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中國地名文化遺產保護促進會來瀏陽進行“千年古縣”考察,車經過瀏陽河路時,省里的地名官員提醒會長說:“瀏陽就是因為身邊這條河而得名,是典型的‘水北山南’命名。”
我知道古地名命名是有所謂“水北山南為陽”之說,以此推之,瀏陽,因古時位于瀏水北岸而得名是符合這一命名原理的。“但是,瀏陽,建縣之初并不叫瀏陽,而叫劉陽。”我補充道。會長和市長都說:“那只是一段時間吧!”
我說的是事實。晚上翻開《三國志·吳書》,“權拜瑜偏將軍,領南郡太守。以下雋、漢昌、劉陽、州陵為奉邑,屯據江陵”赫然在目。這是東漢建安十四年(209)的事,頭一年,周瑜率江東孫氏集團軍隊與劉備軍隊聯合,赤壁之戰大敗曹軍。無獨有偶,《晉書》在地理下篇記載“長沙郡”統縣十,“劉陽”是其一。
而最有力的證明是文物的佐證。坐落于耒陽市蔡倫紀念園內《吳九真太守谷朗碑》,書體隸楷,端正有力,堪稱國寶。而碑主谷朗三世仕吳為牧守,累官“劉陽令”、立忠都尉尚書郎、廣州督軍校尉等。谷朗是清嘉慶《瀏陽縣志》錄入的第一個知名縣令,治理“劉陽”時,關心黎庶,宣化百姓,頗得民望。據《三國郡縣表附考證》云:“吳谷朗碑劉旁無水。”
長沙走馬樓出土的三國吳簡是三國東吳關于長沙地區的檔案文書。走進長沙簡牘博物館,迎面序廳展出的木牘《右郎中竇通舉謝達為私學文書》中就出現了“長沙劉陽謝達”字樣,反映的應是置縣之初的客觀情況。
據專家考證,“劉陽”之名在長沙吳簡中大量出現,僅在吳簡壹、貳、叁中就出現30多次,而且還有“劉陽侯”、“劉陽縣”,如編號1-6718“入劉陽縣還價人李綬米卅四斛”;編號3-2507“糧都尉嘉禾元年十二月卅日辛酉書給大常劉陽侯兵曹王攀所□□”。這不但說明此“劉陽”作為奉邑即《三國志·吳書》之“劉陽”,乃湖南地名確定無疑,而且可以肯定是縣級政區地名。
至于何時將“劉陽”改為“瀏陽”?《晉書》地理下篇為“劉陽”,到《宋書》州郡“長沙”所領縣七,“瀏陽侯相”是其一,《南史》卷五十四載“瀏陽公大雅字云風,簡文第十二子也。”劉旁均有水。清嘉慶戊寅年《瀏陽縣志》卷三所載沿革“三國吳”、“晉”代均為“劉陽”,而“宋”、“南齊”、“梁”、“陳”及以后各代均為“瀏陽”。1962年出版的《湖南省志·地理志》總結為:“《晉書·地理志》載縣名為‘劉陽’,南朝(宋)改‘劉陽’為‘瀏陽’。”
對于這種情況,1994年出版的新編《瀏陽縣志》云:“清道光十七年(1837)出版的《歷代地理韻編今釋》,在‘劉陽’條下注云:‘瀏陽之訛’。也就是說,《晉書·地理志》中的‘劉陽’,實為誤寫。”持此說的依據是“查舊籍用同音字寫地名的現象不為少見”。但隨著1996年7月數以十萬余枚計三國吳簡的出土及研究,且其書寫年代大部分在東漢建安至吳嘉禾年間(196~237),“劉陽”實有其名,“劉陽”改“瀏陽”也就實有其事。至于為什么命名“劉陽”?有待考證。可能與“劉氏長沙國”有關也未可知,因為“劉陽”當時即位于國都臨湘以東;抑或現在的瀏陽河最先就稱劉水,后來才改成瀏水。
關于縣名的由來,還有另一種說法:置縣之初,因為河的上下游都爭縣城,到底建在哪好?縣令想了個辦法,即命人將羊頭拋入河中,羊頭隨波逐流而去,下沉的地方即為縣城,后來羊頭沉在中游,即現在淮川一帶,于是有了流羊河,后根據諧音改為瀏陽河。這是美麗的傳說,不足以為據。 唐學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