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新聞資訊 >> 印象關注 >> 瀏覽文章

急功近利的清朝參務

2014/11/13 9:27:19 點擊數: 【字體:

    人參是東北三寶之一,自古以來便被人們視為稀缺之物。明末,后金政權經常與明朝進行人參貿易。據《清太祖實錄》記載,因人參易爛,明人乃佯裝不欲交易,以壓低價格。努爾哈赤遂發明人參煮曬法,使其經久不腐,結果“所濟甚眾,民用益饒。”

    清朝定鼎北京之后,基本實行的是人參資源共享的“八旗分山制”。隨著皇權不斷加強,至康熙初年,清朝的參務管理制度開始逐步建立起來。康熙二年組建了由皇室掌控的盛京上三旗包衣采參隊伍,此外皇室還掌控烏拉打牲的一支采參隊伍。這樣就形成了皇室與八旗貴族共同采參的格局。

    按照參務管理制度的規定,盛京上三旗包衣采參隊伍共由150名參丁組成,其中正黃旗、鑲黃旗和正白旗各出參丁50名,此外還有領催等少數監管官員。這支采參隊伍每年由盛京啟程,前往吉林通化附近的額爾敏、哈爾敏和遼寧新賓境內的崗山采參。據遼寧省檔案館編譯的《盛京參務檔案資料》記載:康熙七年該采參隊伍共收獲人參515斤,人均采參3.4斤。康熙三年烏拉打牲的采參隊伍收獲人參31.8斤,如也按人均采參3.4斤計算,采參隊伍約為9人。與皇室的采參隊伍人數相比,當時八旗貴族的規模要大得多,據《欽定大清會典事例》記載,康熙二十三年,朝廷共發給八旗貴族采參參票3019張,每張限定4人采參,所以八旗貴族的采參隊伍應為12076人。如仍以人均采參3.4斤計算,每年采參41058斤。此外還有不少私采者,據《柳邊紀略》記載:“走山者日益多,歲不下萬余人。”如按走山者萬人計算,每年私采的人參約為34000斤。

    參,古代寫作“薓”或“葠”。薓與葠皆為浸漸之意,指人參生長十分緩慢,山中自然生長的老山參成熟約需百年。經過清朝皇室與八旗貴族的大規模開采,以及為數眾多的走山者私采,額爾敏、哈爾敏和崗山的人參資源日趨減少。據《盛京參務檔案資料》一書記載,康熙初年盛京上三旗包衣采參產量如下:

    康熙七年515斤;康熙八年434斤;康熙九年419斤;康熙十一年277斤;康熙十三年368斤;康熙十四年283斤;康熙十六年174斤6兩;康熙十七年177斤;康熙十八年161斤;康熙十九年101斤8兩;康熙二十年98斤;康熙二十一年121斤14兩;康熙二十二年109斤12兩;康熙二十三年119斤2兩。

    由上可知,自康熙七年至康熙二十三年,盛京上三旗的采參量呈明顯下滑趨勢。鑒于主要采參山場人參資源日趨枯竭,康熙二十三年清廷決定開辟新的大參場,詔令:“嗣后八旗俱往烏蘇里等處采薓。”烏蘇里等處大參場開辟之后,人參產量確實有大幅度提升,康熙二十四年得干參240斤8兩,約合鮮參1037斤2兩,康熙二十五年采參1917斤8兩。

    清初舊山場資源的枯竭,并未使清廷從中吸取教訓,自烏蘇里等處大參場開辟之后,由于人參產量的大幅度增加,使清廷大為振奮,無所顧忌地擴大采參隊伍。尤其是康熙四十八年,清廷下達一萬斤的采參任務,派出一萬名滿族士兵去采參。具體由盛京將軍派出滿族兵士4000名,寧古塔將軍派出滿族兵士4000名,烏拉打牲總管派出滿族兵士2000名。

