但路徑依然清晰。這些鹽運古道,幾乎清一色石板鋪就。四川敘永和貴州交界的雪山關,是由川入黔的必經之路。在這里現存的幾公里古道上,深深的馬蹄印、打杵印,非常多。程龍剛說,“當年,官府曾在雪山關設卡征收鹽稅和土特產稅。”人背馬馱的運鹽隊伍,到此必須停留。鹽負在背,背夫不能卸下休息,只能用打杵(即拐扒子)拄地站立。日復一日,便在堅硬的石頭上生生戳出了石窩。

  川鹽入鄂、湘必經重慶長江南岸的西沱古鎮,當年鹽運的云梯街長達5華里,從江邊層層遞升。據說,如今的云梯街,也就是當年那些客棧老板們為了招攬生意,沿著鹽路一路修建的。而云南鹽津縣,不少人的口音與自貢相似留下了鹽道文化遷移的“鹽證”。

  更多的鹽道,散落在荒郊野外和崇山峻嶺,廢棄之后,雜草叢生。為了辨別一條普通的石板路是否為古鹽道,研究人員采用了嚴謹的田野調查方法。川鹽入黔古鹽道上,連接四川古藺和貴州清池古鎮的“老大路”完全被荒草覆蓋,在當地文管部門的帶領下,研究人員扒開雜草,居然一口氣找到8座清朝同治、光緒年間的修路石碑。這些石碑記載了當年此路如何艱險、過往商旅最終集資修路后鹽道的繁榮景象。

  b

  因鹽而興,古鎮繁華

  川鹽古道值得書寫之處,并非只有散落的石板路。那些沿鹽運陸路、水路而興的碼頭、古街、古鎮、祠堂、廟宇、會館以及牌坊,見證著因鹽而興的繁華,也是值得珍惜的文化遺產。

  自貢鹽運古道第一灘,是距離自貢城區不遠處的艾葉灘,這里不少石頭上有碗口大的洞眼,這些便是當年纖夫或船工用來拴船的地方。

  艾葉灘,是貢井食鹽的集中生產區之一。一座跨河的石拱橋平康橋,串起南岸大碼頭和鹽場。當時,艾葉灘的橫街非常繁盛。“據說,在當年熱鬧的橫街上,鹽商和鹽工們丟棄的花生殼多得可以沒過腳踝。”程龍剛說,“太平天國時期,海鹽運到湖南、湖北的交通被阻斷,清廷允許川鹽濟楚,于是自流井的食鹽傾瀉而下。每年,從兩湖地區運回的白銀就達六七百萬兩。因此,自流井又有‘銀窩窩’之稱。”

  行走在自貢有千年鹽運第一鎮之稱的仙市古鎮,鹽運碼頭、古街、祠堂、廟宇和街頭牌坊無不保存完好。自貢市鹽業歷史博物館研究人員鄧軍說,仙市古鎮是自貢井鹽外運的第一個水碼頭。當年此處的釜溪河灘多水淺,流急河窄。運鹽船行經此處,必須請搬工從船上卸下貨物,再人工挑到下一個可以行船之處,然后再請纖夫把空船拉過去。船工等候時要打尖歇腳,在此謀生的搬工也要吃飯住店,古鎮應運而生。

  鹽道上的古鎮當年如何風光,還可以從牛佛古鎮流傳的民謠里一窺究竟:“九街十八巷,中間一個鴨兒凼;五省八廟七柵,河北老街隔河望。”程龍剛說,這首民謠充分說明,清中葉因鹽運的興盛牛佛鎮已經建成了繁復的城鎮格局。而一首“搬不空的牛兒渡,塞不滿的大山鋪”,則一展當年牛佛鎮鹽運的繁盛景象。

  自貢鹽業的興旺,也催生了大量富有的鹽商。他們在自貢及鹽道上的城鎮出手闊綽修建會館和住宅,留下了大量精美的建筑。程龍剛說,僅自貢牛佛鎮,如今就保留了萬壽宮、禹王宮等6處會館及祠堂。

  c

  鹽業遺產亟待保護整理

  令人遺憾的是,這些與鹽有關的文化遺產,尚未能得到及時的保護和整理。川鹽古道上的明珠,還需要精心的擦拭才能再綻光彩。

  在這次重走川鹽古道的考古調查中,各界專家對千年鹽都保留的文化遺產,贊不絕口。然而與這條文化線路有關的一些基本信息,很多仍處于缺失狀態。

  “如今現存的川鹽古道大概還有多少公里?川鹽古道上現存多少古鎮?古道上一共有哪些具有代表性的遺產?說實話,我現在都答不出。至少還需要幾個月,我們才能從這次全面考察資料中整理出來。”程龍剛歉疚表示。不過,正是專家們的一個個問題,以及考察時他們頻現的驚喜,更讓人意識到整理鹽史遺產的重要。

  考察組來到自貢現存井架最高的金流井。當專家們看到45米高的井架巍然聳立,無不嘖嘖稱贊。當年,勤勞智慧的先民正是用一根根木頭綁在一起制成井架,向地底索要了源源不斷的制鹽鹵水和天然氣。如今,這些井架只保留了18座。有專家稱其為“東方的艾菲爾鐵塔”,自貢也在燊海井等處保留了井架、天車以及古法制鹽等展示項目,但名號暫時還沒叫響。

  不少與鹽有關的古建筑,也尚未納入足夠級別的保護。

  至于自貢究竟從何時進行井鹽開采?文獻記載自貢大公井初鑿于北周武帝時期,但迄今從未有過考古佐證。此次考古調查對大公井遺址剖面進行了局部清理,發現若干層含有豐富灰燼,并且在遺址最下層發現了可能是南朝晚期到唐代的青瓷片,這與史載的大公井開鑿時代相近,為探索大公井遺址的始建年代提供了重要線索。至于大公井遺址附近是否存在鹽井群?這仍將有待后期的考古來發現。

  程龍剛透露,這次考古調查之后,包括王仁湘、王子今、高大倫等知名專家認為:散布在鹽道周邊的文物建筑數量之多、裝飾之精美、聚集程度及保存完好在四川甚至全國都十分罕見。但不少遺產在古鎮的打造中,已遭到破壞,有的則年久失修,急需有效保護。專家們提出建議:用文化線路的視野聯合四川、貴州、云南、湖北、湖南及重慶,將川鹽古道打捆申報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推動跨區域的線性文化遺產的有效保護。從目前來看,這些鹽史遺產,已經初步具備了進入世遺文化遺產預備名單的潛力。

  編后

  茶馬古道很熟,川鹽古道很陌生。其實它們都是古代交通運輸要道,只是因為歲月變遷,逐漸隱沒在今人的視線中。

  這一次,相關方面希望川鹽古道奔著世遺預備名單去,“志向”不可謂不大。道路是人類重要文化遺產,道路及其沿途設施往往凝結了人類的智慧與文化景觀。入選“世遺”的道路可謂寥寥,大名鼎鼎的絲綢之路也是經歷了多年的準備,聯合中亞各國一起,才在今年獲此殊榮。

  我認為,奔著這樣大的目標去,保護好古道是第一位。這一次專家重走川鹽古道,為我們帶回了第一手的信息,讓我們了解了這條古道的重要與樣貌,但接下來如何保護與開發,尚無具體方案。其實,我們可以學習各國保護古道的法子,譬如日本是如何保護熊野古道的,并和相關省市攜手,共同把這老祖宗留給我們的文化遺產守護好。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四川日報(2014-10-27)
0
相關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