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當代國家公務員可謂體面,生活起居作息的環境和條件比較好,待遇也相當穩定和優厚。難怪當代大學生對國家招錄公務員趨之若鶩,以致形成“公考族”與“公考熱”。近兩年來,全國自上而下整風肅紀,力糾“四風”,“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以及庸散懶慢貪等不正之風受到窮追猛打,一些人又開始抱怨公務員不好當了。那么,古代“公務員”的狀況又如何呢? 近讀史書發現,其實,古代的“公務員”考勤也是蠻嚴格的,“治庸”也是頗過硬的,古代“公務員”不好當啊。
唐朝是我國歷史上比較發達的一個朝代,唐朝朝廷擁有一大幫人為皇帝和國家效力,相當于今天的國家機關公務員。那么,唐朝的國家機關公務員是怎么上班?怎么工作的呢?
每天上班前看天氣,是很多人的習慣,夏天雨多,更是要注意,可是在沒有天氣預報的唐都長安,就比較難辦了。下小雨當然很有詩意,但是雨下大了也是很麻煩甚至要命的事情。
貞元二年(786年)夏某天,下了一場大暴雨。長安街道上水深數尺,吏部侍郎崔縱去上班,結果在崇義里西門這個地方,被水所困,之后在水中漂浮了幾十步遠,街道兩邊店鋪里的伙計們看到后,呼叫著相繼進到水中救他,才使他免遭一死。但是其他人就沒有他這么幸運了。這一天長安溺死了好多人。
唐代時,官員在苦寒、雨雪、酷暑時均會享受到不上班的待遇。其中尤以雨雪造成泥雨放朝的情況最多,這與長安純為泥土大道有關。因為若逢雨雪,土道經行人車馬踐踏,行走會極為不便。白居易寫過一首《和韓侍郎苦雨》,就說到了這種情況。韓侍郎就是時任兵部侍郎的韓愈。秋雨下后,朝廷已經發布了放朝的消息,而韓愈沒有聽到,仍然照常趕赴早朝,走到半路才知情,無奈踏泥而歸,那時放朝的消息是通過內廷的鼓聲傳達給散居長安各街坊的官員的!長安那么大,難免有人會聽不到,如果像今天有事打個電話就方便多了。
政府也曾考慮過解決雨天道路難行的問題,在唐代詩文中屢見的“沙堤”就是為了官員上朝方便所鋪設。它又叫“沙路”、“沙道”、“堤沙”等。修沙堤的沙,多取自瀘河。天寶三年(744年),時任京兆尹的蕭炅首先提到這個建議。他在上疏中稱應在長安郭內南北、東西各三條與城門相通的、直至大明宮的交通要道上,將泥土和沙子相混夯實,然后再鋪上細沙。蕭炅本人是天寶年間奸相李林甫的狗腿子,但是他鋪設的沙堤卻堪稱長安道路建設中造福士庶的一件大善事。所以許多人盡管鄙夷他的為人,但在這一點上還是肯定他的作為。因為“長安大道沙為堤,早風無塵雨無泥”。對習慣了行路苦的長安人來說,走在上面的確感覺很舒服!
(2)
在唐朝關中,尤其京師周邊地區灌溉設施修建及管理大大增強,冬小麥產量迅速增加。長安城里,人們開始流行吃面食。我們現在所能看到的餅的種類和加熱手段,可以說在唐長安城基本上也都全部出現了。所以在某些層面,我們今天吃的早餐,和唐代長安百姓所吃的,也差不到哪里去!比如煎餅,在當時就很流行。有記載說,元和十二年(817年)宣陽坊戶部吏員家的夜宵就是噴香的煎餅。
在安邑坊的巷口,每天一大清早,就有賣餅的人在那里吆喝。元和十年(815年),刑部侍郎劉伯芻住在這個坊里,他看見那人可憐,給他許多錢做本,每天早晨上班時,都會順路吃餅。
天寶九年(750年)六月左右,在升平坊的北門內側,有一間門面房,掛著簾子,里面住著一位賣餅的胡人。他每天拂曉,就點起爐灶。那一會兒在他門外的路邊,已經擠滿了等待擊響曉鼓、打開坊門準備出去上班辦事的人們。這些人紛紛來到他這里買早點。同樣在春明門附近,大和(827—835)初年也有一家在曉鼓敲響前的清晨賣早餐的店鋪,生意照樣很是紅火。大歷十二年(777年)的一天早上,上書左仆射劉晏起來晚了,肚子餓得咕咕叫,又著急上朝點卯(點名,如同今天公務員上班時的簽到),恰巧在路上看到有賣蒸胡餅的,就買了捧著大嚼起來,邊走邊還給同路人贊嘆:“美不可言,美不可言!”
