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訓, 是父母對子孫立身處世、持家治業的教誨,它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個人的修身、齊家都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中國古代家訓以散文為主,也有少量是詩歌的形式,通俗精練,意味深遠。
五代時期的范質,以廉潔自持,其侄兒要求范質幫他調升官職,范質就寫下了《誡兒侄八百字》一詩,對他進行批評教育。范質在詩中提出了“六誡”,又從交友、義氣、節儉、飲酒等方面指出應該注意之處。“誡爾學立身,莫若先孝悌,怡怡奉親長,不敢生驕易。……誡爾學干祿,莫若勤道藝。……誡爾遠恥辱,恭則近乎禮。自卑而尊人,先彼而后己。……誡爾勿曠放,曠放非端士。……誡爾勿嗜酒,狂藥非佳味,能移謹厚性,化為兇險類。……誡爾勿多言,多言眾所忌。”
北宋詩人張耒的鄰居中有一個賣燒餅的少年,每天天不亮,就沿街叫賣燒餅,無論寒暑雨晴,天天如此。張耒內心感觸頗深,于是就給兩個兒子張秬、張秸寫下《示秬秸》一詩:“城頭月落霜如雪,樓頭五更聲欲絕。捧盤出戶歌一聲,市樓東西人未行。北風吹衣射我餅,不憂衣單憂餅冷。業無高卑志當堅,男兒有求安得閑。”張耒告誡兒子:人生于世,從事的職業并無高低貴賤之分,但必須要有堅強的意志。男子漢要自食其力,不能做游手好閑的懶漢!
南宋詩人陸游次子陸子龍赴任吉州(今江西吉安縣)司理參軍(掌管司法審判的官員)時,陸游寫了《送子龍赴吉州椽》的送行詩:“汝為吉州吏,但飲吉州水;一錢亦分明,誰能肆讒毀?……益公名位重,凜若喬岳峙;汝以通家故,或許望燕幾。得見已足榮,切勿有所啟。”陸游此詩告誡兒子:審理司法案件時要明察詳審,秉公而斷;居官要盡職盡責,清廉自守,一文錢也不可私取;不要利用前輩的名望為自己“開后門”,謀取加官晉爵的好處。
明代文學家、思想家呂坤,寫有《望江南·示兒》:“貧賤易,富貴良獨難。一分有利一分害,半生不足半生安。無私心自寬。”呂坤在這首短詩中,告誡兒子要安貧樂道,無私坦蕩,這樣才能心安理得。
清代民族英雄林則徐,被充軍去伊犁,途經西安時,口占一首留別家人:“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林則徐在詩中表明了在禁煙抗英問題上,不顧個人安危的態度,雖遭革職充軍也無悔意。個人性命無關緊要,只要對國家有利,即使犧牲自己生命也心甘情愿,絕不會因為可能受到禍害而躲開。
上述這些家訓詩,無不流露出父母望子成龍的舐犢深情,表現了古人要把道德修養、人格風范留給子孫,告誡他們要清正立身的傳統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