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軍
愛新覺羅·弘歷(1711—1799),雍正皇帝的第四子,清朝第六位皇帝,年號乾隆。先后討平西北、西南的叛亂,抗擊廓爾喀的入侵,奠定了中國的基本疆域,是漢化程度最高的清朝帝王,其在位60年,執(zhí)政逾63年。漫長的統(tǒng)治期間,乾隆延續(xù)祖輩入關(guān)后對君權(quán)文化定位的調(diào)整,尊奉儒家思想,在文治武功方面都頗有建樹。
乾隆是皇帝,同樣也是一位普通人。他追求美好,希冀長壽。坐落在紫禁城寧壽宮的宮內(nèi)花園乾隆花園是乾隆親自主持修建的一座宮中之園,建于乾隆三十六年至乾隆四十一年(即公元1771年—1776年),占地面積5920平方米,花園面積狹長,南北長160余米,東西寬不足40米,南北縱深四進院落,園中共有20余座建筑,主要有古華軒、旭輝亭、遂初堂等,花園內(nèi)假山嶙峋,湖石嵯峨,佳木蔥郁,碧瓦朱翚,虛實結(jié)合,相互輝映。
乾隆花園建筑結(jié)構(gòu)靈巧、曲直相間,整體風格著力于古代文人士大夫的隱逸思想,被學界公認是宮中苑,內(nèi)庭園林的精品。這一組宮殿建筑群不僅展示了乾隆盛世時的建筑、裝修、陳設成就,更重要的是展示了乾隆內(nèi)心深處的理想,只有依循圣王之道,“仁愛治國,賜壽百姓”,才會“天下太平,長宜茀祿”。
“長宜茀祿——乾隆花園的秘密”展覽是首都博物館2014年的一次大展。共展出藏于乾隆花園的珍貴文物125組件,集合了裝飾、陳設、詩詞、畫作等眾多珍貴文物,展覽通過對建筑格局、陳設布局及重要文物的解讀充分展現(xiàn)了皇家宮廷的造園藝術(shù),以及乾隆皇帝“天下太平長宜茀祿”文人精神的追求。
本次展覽通過對故宮乾隆花園的建筑、格局、陳設及重要文物的解讀,讓觀眾領(lǐng)略乾隆花園精湛的造園藝術(shù)、精彩的建筑內(nèi)檐裝修及陳設,感受乾隆皇帝實踐儒家禮制,追慕文雅生活,信、修漢藏佛教的晚年生活及其精神世界。
乾隆自幼接受漢族傳統(tǒng)文化教育,四書五經(jīng)、詩詞歌賦、書法繪畫無一不精,十分重視“稽古右文,崇儒興學”的文化建設。他對書法的嗜好和倡導比其祖父康熙皇帝更勝一籌。乾隆刻意搜求歷代書法名帖,御覽、御批、欽定多種傳世名帖,使帖學之風大盛。游覽名勝每到一處,作詩紀勝,御書刻石,其書圓潤秀發(fā),宮中、御園、名勝古跡、寺觀廟宇幾乎到處可見其墨跡。其善書之名廣為流傳。從存世的乾隆書法看,他的字體稍長,楷書中多有行書的筆意,行書又往往夾雜著草書的韻味,點畫圓潤均勻,結(jié)體婉轉(zhuǎn)流暢,缺少變化韻味,無明顯的成就,或許體現(xiàn)了太平天子的氣度,后世評論“雖有承平之象,終少雄武之風”。
乾隆晚年自號十全老人,陶醉于文治武功,公元1795年,由于不愿意超過其祖父康熙皇帝在位61年的先例,宣布退位,傳位給嘉慶皇帝。作為其歸政后的頤養(yǎng)之所,乾隆親自指揮了花園建筑群的修建工程,他追慕文人士大夫歸隱山林的理想生活,向往極樂世界美妙的環(huán)境和與佛等量的無量壽命和無量功德。同時,他自豪于自己的文治武功,得意于自己的長壽和家族的興旺。把對江南園林的精巧雅致、移步換景的造園藝術(shù)境界和手法的喜愛都融入到花園的設計建造中,并將這種情感愿望通過造園這種特殊的形式表達出來。他把他的向往、自得的感情留在了詩歌里,也留在了他親自提議興造的園林和建筑群中。如今觀眾通過“長宜茀祿——乾隆花園的秘密”這一展覽也可略窺一二。
(作者為首都博物館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