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服發展如火如荼,對此,一直致力于漢服推廣和研究的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顧曉鳴認為,最近幾年的積累,足以在明后年引爆漢服的時尚潮流。在未來,漢服一方面可以發展漢元素式的日常服裝,另一反面,也可以形成成熟的禮服,應用于有儀式感的場合。
齊魯晚報:漢服熱有哪些文化背景?
顧曉鳴:目前社會大的文化氛圍是,大家都認為中國應該在各種領域內,都體現國家特色。隨著時代的發展,古代服裝的形式、紋樣、工藝,慢慢滲透到現有的時裝、現有的理論中去,也會影響到大政方針的制定,因為服裝從社會角度來講,是天下大治的一部分,古代講“衣裳垂而天下治”,現代社會也曾有中山裝,毛主席時代也有特定風格的服裝。因此,在傳統文化復興的大背景下,國家也需要有中華裝、國裝,并且這種意識會越來越強烈,這是第一個大背景。
第二個背景,從時尚角度來講,“創舊”的概念流行,從傳統中去尋找記憶和要素、樣式。中國的服裝是世界性的服裝。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文化中,融合了各種少數民族的文化,服飾樣式多元化,這就為創新提供了無窮的寶庫。隨著中國地位的提高,許多設計師會去尋找這些中國特色的元素。
第三個背景,是復興漢服的年輕人,他們已經做得非常大了。這反映出青年人對于發揚民族文化的自覺,這正在形成一代人的自覺。這一代人都會有這種對于民族意識的尋找,穿著民族服裝很光榮。像現在馮小剛、張藝謀等人,喜歡穿立領的衣服,這就是中式元素,以后會有更多人以穿中裝為榮。
文化自信的第二張皮就是服裝,穿衣服是最大的文化廣告。
齊魯晚報:漢服未來的發展方向是什么?
顧曉鳴:漢服的發展是兩個體系并進。一個是漢服滲透到時裝中去,成為改良衣服的構成元素,并且不斷創新變化。中國傳統衣服有很多優點,如腰圍很松,不緊身,穿著舒服等。二是正式的漢服作為這個時代的一種禮服,如成人禮,婚禮,甚至小朋友一周歲生日,上小學的時候,在這些有儀式感的場合,都可以選擇穿著漢服,也就是把漢服作為禮儀性質的服裝。這樣,漢服經過整合,經過創新,就會形成一種新漢服。
齊魯晚報:達到這樣的情況預計多久?
顧曉鳴:我認為這一天很快就會到來。漢服運動是一種跳躍式的發展,一是由于科技發展跳躍快,二是網絡的傳播方式,會形成病毒式的傳播,非常迅速。依據這兩年以來的積累,樂觀一點的話,明年和后年,漢服會有大規模的流行爆發。我們很期待中央最高領導人,在某些節日的時候能夠穿著民族服裝出現,這也將會大大推動漢服的傳播。上次奧運會我曾說,萬事俱備,只欠東裝。接下來的冬奧會,我希望能看到有傳統元素的衣服。
現在廣州、上海等地,私人定制的裁剪師,已經初成氣候了,雖然氣候還不夠大。這樣的情況,很快會像中華美食一樣熱起來。我們有《舌尖上的中國》,也可以有《身體上的中國》。衣服之外,還有很多小裝飾、小配件、小工藝。如果這些被充分挖掘,就是真正意義上的創舊,在工藝、品位、情調,感覺上,都是創舊。裁剪師如果能夠與過去的服裝互動,在互聯網參與下,漢服流行需要的時間會非常短,一下就會爆發。
齊魯晚報:現在漢服發展還存在哪些問題?
顧曉鳴:問題是沒有公眾性的漢服運動和漢服潮流,專家、文化學家、政治人物、公眾沒有一起參與。搞服裝研究的,研究西洋史的比較多。另一波人搞文化和社會科學研究,他們也都有心思,但是沒有這個能力,沒法深入這個行業中去,因為他們不跨界。
像APEC中裝使用的宋錦,光“錦”就有各式各樣的,配色也是各式各樣。所以理論上講,應該像漢學一樣,形成一個非常龐大的團隊來研究漢服。每個朝代的衣服都體現了禮儀和制度,需要有文化學家和考古學家來共同研究。同時,也需要工藝設計院的專家們參與。
此外,還需要有效的營銷策略,二者結合起來,漢服就會持續下去。像彭麗媛的服裝,漢族元素的服裝這么美,沒有推一把的話,會很緩慢很緩慢。
中式服裝裁剪多樣,樣式多樣,文化融合多樣,有很大生長空間。衣服是最重要的地方,也是最讓人們忽視的地方。我們推一把之后,設計者和制造者也來勁了,風投也愿意了。你看,馬云也喜歡穿中式衣服。我們發現,越是與西方接觸多的高級知識分子,越對中國文化感興趣,這些人物以后都是改良漢服的推進者,他們身份很高,收入很高,他們穿的衣服就會引領整個白領。這批人一旦穿漢服,后代就會模仿。而如果只為了趕時髦,航空小姐穿漢服,旅館服務員穿漢服,漢服就濫用了,這是危險的,反而會讓漢服變得很低檔。