還有一天清早,一個新科進士在住所的巷口買糕,這時適逢幾個吏員路過,他就趕緊熱情地和他們打招呼,并說相請不如偶遇,爽快地請幾位可能會成為同事的人吃了早點。
在長安城里,既能看到大街小巷的飯店,也有小販把餅裝在小車上推著邊走邊賣的,可以說非常方便。宣平坊的一位老人和賀知章住對門,賀知章感覺他道行很深,就和妻子拿了一顆明珠去向他請教,結果老人轉手就給了隔壁的小孩子,讓替他換了三十多個胡餅。有些人買的餅吃不完了,到處胡塞。西市一個商人家養的狗,就是因為過多吃了行路人扔下的餅,差點噎了個半死!一些餅店還經營旅館,尤其開設在權貴宅第附近的餅店,因為奔走者眾多,一人要出到一千錢的高價才能住下。這些都是見于歷史記載的。
不過對于那些被允許能經常參見皇帝的官員,早朝完畢后,朝廷還會管他們一頓早飯,吃飯時也得守規矩,行為稍有不檢點,就會被參劾,遭到處分,看來這碗飯也不好吃。午后下班,吃飯就在自家,或者和朋友們聚餐娛樂了。
(3)
在唐代都城長安的官署里,共有內官2600多人,他們又分為常參官和非常參官。常參官就是每天必須面見皇帝的職事官。一般在五品左右才有資格。人數大約有近千人。官街鼓一般會在當天的早上五點左右響起,而散居長安各處的官員們當天會起的更早。因為如果遲到或無故不到,一月白干不說,烏紗帽可能都會玩完。早朝一般在六點半至八點半舉行,之后官員們會到各自崗位辦公,處理完相關公務,下午三時多就會下班,在沿路商賈百姓們的注視里回到自己的家中。非常參官們不必日日早朝,相對就顯得清閑些。
細算一下,唐人每天工作八個小時,和今天相似。有學者考證,今天關中許多農村,人們在勞作之余,早上九點吃早飯,下午兩三點吃午飯,很可能就是唐朝遺留下來的作息習慣。
當然這些官署也不能一走而空,每天下白班直到晚上通宵都要留人值班,這和我們今天許多單位的做法類似。皇帝白天和朝臣所擬定的軍國大事,許多要在晚上列出相應文件,所以一些重要部門的夜班就更為重要。如同今天機關公務員夜晚加班趕材料一樣,要熬夜,要值夜班。
夜班可輪流換值,一些官員值夜班與否以及值多長時間可視官階及公事要緊程度而定。中宗景龍三年(709年),有姓蘇的父子二人同在中樞為官,因此常常同值夜班,兒子后來上疏請放自己出外為官,皇帝惜才,沒有批準。
值夜班的官員,白天已上了一整天班,通宵之后,還要繼續上白班。有的甚至接連上多個夜班,連軸轉非常辛苦,常常就有“過勞死”的!
上夜班如果有兩三個人陪伴,自然不會寂寞,如果一個人,就顯得孤單冷清。所以沒事時,官員們就靠作詩打發,或將詩稿送往其他有人值夜班的官署,唐詩中有很多這樣的應和酬答之作,朝廷對這些官員自然也有優待,發給他們枕被以供睡眠,還根據時令的不同賜衣賜食。
當然如果家中有事,夜班也可請人代值。開元二十年(732年)九月二十日,某部門輪到一個叫梁升卿的人上夜班了,可是第二天恰逢他父親忌日,就想讓同事元彥沖代自己上。元彥沖正和朋友聚會喝酒,不愿意去。梁升卿只好將具體情況寫個條子,懇求其代勞,自己就回家了。結果元彥沖喝醉,沒有按時到崗,宦官又正好拿著皇帝的命令來問事,發現衙門里沒人,回去一稟報,唐玄宗很是生氣,隨即將元彥沖貶到鄶州任刺史,梁升卿貶到莫州任刺史,這倆人都為自己的玩忽職守付出了代價。可見唐朝的國家“公務員”紀律還是蠻嚴格的。
官員“治庸”,不獨為當下的“熱詞”。古代“庸官”比比皆是,于是歷代王朝都重視“治庸”,盡管多數乏善可陳,但有時也能讓我們眼睛一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