    康熙末年,為了擺脫繁重瑣碎的參務工作,清廷決定實行采參招商制,即由朝廷選任具有經濟實力的大商人承包具體參務,年底與朝廷分成。雍正即位后,繼承了康熙朝的這一做法,也保留了其采參規模。據《欽定大清會典事例》記載:雍正十年,清廷命承包參務的大商人招募采參刨夫一萬名。然而自康熙二十三年開辟烏蘇里等處大參場后,經過四十余年的大肆開采,至雍正朝也已出現資源危機的端倪。因而在這次采參后,清廷宣布實行歇山輪采制,即“刨采二年,停歇一年”。

    乾隆即位之后,并未對業已出現危機的人參資源引起足夠的重視,仍發行參票一萬張。后乾隆見商人獲利巨大,更以“召募商人承辦,私弊較多”為由,將參務收歸國有,在盛京、吉林和寧古塔成立了官參局,專門管理具體參務。然而人參資源的日趨減少,終究會影響朝廷發放參票的數目和刨夫領票的積極性。至乾隆九年,雖然仍發行參票一萬張,但實際上落實的只有6000張,即盛京3500張、吉林1500張、寧古塔1000張,其他4000張只能留作備用。乾隆朝也實行了歇山輪采制,但在執行中很隨意,如乾隆四十八年決定:“盛京歇山以后,雖嚴行查拏,尚有偷挖之弊,歇山實屬無益。請自次年起,照常行放薓票。”

    至嘉慶朝,烏蘇里等處大參場的人參資源已嚴重匱乏,發放參票的數額陡然下降。如嘉慶四年,盛京參票的數額已減至1752張,吉林的參票減至450張。由于刨夫們在山上很難遇到參枝,有些人便將發現的參苗,集中移植到山中的一處,圍成參園進行培育,待數年之后挖出來交官。當時稱這種人工培育的人參為秧參。秧參在外形上與山中自然生長的老山參十分相似,但藥效相去甚遠。為此清廷堅決禁止栽種秧參,尤其是嚴禁將秧參冒充老山參上交。領票刨夫們因真參難覓,又要完成規定的采參額度,只好不顧禁令,鋌而走險。嘉慶十四年末,盛京、吉林和寧古塔上交的貢參發現了大量秧參。嘉慶大怒,引發了當時震驚朝野上下的嘉慶十五年參務案。在案件的調查過程中,發現有些基層地方官員以權謀私,收受賄賂,縱容私種秧參的行為。一些地方大員,如吉林將軍秀林因貪污數額巨大、盛京將軍富俊包庇有罪屬下、寧古塔副都統富登阿玩忽職守,均被撤職查辦。

    此后,刨夫們的處境更加艱難,承領參票者已寥寥無幾。道光十二年,僅放票1752張,二十七年又降至1161張。至咸豐三年,傳統的皇家采參方式終因資源枯竭而走到了絕境,在吉林將軍景淳的建議下,清廷正式廢止了沿用二百余年的參務制度。

    通過以上論述,我們可以看出清前期的歷代統治者在處理參務時大都比較急功近利。如康熙二年組建了盛京上三旗包衣150人的采參隊伍,年年赴額爾敏、哈爾敏和崗山采參,此外還有龐大的八旗貴族的采參隊伍和私采者。結果僅用了二十年時間,這一帶的人參資源便已近枯竭。康熙二十三年開辟烏蘇里等處大參場后,仍不吸取教訓,年復一年地進行過量開采。四十余年后,烏蘇里等處的人參資源也開始出現危機。至雍正朝,雖然實行了歇山輪采制,但并未得到認真執行,最終導致野生老山參資源日漸衰減,直至基本用盡。清廷對于秧參的處理也有失偏頗,秧參在質量上雖不及野生老山參,但具有生長快、產量高的特點。如果取消對培育秧參的限制,加強監管和區分,不但有利于保護野生老山參資源,而且還增加了人參的品種,人們也多了一種選擇。以史為鑒,合理有效地利用自然資源應當引起人們足夠的思考和重視。

    廖曉晴(作者系遼寧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所長)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光明日報(2014-11-13)
0
相關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